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翔  唐存琛 《图书馆》2020,(2):68-74
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从潜伏期到平静期造成了远超事件本身的衍生效应。在事件趋于消散后的一段周期内,舆情仍对社会产生影响、构成风险。文章基于风险社会与公共政策分析理论,对后舆情时期的事件与公众态度趋向、社会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政务舆情事件例证政府行为变革的模式,论证了在后舆情时期应对社会风险做出的组织与管理改良、制度与决策调整等方面行为的必要性及其可引导并控制舆情反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博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发送者和传播者。网络舆情应对的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系统分析当前的网络舆情特点,提升电磁环保宣传的舆情监测、分析、预警、应对能力。因此,需要系统化评估网络舆情风险和应对效果,探索"舆情监测——专家咨询——提出预案——效果评估"的全流程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处理策略,提升电磁环保宣传网络舆情应对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燕 《新闻窗》2011,(5):20-21
2011年7月,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正式发布,梳理了上半年10件与高校有关的代表性"舆情热点事件",并按照"校方响应、信息透明、舆论形象"3个常规指标,以及"动态反应、问责、网络技巧"3个特殊指标.对“舆情热点事件”中高校的应对、处置能力做了评估。  相似文献   

4.
李琴 《新闻窗》2014,(5):81-83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指大众对各种社会事件所持有的观点看法、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案情决定舆情,但是,在案情之外,还存在着诸多影响舆情的其他因素,如社会环境、大众心理、媒体报道等,其中,媒体作为案情和舆情的一个中介和主要传播手段,其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将重点探讨由媒体所报道的诉讼性事件发酵而成的舆情对审判工作的影响,并从法院的工作实际出发,试图就规制舆情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5.
从历年舆情态势来看,公共安全领域一直是舆情的"重灾区",值得社会管理者高度关注。从"青岛输油管道爆炸"、"黄浦江死猪漂流"、"昆明暴恐事件"等重大公共安全舆情的演化过程来看,该类舆情有别于重大自然灾害舆情,其敏感性、复杂性、多源性使处置过程呈现新特征。此次"兰州水污染"舆情演化过程中,当地政府在处置上所暴露出的薄弱环节,给此次舆情处置留下了多个"噪点",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公共安全类舆情处置的"标本"。  相似文献   

6.
傅文仁  颜陈 《新闻前哨》2013,(12):73-75,81
在引发全国舆论关注的"陈宝成事件"中,山东当地媒体大众网因为不断跟踪报道陈宝成案相关事实,并对网上出现的各种传言、谣言及时澄清辩驳,成为该案舆论场中的一个重要角色。本文以此案为例,通过主流网站对舆情事件的报道角度、引导方式等进行"矩阵"分析,解读新闻反映舆情事件的本质性变动状态。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突发事件与网络舆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网络舆情的演化,都具有相似的从群体认同、群体比较、群体极化、群体迷思到削弱社会控制和发生社会侵犯的心理动力学过程。对于作为群体性事件"助燃剂"的网络舆情,可以做出概率预警。舆情预警与应对,不能伤害民意本身。  相似文献   

8.
当代网络舆情的走向主要表现为:舆情下沉,基层矛盾日益凸显;舆情扩散,真实干预网络事件;媒体联动,网络舆情"倒灌"传统媒体;官民互动,网络舆情影响公共决策;游戏人生,部分网络舆情走向娱乐化。  相似文献   

9.
夏临 《东南传播》2010,(2):37-39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八旬翁倒地无人敢扶"的新闻事件中,网民通过论坛和博客跟贴对该事件发表的各种言论,探讨该事件所表现出来的舆情并提出自己的相关思考。文章认为:网络是人们对社会现象、热点事件发表评论、交流看法的重要场所,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代表着民众意见。网络舆情能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但如果疏于正确的引导,网络舆情往往以网络牢骚的形式呈现,特别是当热点事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时候。过盛的网络牢骚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田羽  吕屏 《新闻世界》2011,(7):106-107
浙江省温州乐清市发生的工程车压死原村委会主任钱云会事件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该事件演变成一起影响全国的舆论事件。本文从"乐清事件"的舆论本质、网络时代舆论的特点入手,通过对"乐清事件"的舆情分析,运用新闻传播学理论探讨网络时代政府如何进行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事件的主要聚焦点往往是权力阶层的"不轨"行为、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等。网络舆情事件的爆发与公众政治信任度的降低有密切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网络事件和构建公众政治信任是当前政府面临的新考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为确保新闻时效、抢占新闻第一落点,并使主流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起到关键作用。【方法】笔者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特征,探讨了主流媒体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对策。本文借助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和典型案例法说明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特征和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作用。【结果】提出了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对策,对提升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能力及防范舆情风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突发公共事件具备突然性、不可预见性和社会性等特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情时,主流媒体应具有为政府提供风险预警、引导舆论走向、整合社会资源等作用。本文针对有效提升主流媒体的舆情应对能力,推动社会秩序恢复平稳状态也提出了一定对策。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我国突发舆情风险事件频发,给舆论环境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些舆情风险事件传播中,有的主流媒体也表现出专业失范、社会责任缺失等行为,从一侧面助推了风险事件的传播与扩散.本文将对主流媒体责任缺失的表现以及需要承担起的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新闻实践》2010,(5):7-7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对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党政机关应对舆情热点事件的得失进行考评。四川巴中"全裸"乡政府因为在信息透明度、政府公信力等指标上一枝独秀,进入总体较为得体的蓝色区域,而贵州安顺警察枪击致死案、山西问题疫苗事件则被判定为应对严重失当,被亮起“红色警报”,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5.
薛鹏宇 《新闻世界》2014,(8):106-107
随着网民人数的攀升,网络新闻评论正逐渐改变着舆论生态环境,甚至影响着舆情事件的走向,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也受到了冲击。本文以"央视批评星巴克"事件为例,从网络新闻评论引起舆情反弹出发,具体分析央视等传统媒体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传统媒体理性监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继周 《新闻世界》2014,(5):290-291
近几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表征日渐凸显。本文以"安阳摔婴案"为个案研究发现,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维稳压倒一切"和地方新闻媒体"新闻"、"旧闻"、"不闻"的角色错位折射出其风险沟通能力的不足,从而错失舆情引领主动权,还提出了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和媒体风险应对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刘泽瑞 《今传媒》2023,(11):159-163
当前,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与管控工作存在引导不及时引发信任危机,管控不彻底忽略非逻辑、非理性力量,以及统筹思维落实不到位危及健康传播生态构建等问题。大数据时代,舆情传播现实呼吁治理范式的再度转型,“黑天鹅”事件频发导致舆情风险加大,对网络舆情进行协同引导与管控能够较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差序矛盾,因此,需要尽快构建协同治理模式。本文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与管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各地舆情管理者应优化网络舆情监测、预警与回应引导机制以及网络空间多元主体互动、共赢与问责机制,同时通过关系赋权和认同激励引导“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有效参与,旨在高效预防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微博舆情的传播主要靠用户来推动。在《解释》出台的背景下,从用户感知、偏好和涉入三方面着手,结合信任因素,构建了影响微博舆情传播意愿的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构建模型和假设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感知风险负向作用于舆情传播意愿,用户涉入及事件关注偏好对舆情传播意愿具有积极影响,而信任信源偏好、感知信息质量则通过影响信任的形成进而对舆情传播意愿产生积极作用,此外,信任负向影响其感知风险。  相似文献   

19.
李静  谢耘耕 《新闻界》2020,(2):37-45
本文基于2010-2018年10600起舆情事件,考察了事件本身属性、媒介传播、网民参与及政府干预对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多元分层回归模型的结果表明:1.环境和文化体育类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较高,反腐倡廉类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较低;因为大型活动和科技发现引发的舆情事件传播热度较高。2.由传统媒体、网络新闻首次曝光的舆情事件热度较低。3.出现第三方、网络谣言、网络动员的舆情事件热度较高,意见领袖的出现对网络舆情热度没有显著影响;网民舆论倾向性非常正面的舆情事件传播热度较高。4.网络舆情事件中如果国家部委进行了干预,则舆情热度较高;政府干预的时效性越差,网络舆情热度越高;政府采用新闻发布会、社交媒体回应的舆情事件热度较高,利用对外公告或文件回应的舆情事件热度较低;政府干预级数与网络舆情热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制度文明的进步,社会参与和公共治理越来越得到群众的关注,因地方政府行为不当引发的公共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形成社会舆情的焦点。如2012年3月发生的"青岛种树事件";2012年6月发生的"什邡事件";尤其是2012年7月发生的"启东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