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晓  赵迪 《新闻世界》2014,(5):240-241
智利纪录片导演帕特里西科·古兹曼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故宫100》就是这样一本精美的相册。它运用画面构图、光线与色调、角度、景别、光学镜头、运动手法以及应用文学等多种摄像手段,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为《故宫100》增加了艺术上的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2.
赵巍 《今传媒》2016,(10):105-106
百集“微纪录片”《故宫100》以每集6分钟时长讲述了故宫博物院内100座建筑的命运,兼具演绎故宫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其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赢得了观众的青睐。相较于传统纪录片的内容呈现和表现手法,《故宫100》从镜头语言、解说、配乐、动画以及情景再现几个角度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创作构思。  相似文献   

3.
李汶羲 《新闻世界》2013,(2):100-102
时间是一把刻刀,为文明刻下岁月的痕迹。古老国度的一砖一瓦都在讲述尘封的历史。《故宫100》是央视推出的一部历史性题材纪录片,共100集,每集时长在六分钟左右。此部篇幅短小的纪录片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短篇幅又具有怎样的播出优势,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烨 《新闻世界》2013,(7):273-274
【摘要】传媒进入“微时代”,微纪录片顺应时代,悄然走进大众视野。本文以央视2012年推出的大型微纪录片《故宫100》为例,剖析微纪录片细碎化的新特征:适应新媒体传播、化整为零易接受及表现手法活泼。微纪录片叙事策略则有从微观视角切入、大众文化的叙事理念以及叙事结构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5.
2009年1月12日,12集电视纪录片《台北故宫》一经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故宫》、《台北故宫》为文本进行比较,从纪录理念、纪录手法、审美形态的衍变,解析纪录片《故宫》与《台北故宫》所呈现的不同纪录理念与审美形态,以及对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上新了,故宫》是首档聚焦故宫博物院的文化类节目,运用创新手法打破了故宫在观众心中庄重而肃穆的距离感,以一种更为年轻的姿态、"零距离"地走进大众视野.在加深观众对故宫了解之时,也完成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民族精神的一脉传承.本文主要从节目形式、艺术表现、创作理念入手,探析《上新了,故宫》的创新特色.  相似文献   

7.
视听语言作为电视纪录片的重要元素,影响着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及艺术情感的表达,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及丰富的内在情感的共鸣。本文将从画面镜头、色彩、节奏、音乐音响、解说词等视听语言对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进行剖析,探究其在视听语言方面的多层面表达。  相似文献   

8.
罗若梅 《视听》2021,(1):41-42
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现作为故宫博物院,除去里面珍藏无数文物以及艺术品,其本身也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建筑.作为昔日的皇家宫殿,故宫装置代表着当时的最高审美.本文从体验美学的审美本原、审美核心、审美指向三个方面来把握审美活动的性能,探析《上新了·故宫》中呈现出的体验美学.  相似文献   

9.
后纪录时代的纪录片——观大型纪录片《故宫》有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 《声屏世界》2006,(4):41-42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80周年,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摄制的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精华版)在央视一套播出。《故宫》展现的是一种全新概念的纪录片。它迥异于以前的纪录风格和理念,呈现出纪录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趋势。技术·奇观化当我们批评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中体现出来的技术决定论观念的时候,技术却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纪录片的创作。《故宫》片中近80分钟的三维动画创造了纪录片中动画创作的新纪录。央视和故宫的相关领导都表示,此次拍摄“不敢说绝后,但一定空前,而且估计20年之内不会再有”。…  相似文献   

10.
《故宫》“情景再现”叙事方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一些原本与纪录片创作无缘的影像创作手法,也随着视觉传播的日益繁荣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情景再现"就是其中之一。大型纪录片《故宫》对"情景再现"叙事方式的应用,以及其对历史体裁纪录片创作的启示,更是让广大观众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11.
赵翌  陈晓蕾 《新闻界》2007,(5):123-124
本文以“情景再现“为切入口,从固定镜头、运动镜头、动画影像等在《故宫》中的运用分析其如何通过影像语言来还原历史,并试图探讨“情景再现“这一表现方式在纪录片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文化类综艺节目发展火热,但在此类节目形态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也逐步暴露出同质化带来的发展瓶颈。如何创新突围决定了此类节目未来的发展趋势。《上新了·故宫》在空间维度对节目进行了形态扩展,让"曲高和寡"的历史文化成为可观可感的具体艺术表达,并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观众对文化记忆进行探索挖掘,为文化类综艺节目提供了一种制作思路。本文从空间生产角度分析了节目的传播模式,重点探讨节目在空间解构和空间重构上对故宫文化价值的凝练、提升和再表达,最终完成对受众集体记忆的唤醒和文化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故宫是一本书,融合着中国最古老、最智慧、最精彩的建筑与历史,一砖一瓦一砾仿佛都在倾诉着明清两朝帝王的奢华生活,记忆着一幕幕明清朝政与宫廷生活的图画。本画册以故宫的四季晨昏为时间点,通过展示故宫不同季节,晨昏最美时段的景致,并配以简洁的文字介绍,给读者展现一个不一样的故宫,一个普通参观者很少能看得到的故宫风采。  相似文献   

14.
宫旭 《新闻传播》2007,(10):66-67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完成的12集大型电视记录片《故宫》播出后,受到了整个传媒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2005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与文化现象。《故宫》激发起人们寻求历史、探寻深厚文化底蕴的情绪。故宫不仅仅属于北京、属于中国,还属于整个人类,当前的盛世中国应该以磅礴的气势承担起向世界传播灿烂辉煌的中华经典文化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16.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央视纪录频道《特别呈现》栏目播出后,并未收获轰动性效应,却在网络等新媒体中快速传播并成为话题的焦点,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创作内容、创作手法、传播途径等方面分析其成功之处,以期为今后中国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我在故宫六百年》是一部纪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纪录片.该纪录片共三集,分别以丹宸永固大典、养心殿的修缮、古建岁修保养为线索,讲述这座故宫六百年间的人与建筑和人与文物的故事.文章从叙事视角与叙事空间、《我在故宫六百年》中的我蕴含的意蕴、主题呈现等角度探析该纪录片的叙事与表达.  相似文献   

18.
《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网络热播反映出纪录片在互联网+语境下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应以整个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为参考,对纪录片创作、传播再到受众的传播链条去评价分析,重新审视纪录片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影视为传播媒介,详细记录了故宫博物院修复文物的全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手艺师傅们精湛的手艺,多角度突显出"工匠精神"的崇高内涵。片子用轻松、通俗的语言与古文物的巧妙结合,增添了艺术气息。还用细致的手法处理人物这一不可或缺的元素,将语言的表达与影像的呈现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著名纪录片人冷冶夫是2006届法国FIPA国际电视节唯一的亚洲评委,在参加选拔时被问及“如何能够拍摄好的纪录片呢?”他回答:“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画面化”。《故宫》正是如此,在影片建构的宏大叙事中,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通过精美的视听元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