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时代主题中,苏联和中国优秀的长篇小说塑造了具有不同道德倾向和情感立场的女性形象,表达了作家对于女性之于革命的作用和意义的思考.无论是以政治规约之外的女性对革命者形成考验,还是以同具新人素质的女性对革命和革命者进行配合,都体现出男性作家在革命视域内对于女性的处境命运和精神心理的观照,以及时代语境对于理想的革命女性的期待.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冯梦龙《古今小说》这一独特文本的解析,阐释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成熟期——明清小说所具有的故事讲述模式,同时,对这一讲述模式的构成——讲述人、故事、潜在听众、作者,进行分析和解读,说明这一个特殊讲述方式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小说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小说,从教学内容的价值上看,教读法比教阐释更有价值。读法虽然也有多种,但总是有一定之规,而且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小说的叙述视角作为解读方式重要的方面,也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问题链”设计既关注文本的内在逻辑,又关注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步步推进、层层递进的探究过程有利于打开对话的向度,探讨把握文本。本文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探讨从儿童视角切入,用“问题链”的设计来建构小说阅读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个人”是洪子诚为当代人文学者面临的困惑而描述的精神现象;“第一文本”则表征学者进行学术探索的精神原动力。洪子诚的《我的阅读史》为解读其“问题的个人”背后的“第一文本”之特殊结构提供了样本。“第一文本”有三个层面,其一,精神层面;其二,与生命信仰相连接的学术人格与伦理层面;其三,思想层面。第一、二层面和第三层面之间形成的裂缝,由此形成了“问题的个人”。  相似文献   

5.
"体验经济"是指针对特定目标人群,生产或提供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特定情感、特殊心理感受并使其愿意为之付费的商品或服务的一种经济形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的增加以及个性化消费的需求的日益增多,体验经济将无可争议地成为一种新的经济浪潮,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从话题预设的选材角度,具体探讨"五四"问题小说家是怎样通过问题小说文本对自身所倡导的以民主为核心思想的公共文化政策进行阐释的,以期对其在阐释自身倡导的"民主"政策过程中,社会性实践情况予以观照。  相似文献   

7.
在赵树理的合作化小说中,民间隐形结构完美接纳了被主流意识形态排斥的中间人物,而中间人物往往也成为民间隐形结构的载体,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被压抑的民间立场。这个特点在他的短篇小说《锻炼锻炼》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民间隐形结构下的“小腿疼”“吃不饱”“糊涂涂”等中间人物,在民间评书体的现代小说形式中大放异彩,呈现着公私观念混沌的生存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介质曲折表达出作者为农民发声的民间立场,留下了独特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十年间的小说讲述婚姻故事的方式经历了讲述政治风云变幻、批判现实、确立日常生活等三种变化,爱情意识形态向婚姻家庭生活“降落”的过程既是以爱情为载体的理想主义话语失效的过程,同时也是作为意识形态表征的日常生活升起的过程,它为即将到来的市场经济和消费时代制造了新的主流话语.  相似文献   

9.
“新小说”的出现是现实主义小说失去相对优势的一个标志,其探索和实验在法国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但“新小说”的彻底“反小说”倾向导致了它在60年代末的衰退。近10年来一批年轻的法国作家推出了一批新“新小说”,展示了小说的一种新面目,引起了各国评论界的热切关注和读者的普遍欢迎,预示着小说艺术在新世纪的变革方向。克里斯蒂安·加伊的《逃亡者》集中了新“新小说”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市自2006年始开展了教师教科研的“草根”实验——“个人课题”的研究.旨在让中小学一线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做自己的研究;为一线教师找到一条直达自己专业成长的“通途”。经过几年的实践,“个人课题”研究花开全国,研究开始从早期的“量的扩张”逐步转向“质的提升”,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格局,研究过程也日趋规范。本文梳理了近几年的市级“个人课题”研究发展的脉络,探寻其特点与趋势,以期进一步推进教师教科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小说阅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始于对话,终于素养。以读书自修为基础,通过“丽泽对话”优化教学路径,重质疑交锋、重进阶思考,培养学生自由自主、精思善疑的治学精神,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涵育。  相似文献   

12.
张停  丁名夫  李鹏  孙一耕 《文教资料》2014,(11):143-144
本文从《幼儿故事讲述》课程性质与作用出发,提出课程教学过程应该贯穿“导→训→模→用→临→验→考→赛”8个教学环节,建立“递进式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最大的家族",其中"乡土小说"更是佳作迭出,尤以长篇形式为最。在已有的八届茅盾文学奖36部获奖作品中(不包括两部荣誉奖),乡土小说有13部之多,占获奖作品总数的36.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乡土中国历史进程的巨大变革,有着深厚文学传统的乡土题材小说的关注热点,也随之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依据马克思的历史进化论、马克斯·韦伯的社会文化理论和塔尔科特·帕森斯的结构功能论,以民初文学本位观和钱穆、余英时等人的"内在理路"研究方法考察民初大型通俗文学期刊《小说新报》,可以发现民初文学表现出凸显文学"小传统"的内源性变革特征。从历时性看,民初文学具有自身发展的"内在理路";从共时性看,民初文学的结构形态表现为新旧文学体系的融合体。就小说而言,其历史演进使小说文体从"小传统"变为"大传统",而与"五四"新文学这个"大传统"相比,以通俗小说为主体的民初小说仍然是"小传统"。  相似文献   

15.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孕育他的湘西世界是他着重描写的。《边城》和《长河》是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题材的小说作品中的代表作品,他通过这两部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与"变"。《边城》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常",《长河》表现了湘西世界的"变"。透过"常""变"主题可以看出沈从文创作的真实目的和文学理想。  相似文献   

16.
设计“和润课堂”的问题情境,主要策略有三。一是聚焦问题源头,分析教材的可能问题,预设真实问题。二是形成问题“链条”,即“深度”把握过往,引导儿童“悟”;“高度”反思当下,解决儿童“惑”;“宽度”引领未来,助力儿童“长”。三是升华问题意境,立足“立志”和“内省”两个学习阶段。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而对于小说阅读和教学而言,用情节、环境、人物来分析小说仿佛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小说的其他层面似乎总有说不透的地方。所以对小说中“留白”的把握,是重新思考我们小说阅读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和《艳阳天》为代表的"十七年"农业合作化题材小说在冲突模式、婚恋书写和重新解读三个方面既呈现出类同化的"常",又潜藏着个人化的"变"。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研究的深入,它们的解读仍然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必将会在精细的阅读和深入的挖掘中获得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9.
《河西学院学报》2019,(3):63-68
"文革",是一场中国人的集体梦魇。冯骥才先生的非虚构作品《一百个人的十年》和《无路可逃》,以口述史的方式对这场民族悲剧做了实录。前者由众多亲历者集体讲述民族的不幸,后者是冯先生的一部"文革"自述史,两部作品都用个体的命运见证了民族的史诗。在亲历者回忆的剧痛中为民族留存了记忆,也为启示未来记录了历史。尤其《无路可逃》一书,对身处绝境的人在劫难中负重前行的描写,生动体现了一代知识分子身上强烈的民族意识与使命感。在人物个体记忆转化为民族的集体记忆中,两部作品将人与社会,人与时代,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共同构建了一幅独特的历史镜像。  相似文献   

20.
诞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解放区小说,在隐退个体和张扬集体中明显体现出对集体话语的皈依意识,但在弥漫着强烈意识形态性的解放区小说的显性外衣下,却有一股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在文本的深处流淌。其主要体现在创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对集体话语的一定程度的偏离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正是这种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表现出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思考,并由此赋予文本以特殊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