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书城,我曾看到一位年轻妈妈对待孩子的两副不同面孔:在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小学生教辅资料图书台前,妈妈热情地询问孩子要买什么书,女儿拿起一本小学作文指导方面的书说“买这本”,妈妈便十分高兴地说“行”。孩子一连指了四五本书,妈妈都只说“行”,而且宽容、满意、幸福的表情十分清楚地呈现在这位年轻妈妈的脸上。在书城一楼世界文学名著书架前,我又遇到这对母女,当小女孩指着一本名著刚说出“我要买”时,那位年轻妈妈毫不顾忌周围有许多读者,竟大声呵斥:“就你那个学习成绩,还有时间看什么名著?”年轻妈妈满脸恼…  相似文献   

2.
李花 《贵州教育》2011,(22):20-20
阅读是一种很好的生活习惯,闲暇之余走进书店浏览书籍是种不错的选择。每过一段时间书店便会把刚进的书籍或者推荐的书籍放在书店显眼位置,我们尚且叫它“最佳区域”。偶有一次走进这个“最佳区域”,发现有好多书都是关于“鼓励”这个主题,如《孩子,你真棒!》、《赏识教育》、《如何鼓励孩子大胆说话》、《这样鼓励孩子最有效》等。  相似文献   

3.
回报     
语言区的幼儿在看图书,但我发现孩子静不下来看书,总是在不停地换书。即使是他们喜欢的书也是草草翻几下,就去换另一本。整个活动很难安静下来。当我要求小朋友仔细翻看、不要急着换书时,他们很认真地说:“我已经看完了啊。”我无言以对。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仔细思考后试着调整了一下策略。  相似文献   

4.
家长们常对我说,孩子总不学我们大人的好样,老是学坏样! 其实,孩子既模仿大人的坏样,也模仿大人的好样,只不过坏样让人显眼而已。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幼儿用的书常有掉封页、掉内页的现象,上课时由于我忙于授课,当有孩子告诉我说:“我的书破了。”我便不经意地说:“夹进书里去。”让孩子继续看书听课。没想到时间一长,孩子得出了经验:“撕  相似文献   

5.
最近发现班里的孩子挑食得厉害,以前只是告诉老师“不喜欢吃”,而这几天干脆捂着肚子说肚子痛,吃了就会吐,有时严重了还落泪。正巧有天看电视,看到一位妈妈把一些孩子不愿吃的食物当作“敌人”,让孩子大口去“消灭”它们。我看到那孩子很高兴,很开心地帮妈妈消灭了它们。  相似文献   

6.
当孩子问起一位刚刚去世的、关系亲密的亲戚或朋友为什么  不来玩时,您会怎样回答呢?绝大多数家长会说:“他出差去了。”“他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家长总是千方百计地对孩子回避“死亡”这个字眼。这种做法是否科学呢?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对孩子回避死亡并不能阻止他了解死亡。在一次“以出生到长大”为题的绘画作业中,一群幼儿园的孩子从哇哇坠地的婴儿开始,有的画到了坐在班里上课,有的画到了手挽手结婚,也有的画到了躺下死去。所以,无论怎样回避,孩子总是可以获得有关知识,千方百计的隐瞒没有什…  相似文献   

7.
内容简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教育是一门学问,如果家长在不知道“什么是好孩子”之前,便盲目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去教育孩子,甚至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会毁了孩子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8.
佟亚东 《下一代》2011,(2):24-24
一日,到朋友家,他的儿子正窝在沙发里津津有味地看书,见我来,打了一声招呼,又埋进了书里。我好奇地问:“看什么好书呢?”孩子的父亲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闲书、闲书。”我们落座后,孩子的妈妈皱着眉头说:“你也看到了吧,这孩子就爱读这些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书,一点教育性都没有,我给他买了多少名著经典,他翻两眼就撂那了,你是老师,你说这些书读多了,是不是对孩子没什么好处呀?”  相似文献   

9.
去朋友家玩,她和我坐在客厅里聊天,说起正在上小学的女儿,她抱怨说孩子挺聪明的,就是学习不用心。在我们聊天的时候,朋友时不时停下来,一会让女儿去看看水开了没有,一会又让她去浇花。孩子刚坐下没几分钟,她突然又问:“昨天买的那本作文书你看了吗?”  相似文献   

10.
感悟一: 在一些学校门口,只要稍微留心,每天早上都会发现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忘记带“胸牌”或者校徽而和家长过不去,不是乱拉乱扯,就是又踢义闹……看着四周投来的异样目光,家长尴尬之余只好向家里打电话“求救”,自己还要一边无奈地哄着孩子一边焦急地等待。直到“胸牌”端端正正地戴在胸前,又气又怒的孩子才会慢慢平静下来,直到看着孩子,一脸委屈地走进校门,紧张半天的家长才能悻悻而去……旁观者忍不住提醒,怎么不向学校周边的小卖部“求援”呢?以前碰到此等尴尬,许多人都是在这些地方得到帮助的,“装备崭新”又花钱不多……可当事的家长却只有摇头的份儿。  相似文献   

11.
《小读者》2006,(8)
过了暑假,孩子又要到校进行新学期的学习了。有些孩子似乎对学校“过敏”,一说又去学校,就会说嗓子疼、肚子疼,有些孩子甚至还会发生呕吐。人们一向认为,孩子每天都是快快乐乐的,无忧无虑。但最近研究人员发现,每100个孩子中,至少7人患有因高度紧张焦虑引起的某种疾病,值得家长重视。在面临某种危险形势或激动的场面(如获奖)时,人往往会变得很紧张甚至焦虑。紧张分两种,一种是积极性紧张,它能激发人在面对问题时做出正确有益的回应:另一种是消极性紧张,它让人感觉自己无助而脆弱。孩子在去学校时产生的紧张就属于消极性紧张。…  相似文献   

12.
正一、高中生名著阅读现状分析上网一搜就会发现,近十年来,人们不断地在调查中学生阅读名著的情况,但结果几乎一致:大部分学生没有读名著。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真正喜欢阅读名著的人较少,他们往往是阅读积累丰富的学生,其中不乏语文尖子生。也有些学生想读点名著,但不知道读什么好。尽管不读名著的孩子一样能长大,但是可以肯定,读名著的孩子和不读名著的孩子长大了会有所不同,读名著是一种需要,读名著是一种提升,读名著是一种超越。要想解决大多数中学生不读名著的问题,首先要知道中学生不读名著根源。  相似文献   

13.
每年九月初都是幼儿集中入托(园)的时段。人们经常发现类似这样的现象:清晨,妈妈(或爸爸)拉着或抱着孩子上幼儿园。幼儿很不情愿,不住地喊:“妈妈,我不去幼儿园……”此时,为了安抚孩子的情绪,有些家长会说“我们不去幼儿园……”,可家长迈向幼儿园的步伐却丝毫未减慢。孩子生病需要打针,他(她)不停地哭闹着:“我不要打针!打针很痛……”一些父母会安慰说:“不怕,我们不打针。打针一点都不痛……”当孩子被父母带到护士面前,当他感到针刺到的疼痛时,他就会发现父母刚才在骗自己。  相似文献   

14.
海西 《山东教育》2008,(1):124-127
怎样能让孩子喜欢书?想让孩子喜欢书,并不难。孩子向来是求知欲旺盛、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只要他认为好玩的事,不用大人说他也会积极地做。只要他感兴趣,无论大人怎样禁止他都会偷偷地去做。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觉得看书是件特别有趣、无比快乐的事,那根本不用大人嚷嚷“快看书”,不需要特别引导,孩子自然会一本接一本地看下去。  相似文献   

15.
美国心理学家把拒绝孩子的某些要求,也就是英文的“NO”(不)当作“维生素N”来看待。心理学家认为家长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是对孩子非常不利的。专家建议家长要常给孩子补充“维生素N”,不过“维生素”补得过多,补得方法过于生硬同样对孩子不利。就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家长是如何合理地给孩子补充“维生素N”的吧。1、不要过度使用“不”这一字眼。孩子最反感的就是“不”这个词。西方家长会试着用别的方式而不是用“不”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通常他们会这样“圆滑”地拒绝孩子:“你知道我想让你这样做,但这次不行,因…  相似文献   

16.
天下没有足赤之金 ,也少有无疵之文。吹毛求疵固然不好 ,若是发现书中或文中确实有“疵” ,那就理所当然地要“求疵”。前人和今人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 ,“求疵”是很好的读书习惯 ,既可以练就眼光 ,又可以磨砺思维。人们常说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这句话对于读书同样适用。不会读书的人 ,只会“看热闹” ,跟着别人喝彩叫好 ,不可能发现书中的毛病和差错 ,即所谓“疵” ,也就不可能去“求疵”。而善于读书的人 ,却能“看门道”。不仅能看出书中精妙 ,还能发现书中瑕疵 ,犹如高明的玉石鉴赏家能发现玉石上的斑点一样。所以“吹毛求瑕…  相似文献   

17.
一位朋友晚婚,30多岁了生个儿子,由于年龄较大,宝宝又有点宫内缺氧,不得不做剖宫产手术。对于这个来之不易的宝宝,全家人都倍加呵护。转眼8个月过去了,宝宝还不会坐,不会爬,奶奶说:“有的小孩动作迟,不碍事。”又过了2个月,看到同龄的孩子都会站了,而自己的宝宝还不会坐,朋友有点着急了,带着孩子去了医院,做了一系列检查之后,诊断为“脑瘫”。医生说:“现在发现已经有些晚了,如果早点发现,治疗效果会比现在好得多。”  相似文献   

18.
注意减轻孩子的“课外负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使不少孩子减轻了课业负担,而家长给孩子的“课外负担”却加重了。有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智商不低,便一相情愿地培养他们的“特长”。这些家长不顾孩子在学校忙碌一天的现实,不等孩子放学回到家把气儿喘匀和,也不管他们有无爱好或生理条件,就催促他们赶紧去上“特长班”,或学习书法、绘画,或练习踢球、体操,或学习舞蹈、电子琴。孩子好不容易盼来双休日,想放松放松头脑,可家长又花钱在语数外的“提高班”给他们报了名。他们只得强打精神,勉强去学。孩子们不仅要完成老师的“课内作业”,还要挤出时间完成家长的“课外作业”。双重重…  相似文献   

19.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到基层某学校听了几节音乐课,发现每节课里都有几个“被遗忘的”孩子。他们或呆坐墙角,独处一隅;或无所事事;在座位上转来转去。当这些孩子发觉我关注的目光后,有的赶紧去看邻座的书;有的不好意思地挪开了目光;有的冲我傻呼呼地一笑,就若无其事地东张西望。望着他们那一张张无奈的小脸,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我的学生当中不也曾有这样的孩子?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一天,我去一个朋友家玩,看到她三年级的儿子动作娴熟地在电脑上忙着什么,我们走过去一看,他正在虚拟社会里与他的网上“情人”聊得起劲,朋友立即很恼火地把电脑给关掉了,还对我说:“这孩子,一天到晚上网,别的没学会,只会聊天。”孩子气呼呼地做在沙发上,半天不说一句话…… 快开学了,在一个商场里,我见到一家三口正在选购孩子的学习用品,当妈妈挑着一只书包的时候,孩子摇摇头,说这不是名牌,无奈,妈妈只好又重新挑选了一只。一会,爸爸又为孩子买了一只文具盒,孩子又不同意,说这个不好看,爸爸只能重新挑选。我发现爸爸妈妈总是顺着孩子,直到孩子说好为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