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代华语电影女导演李玉擅长以独特的创作眼光洞悉女性自我,关注女性题材,其系列作品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和强烈的个人风格烙印,影片《二次曝光》在炫目的商业包装下,实质上依旧包裹着李玉温情硬朗的女性主义情感内核,是对女性自我价值建构和意识表达这一主题的延续抒写。  相似文献   

2.
张利 《东南传播》2011,(10):100-101
本文摘取电影《三峡好人》中的几个较具典型的空间进行分析,揭示贾樟柯电影空间意象后现代深刻涵义,指出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中空间呈现是时代的影像纪录和现实生活的真实摹写,表达了导演对社会民生的深刻洞察和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3.
李晓勤 《新闻世界》2012,(9):198-199
分析了《廊桥遗梦》中文中主人公的特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并通过文本反映妇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爱情的自由与婚姻的义务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美学概念,由中国古代漫长的诗歌、文学实践发展而来,随着电子媒介的兴起逐渐扩散至影视领域,如今在电视剧作品中承担着特殊的叙事功能.本文将梳理电视剧《芈月传》中的叙事意象,通过具体分析"和氏璧"意象、"华服"意象和"家"的意象揭示意象叙事在《芈月传》中的特殊审美功能,以及意象背后隐藏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集大成之作,从思想内容到艺术手法无不受到蒲松龄个人创作心态的影响.本文就《聊斋志异》渴望关怀的心理意象加以探讨,探究创作中蒲松龄内心能量如何通过意象得以发泄.  相似文献   

6.
桃源意象在《桃花扇》中按语源不同可分为天台山桃源、武陵桃源和桃花仙源。孔尚任据《桃花扇》的情节结构将天台山桃源置入"离合"线,武陵桃源置入"兴亡"线,皆走向幻灭的结局;桃花仙源则置入套式结构,成为对全剧的思考与指点。三个桃源与孔尚任的生命流程有着相当大的联系,从石门山与桃花源的对应关系及孔尚任出山后所面临的境况可以看出桃源意象的背后隐藏着孔尚任的"复归"情结。  相似文献   

7.
影片《黑天鹅》塑造了主人公自我异化的过程,呈现出一个矛盾、分裂的主体景象。影片中频繁出现镜子意象,导演借助镜子符号的巧妙运用展现出主体建构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冲突、自我的分裂以及主体在成长过程中挣扎与转变。因为自身欲望和母亲的影响,主人公尼娜开始由自我的追寻到他者的转变,幻觉的出现意味着尼娜逐渐自我分裂,从自我追寻到主体毁灭也是主体成长的过程,主体成长的过程中,面对挣扎坚持本真的自己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8.
温燕琴 《新闻世界》2014,(7):291-292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画面不仅仅局限于镜头的运用与处理,分切和组接,场面、段落的组接及转换,而是通过对画面光影与色彩的微妙变化,更深刻地表达电影的主题思想,刻画人物的鲜明性格,营造虚幻的气氛,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以及塑造整个影片的风格。影片通过众多色彩象征手法和光影烘托手法构建了一幅浑然天成的色彩与光影交织的画卷,展现了一个"美国梦"由开始到幻灭的过程。本文对影片的色彩意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阿拉比》讲述的是一个都柏林少年追求朦胧爱情,但最终梦想破灭的故事。作者詹姆斯.乔伊斯借助象征手法来揭示精神瘫痪这一深刻主题。文章着重分析亮光、黑暗这两种视觉意象以及多种听觉意象的对比运用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电视,在当今社会已经深深地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电视机往往成为一个家庭中最普通的背景,而看电视也成为每个人最正常不过的日常活动。电视中的人物看电视的场景已经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1.
金晨晨 《视听》2018,(11):78-79
《光荣的愤怒》与《烈日灼心》是两部风格迥异的影片,但其中姓名意象的巧妙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姓名意象一方面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凝结着多层叙事意义,彰显创作主旨。《烈日灼心》中的"尾巴"意象糅合着父爱、赎罪双重寓意。《光荣的愤怒》中的熊姓意象既暗喻着熊家兄弟的凶残与贪婪,又是阶级斗争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有不少与渡水有关的诗,对这些诗,现、当代学者多从原始思维、原始宗教入手分析。 实际上,这些诗所描述的地理位置大多可考,乃实写当时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有现实基础。而就其意象内 涵来看,则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渡水的死亡恐惧意识、由河流而产生的空间阻隔意识、把渡水和婚恋相比附的 意识,反映了当时人们认识物象的水平,也是有更多现实性的。  相似文献   

13.
尤丹丹 《大观周刊》2012,(25):25-25
韩愈.推崇李白、杜甫,有着李白式的浪漫与想象和杜甫式的精思与沉郁。同时又能够另辟蹊径,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和雄豪奇崛的风格.本文力图通过对这篇“论诗”之作中诗人使用的各种自然界的意象进行分析探究韩愈诗歌的特色及他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4.
《一个和八个》是中国"第五代"电影的第一部影片,却是宣告了一个电影时代的开始,尤其是它在造型意象方面的"标新立异",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影像美学时代。它的造型美学创造,一是从不完整构图到完整构图,二是色彩蒙太奇及其情绪结构线,三是镜头运动处理方法,四是声音造型语言与环境主题,并不断地为以后"第五代"电影所反复演绎,成为"第五代"镜像语言的典型标识。  相似文献   

15.
16.
广告的审美意象是一个时代审美现状的反映,也是引领时代审美变迁的手段。近代社会的审美意象因其社会转型而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透过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主要媒体之一——《大公报》外商系列广告(1915-1925年)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象情况,分析审美意象中"象"的内容、建构方法及"意"的表现方式等,来管窥这一时期社会审美的新趋向,对广告审美研究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用巨大的激情刻画了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之间的强烈情感,特别是小说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很好地揭示了人性的冲突,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本文着重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赏析探讨小说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独特的象征创新。  相似文献   

18.
关于美国华裔著名作家赵健秀(Frank Chin),中国学者的评述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他在作品中构建了美国华裔历史;第二,他试图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通读这部小说笔者发现,频繁出现的食物意象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关系密切,尤其与男主人公的种族身份和主体身份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2月30日,无锡广电集团拍摄的大型电视片《吴仁宝》在无锡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旋即,其主要章节和内容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东方之子》、《面对面》、《新闻会客厅》、《对话》、《聚焦三农》和江苏电视台的(《江苏新时空》、(《大写真》等栏目采用,连续播出。同步套拍的纪录片《华西村的故事》(上、下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见证》栏目播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类题材,通过研究送别诗中涉及的典故及文化意象,可以为唐代的历史文化变迁提供考证。[方法/过程]以《全唐诗》中的送别诗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运用数字人文工具,通过对送别诗中出现的典故及文化意象进行统计分类,结合语义对送别诗想要表达的情感展开研究。[结果/结论 ]梳理送别诗文本中包含的典故及文化意象,直观地展现《全唐诗》送别诗中典故、文化意象等要素,有利于后续对《全唐诗》中的其他知识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及可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