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爱国的要求和内容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而曾国藩却直接参与镇压了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曾国藩倡办洋务运动和处理天津教案,不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而是要自始至终维护清王朝的反动统治;曾国藩口口声声所说的“爱民”,其中的“民”并不是指广大劳动人民,而是指他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2.
1870年天津教案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教案之一,在天津教案的办理过程中,清政府的基层官员、高级官员、以慈禧为代表的朝廷,以及官场内的洋务派和顽固派都参与其间,不论他们彼此间有多少不同和矛盾,但这种互相作用的合力,形成了天津教案的政府处理。天津教案使曾国藩从中兴名臣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之鼠,成为举国欲杀的汉奸、卖国贼。协助曾处理津案的丁日昌也受到激烈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人们对曾国藩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毁誉参半,正如章太炎先生的评价:“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他因镇压太平天国.有人送他绰号“曾剃头”,又因天津教案.得了“卖国贼”的恶名。然而在清政府眼中.他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在国人的心目中,他的《曾国藩家书》可谓惊世之作。1969年,毛泽东评价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相似文献   

4.
天津教案,是近代教案中最复杂,影响最深远,处理最棘手的案件。从当时以至今日,人们对处理此案的曾国藩,往往目为卖国、刽子手,予以无情的鞭挞。盖棺未必能够论定。笔者撰写此文,试图进行再探索,但愿能够引起人们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官京都时,一心理学,修身善望,对鸦片战争不甚关心,不甚了解,强调京都“如无事时”。中年,一心“剿发”、“剿捻”,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专吉君臣大义”,都拒绝派兵北援,又认为侵略者未摧毁清朝庭政权,是“有德于我”;同意“借夷助剿”,但主张暂缓其行;积极仿造洋炮洋船,目的是“剿发逆,勤远略”。晚年,扩大“洋务”活动,开洋务运动的先河;处理天津教案,思想上矛盾重重,行动上畏葸妥协,“内愧神明,外惭清议”。主张“羁縻外交”和“诚信外交”。  相似文献   

6.
易孟醇先生《曾国藩传》于1995年11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至今不足两年,已是第二版第三次印刷发行了,可见该书颇受读者欢迎。读过此书,我以为它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寓人物的评价于史实的叙述之中。对曾国藩的评价历来尖锐对立,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但在该书中,曾国藩却展示了一个多侧面、立体的新形象。曾国藩对太平军的残酷镇压屠杀、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内疚神明,外惭清议”的矛盾心理,曾国藩在办洋务中开拓中国近代化的贡献,都从作者对曾国藩桩桩件件史实评述中渐渐凸现出来,不仅表明了作者对曾国藩的新的评价,同时也给读者思维以广阔的驰骋空间。如,作者一面全文转录了曾国藩制定的“爱民歌”和对太平军俘虏“八不杀”政策,另一面又展示了曾国藩在书信中指示对太平军,“克城以多杀为妥,不可以假仁慈误大事”,有力地揭示了曾国藩假仁义,真凶残的伪善面目。  相似文献   

7.
论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较为全面、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了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外交活动、处理天津教案中的是非功过,重新确立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和地位;指出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相似文献   

8.
天津教案发生后,法国公使罗淑亚步步紧逼,强迫清政府接受其无理要求,英国公使威妥玛则不仅与之密切配合,狼狈为奸,而且充当罗淑亚的主使,其手段之毒辣更数倍于罗淑亚.为威逼清政府妥协,威妥玛先以法国将对中国开战相恐吓;在普法战争爆发消息传来后,他又变换手法继续压迫清政府妥协退让.天津教案最终以完全接受法国无理要求为结局,固然与曾国藩的软弱妥协有关,然而威妥玛的为虎作伥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中的矛盾心理,以及其在鸦片战争期间和清廷与外国侵略者勾结过程中的表现,证明曾国藩并非是个终生媚外卖国的大汉奸。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案如何做到既不“照本宣科”又不“粗枝大叶”?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一种习题化教案。习题化教案就是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的,突出“点”兼顾“面”,围绕“知疑———质疑———释疑”三大环节,将课文化整为零,变成一系列习题。其优点如下:一、“知疑———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谓之“咸元三折”,系指清咸丰元年(1851年)三月初九日至十二月十八日,时任礼部侍郎的曾国藩一连三次向新登基的咸丰皇帝呈递的奏折,即《议汰兵疏》、《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与《备陈民间疾苦疏》。这是曾国藩在清王朝处于又一个改元换代之时,又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并迅速发展之际,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革新时政、应对时局的主张。“咸元三折”,较为集中的体现了曾国藩的政治军事思想,对曾国藩后来的政治军事生涯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自1840年英帝国主义的大炮加鸦片轰开了中国的国大门之后,世界列强接踵而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侵略军攻陷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其内容除了割地、赔款之外,还规定保护“基督教”在华的各种活动,允许他们的传教士在全国各地建房、传教。 同治九年(1870)六月十一日,在天津的外国传教士,残害我国儿童数十名,激起公愤,人民捣毁教堂,惩治了传教士,酿成震惊全国的“天津教案”。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前,仅湖南省境内,就发生了临湘、衡阳、来阳,衡山、常德,澧州、湘潭等地教案。咸丰十一年(1861),衡州与长沙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时,审时度势.据理力争,挫败了列强的无理要求,维护了一定的国家权益,而且作好了反击侵略的准备。他从中悟到:没有强大的国防,就不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因而他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之始,并努力倡导近代中国的留学生运动,从而加速了洋务工业的发展。 关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军事家。他所组建的湘军“别树一帜、改弦更张” ,对清代兵制进行了改革 ;并提出了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治军原则和“因势因时而变”的具有辩证因素的战略战术。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改革 ,在中国近代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沈家本是晚清政府的司法要员,近代著名的法学家,这是中国法律史学界人所共知的。本文所论述的却是他与晚清教案一些鲜为人知的问题。1898年保定知府任上,亲自处理教案,据理力争,取得胜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占领保定,在保定教案中失败的洋教士诬告他通“拳匪”,而被侵略联军拘囚,险些丧命。1902年任修订法律大臣后,惩于教案,本着“参考古今,博辑中外”的主旨,积极修订法律,促进了中国法律制度的近代化,一时被誉为“法家泰斗”。最后这一点,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热”透视薛麒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很有“嚼头”的人物。他在世时,战功赫赫、叱咤风云;去世之初,恩宠荣禄有加,名声不跌。被褒为一代名臣、忠臣:“战功最多”,又能“慎终如初”。20世纪.40年代,曾掀起了一股“曾国藩热”,各类著述40多种,其...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倡行船山学,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之后,船山学便走出湘学地域,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显学”。曾国藩力倡船山学,是出于“保卫中国传统文化”和树立湘军思想旗帜这样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治军思想是其封建伦理思想与战争实践结合的产物。曾国藩治军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领军治事重“朴实”;二是价值取向讲“无为”;三是处理关系贵“心诚”。  相似文献   

19.
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不仅塑造了一个十分丰满的“曾国藩形象”,更是从这一人物形象身上展现了一种“曾国藩现象”;这种“现象”蕴涵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为他人谋事可以高瞻远瞩、精到细密,一旦返诸自身便缺少主见、畏首畏尾。形成这一特点的缘由,乃是因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孔孟名教的浸润下,一门心思所想的都是为皇上“尽忠”,从来不曾有“自主”意识,这无论是对文学人物还是历史人物来说都是同一的,也正是这种同一性映照出一种历史定律。借鉴到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超越这种历史定律,造就具有自主意识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20.
咸同之际是中外关系由对抗趋向和缓的时期。曾国藩作为两江总督,首当其冲处于中外交涉的当中,先后参与了“借夷助剿”、“外夷代运南漕”的讨论,参与奏请开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和奉旨查办天津教案等活动。在这些交涉活动中,他的与否看法,既有他政治斗争的需要;更体现了他对当时敌强我弱、力主只能“曲全邻好”、“衅端坚不自我开”的屈辱外交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后为李鸿章所继承。直接影响了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的对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