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薇洁 《新闻世界》2009,(4):105-106
“人内搜索”从最初的红火一时到现在惹下不少麻烦和官司,暴露出网民行为的缺陷。网民作为一个群体有着群体所有的心理特点,这样的特点勒庞在其经典著作《乌合之众》中有着精辟的阐述。本文就以勒庞的群体心理理论来分析网民“人肉搜索”的心理成因,探寻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说:“勒庞的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大众心理研究)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他说的这本书中译本就是《乌合之众》,书中对群体心理和行为的描述与抽象实在“精致”.书读起来十分顺畅,每一个看似抽象的定义都伴随一个足有说服力的例证——尽管例证距离我们颇为遥远.勒庞为我们举起一面镜子,看清身处群体中的我们和别人的群体.  相似文献   

3.
常宇星 《新闻世界》2011,(7):215-216
当今时代是一个群体时代,群体行为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造就了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即具有不同于个人的一般特征和行为表现的乌合之众。本文借鉴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乌合之众的分析,对网络群体心理以及网络舆论领袖进行浅要的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4.
网络群体心理对网络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晓丹 《今传媒》2014,(7):31-32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网络舆论呈现出了区别于传统社会舆论的新特征。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对群体心理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基础。本文基于大众心理学的视角,重点对网络群体心理特征对网络舆论的形成,扩散,消失等一系列过程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此文以法国社会学家勒庞的群体分化理论为基础,研究在互联网迅猛发展背景下,受众群体出现分化的特点和流程,反思新闻媒体如何重塑自己的地位及权威。  相似文献   

6.
蔡楚泓 《今传媒》2011,(8):99-100
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本文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学,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纪实,对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蔡楚泓 《报刊之友》2011,(8):99-100
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本文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学,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纪实,对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乌合之众》(A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是法国学者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的经典作品。100多年前的法国学者勒庞是位保守派社会精英,他反对传统的国家主义,也反对新兴的集体主义,推崇英美式的自由主义。他认为:群体是盲从的,狂躁的,非理性的。而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互联网虚拟社区的发展,交互性的加强使得网络环境中群体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一、对于网络中群  相似文献   

9.
聂淑芳 《今传媒》2013,(1):63-65
在日本9.0级大地震引发的日本福岛核泄漏成为全球的关注的热点问题时,中国却因其陷入一场疯狂的抢盐风潮。本文侧重从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中阐释的"群体是受无意识的支配"等角度对谣言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带来的反思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本文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学,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纪实,对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勒庞的群体理论学说为依托,围绕群体这一核心概念,从大众传播效果的角度切入,立足受众群体心理,重新将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三阶段定义为信仰、抵抗和妥协阶段,联系大众传播活动发展状况,分析这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这种功能主要针对报纸、广播、电视这类传统媒体而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微博平台信息社会化参与程度的提高,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逐渐被微博的群集效应取代。本文主要依据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和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体心理学,通过对微博平台中议程设置盲区、微博中群体及意见领袖的分析,指出信息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要积极回应社会化媒介的个体式信息传播,加强自身的议程设置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13.
蒋露 《报刊之友》2013,(3):99-100
新媒体出现后,媒体逐渐从一个高门槛的专业机构操作,变得越来越个性化。微博互动式的传播方式,使得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微博这个虚构的舆论场中,网络群体就同一公共事件发表舆论,推动事件的进程,并形成网络时代的心理群体。然而网络流言、网络暴力事件也并没有停止过。本文试图以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对于群体心理的研究为出发点,以新媒体语境为研究文本,从群体心理、群体意见以及群体领袖三个维度,对新媒体语境下的网民心理进行浅要的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4.
李湛 《青年记者》2012,(7):57-58
“从众”一词简单明了地归纳出个体在群体中的个人心理.然而群体并不仅仅是让每个个体都“从众”这样简单.勒庞的《乌合之众》使我们对群体狂热,感性的一面有了深切了解. 群体与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无论是由杰出人士组成的群体,还是由普通甚至平庸者组成的群体,都具有一些相同的特性.来自完全不同的职业、身份、地位的人因为一些原因聚集在一起时,也会表现出某种共通性.  相似文献   

15.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不同的群体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许正是因为被所处的群体所容纳,所以我们很少去思考群体的特性,以及我们每个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及表现.勒庞的《乌合之众》给了我们反思群体和个体的机会. 自觉的个性的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转向一个不同的方向,是就要变成组织化群体的人所表现出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群体性”,有文化的人很容易想到勒庞的“乌合之众”,满脑子是失去理智的乱糟糟的人群。然而,当我们抛弃文化的刻板印象,仅从“群体”本意去理解和解读这个词,也许我们更能看清楚当前热议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勒庞现象让欧洲人感到震惊,但伦敦《泰晤士报》专栏作家蒂姆·黑姆斯说,这只是法国的一个小问题,勒庞只不过是法国极右翼势力的一个人老色衰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18.
勒庞现象     
“谢天谢地。”当听到希拉克最终大败勒庞、连任法国总统的消息时,一位嫁给了法国人的中国女孩松了口气。 其实,当5月5日法国大选尘埃落定,法国甚至整个欧洲都松了口气,虽然希拉克的胜利并不出人意料。 勒庞是法国大选中杀出的一匹黑马。作为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的主席,他在4月21日的首轮投票中意外地淘汰了时任法国总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期以来,解释群众现象的心理学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流传,影响了人们对群众的理解,中国亦不例外。《乌合之众》的“群众”观是其中的代表学说。借助知识社会学探讨《乌合之众》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可发现:近现代以来,《乌合之众》两度被引入中国。民国时期,勒庞的学说塑造和强化了知识界对于群众的犹疑和畏惧态度。由于革命和战争的需要,它还被用于群众动员和操控的培训。2000年之后,《乌合之众》多被用于解释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等问题。这些也是中国学界使用勒庞学说进行知识生产的主要领域。“网民素质”、“舆论引导”、“净网”等治理话语的形成也与群众心理学的解释框架有一定的关联。这一框架虽有一些洞见,但会忽视群体心理形成的制度、文化等原因,缺乏对于制度和权力问题的关注,导致对于“群众”现象的分析窄化。透过《乌合之众》的中国之旅,我们也能够看到知识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勒庞现象与其说是政治地震,倒不如说是给欧洲民政治敲吃了警钟极右势力的抬头,意味着曾在20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