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我国财政理论界,对财政收入“量”的分析研究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但对财政收入“质”的研究却较少涉猎。然而,如果缺少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财政收入的研究可以说仍停留在表象上。本文试图就财政收入“质”的规定性中的财政收入的交换性、公共性、经济效应性等进行粗线研究,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中质性学生评价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性学生评价是从“质性研究”的视角关注学生评价,其评价途径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探索学生评价的基本路径,让评价者走进质性学生评价的“时空隧道”,寻找学生评价“显性”的路径,开发“隐性”的路径,凸显其“质性”特征,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了实现质性学生评价的基本途径及案例。  相似文献   

3.
语境是我们借以审视“客观”世界的媒介。后现代性倡导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多元化等理念,这既是对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挑战,同时也为今后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机遇。本文在对后现代语境进行大体描画的基础上,将叙事的理念引入质性研究,提出以“叙事”和“故事”为手段展开心理学质性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后现代语境下的心理学质性研究不是简单地作为传统方法的补充,也不是为了取而代之,其真正的意义在于遵照方法论三角互证的原则,与传统方法相结合,为我们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和意义世界提供一个灵活、多元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质性研究强调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效度的甄别、思考和处理,通过对“效度威胁”的控制和避免来提高相对的“真实有效性”,然而质性研究交互建构的、自我解释的、情境描画的特点,使得研究结果的阐释很难真实地表述研究的现象。从多元效度的考虑出发,以质性研究初始选题作为“知识宣称”的可信和可能证实为中心,结合质性研究选题浮现的过程和选题蕴含的研究内容之间的融贯和研究路径的逻辑支持,能够实现知识论视角的效度考察。  相似文献   

5.
论文采用“实地现场参与”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100堂课的教学分析,提出当前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缺失性,过度性,滞后性,专制性,偏见性,阻隔性,盲从性”7类偏态性教学行为,并就此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经过新时期二十年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反复争鸣、讨论和研究,我们终于得出了一致的性质观,即“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诸特性和谐统一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民主化的推动下。教育发展更加关。注个体的生命历程。强调受教育者微观世界的质性研究在方法论上契合了这种教育理念。文章以质性研宄为论述对象,以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工具”为契入点,综合探讨质性研究,希冀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伯海先生的“唐诗学”研究中,质性的讨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清源”“别流”等各部分研究的核心,更串联起唐诗学的理论体系。在文学史中以“质性”的生成转变与让渡来理解文学,不仅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同时将此问题的讨论“动态化”。此外,唐宋诗之别、唐诗选本研究等问题究其本质也是对于“质性”的讨论。总之,质性论的提出具有转变唐诗认识论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近50年来,语文学科性质经历了复杂的演绎,可以用“工具性”、“文化性”、“人文性”、“民族性”四性对语文学科教育性质定位,并围绕这“四性”进行汉语文教育的学科构建,包括语文教育的能力素质、文化构建、人文养成和汉语言民族性等四个相应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新课改中,质性评价被积极倡导以弥补量性评价的不足,使其相辅相成。事实上,“考试”源起的简略史考表明了质性评价的本原特征在于现实生活情景或真实工作环境中展开的“考”,“试”。尽管质性评价在当前的新课改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是在对量性评价的矫枉基础上,通过恰当的评价形式寻求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1.
一、质性教学评价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价值 质性评价不是以预定的目标、标准为导向来评价对象的,“不强调在评价开始就对评价问题进行理论假设,假设可以在评价过程中形成,也可以随着评价的进行而改变,因此质性评价本质上是个自上而下的归纳过程”。质性评价将评价关注的焦点由结果转向过程,用动态的视角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发展变化,重视对变化的具体分析和描述,从而打破了将评价活动看作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程度进行评估的狭隘思维。  相似文献   

12.
在新课改中,质性评价被积极倡导以弥补量性评价的不足,使其相辅相成。事实上,“考试”源起的简略史考表明了质性评价的本原特征在于现实生活情景或真实工作环境中展开的“考”,“试”。尽管质性评价在当前的新课改中有着不同的理解,但都是在对量性评价的矫枉基础上,通过恰当的评价形式寻求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教育管理:后现代研究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管理研究的后现代取向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管理研究要根源于教育组织的特性,要在继续关注教育管理领域“事实问题”的同时,开拓研究领域,关注其中的价值、伦理问题,要注重质性研究和多视角观照,建立起开放、多元化的方法论群落,要认识到知识或理论具有“情境性”。  相似文献   

14.
从质性课程评价谈档案袋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这是说在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时期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评价体系,目前一般采用的是档案袋评定,也叫学生成长记录。它源自最近十几年才出现的质性研究和质性课程评价。质性研究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它是以追求“实践理性”和“解放理性”为根本目的的,且已取代了发展已久的“量化评价”。质性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恰当运用质性评价的“助推器”策略、“催化剂”策略和“供需桥”策略,能够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一、“质的研究”让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质的研究”的平民性和互动性使教师成为研究者成为可能。在“质的行动研究”中,教师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被动变为主动。  相似文献   

17.
危伙华 《广西教育》2006,(12A):12-12,16
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和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是当前教育教学评价的宗旨。质性评价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展示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有些人却因此而“谈量色变”,把定量评价视为评价的“禁区”。其实,重视质性评价并不是要对定量评价简单否定,质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是互补的,从根本上讲,质性评价应该内在地包含了定量评价。适当的定量评价仍是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8.
试论基础教育研究中质性和量化的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研究中“质性”和“量化”的失衡现象,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带有普遍性倾向的现实问题。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关注教育实践、提倡创新务实的学术研究风气。  相似文献   

19.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准硕士生”暑假学习准备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运用深度个别访谈和主轴编码的手段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通过质性研究发现:尽管“准硕士生”对读研有初步的认知,但仍然迫切希望在录取后的暑假能得到关于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深入指导;读研动机是影响“准硕士生”进行暑假学习准备的重要内在因素;本科毕业学校层次越高,理工科出身、保送生和调剂志愿的“准硕士生”更加倾向于主动在暑假进行充分的学习准备和规划。“准硕士生”在研究潜质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如果对“准硕士生”暑假的学习准备加以正确引导,可以提高他们入学后的适应性与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心理治疗理论中的“自我”为核心概念,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95名在校大学生在艺术治疗绘画作业中所体现的“自我”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艺术治疗对大学生的“自我”及情绪有明显改善与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