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端文 《新闻记者》2005,(8):32-32
新闻讲究五个“W”。但时下一些新闻在披露“何事”的同时,对“何人”却常常隐讳其名。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消息写作是以事实为依据。它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真实报道。因此,“何事”往往是一条消息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何事”是构成新闻的重要材料。没有“何事”也就无法写成消息。即使是简讯或快讯等,常常没有“何时”、“何人”或“何地”,却不能没有“何事”。由此可见,消息写作正确掌握和处理“何事”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消息中写出的“何事”又有哪些基本要求呢?对于这个问题,新闻写作的实践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3.
一则新闻,要把事实说清楚,新闻学上一直有五个要素(也说六要素)帮你把握着.这五个要素又称五个W,即什么事(What,何事)?谁(Who,何人)?这个事件是什么时候发生的(When,何时)?是在什么地方发生的(Where,何地)?为什么发生这个事件(Why,何故)?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How,怎么样)?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是强调深刻与全面的新闻报道,它不满足于向受众揭示“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何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到分析“为什么”和“未来怎么样”这些问题上。使这种报道方式既深刻又全面的方法很多,其中对背景材料的运用和分析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  相似文献   

5.
消息写作的难点在导语,这是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共识。怎样组织一个好的导语?不仅是刚踏入新闻界年轻记者的难题,也让老新闻工作者着实头痛。翻开教科书,对导语写作的总结是六要素,即五个W和一个H(何事、何时、何人、何地、何因、如何)。而现实写作中,我们发现六要素俱全的导语文字冗长,难以体现“新闻  相似文献   

6.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这新闻五婴素,简单到只要稍有新闻常识的人都知道。但正因它初级,许多新闻专业人员都不朋于研究它,导致在新闻实战中常常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主管采访的副总编在交流时都有这种感受:  相似文献   

7.
做足5W1H 一、主笔制式改写5W,给读者讲一个精彩故事 国内都市报的日常国际新闻报道,5W即:When(何时)、Where(何处)、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仍是规定动作.这方面,都市报面对的"原材料"大同小异,发挥空间较小.  相似文献   

8.
现在假新闻不少,有的宣扬伪科学,有的专门揭丑,有的追求轰动效果,有的专揭明星隐私……此外,还有一种“弘扬主旋律”的假新闻。有这种“弘扬主旋律”的假新闻? 有! 先来看看这一类假新闻的实例吧! 有一位小学教师在一家县市报上发表了一篇现场短新闻。文章说,昨日上午,××镇的“个私企业老板纷纷捐款,资助镇中学建新校舍”,且说“你100万,我50  相似文献   

9.
牛炳文 《新闻界》2008,(2):54-56
新闻故事化具有着明显的情节逻辑特征,表现着不可回避的偶然性本质,目前源于大众性误区的新闻"泛故事化"风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假新闻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十大假新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两年前,一个寒冷的深夜,一次心血来潮的突发奇想,催生出“2001年十大假新闻”。原本只是游戏之作,偶尔为之,谁知却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此后本刊又相继评出“世界杯十大假新闻”、“2002年十大假新闻”,简直成了打假专业户。原以为假新闻从此销声匿迹,然而不曾料到,如同打开了 “潘多拉魔盒”,假新闻如雨后春笋、越打越多。于是,心灰意冷,退意萌生。转眼,又近年底,新闻界的不少朋友希望我们继续评选“2003年十大假新闻”,认为这项工作虽然艰苦,却很有意义。既然社会需要,同行欢迎,读者爱看,我们也就义无反顾,只有将新闻打假进行到底了。  相似文献   

11.
战时"假新闻"与日常报道中的"假新闻"截然不同,它是战时环境下交战双方实施战时舆论战的谋略之一.伊拉克战争期间,美方战时"假新闻"的生成、传播、致效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欺骗过程,其中蕴涵着美国政府、军方、媒体的很多策略作为.  相似文献   

12.
杨清波  屈凌云 《军事记者》2003,(1):35-35,38
近几年,假新闻源源不绝,社会、经济、娱乐、科技等领域都难逃“此劫”。上海某新闻杂志特评选出了中国2001年十大假新闻,其中有最富有想象力的假新闻、最伤中国人自尊心的假新闻、最让人作呕的假新闻等等。因新闻失实而引起的一波又一波娱乐新闻官司或扬言要打的官司也早已不成“新闻”。新闻报道应该真实,这是新闻工作应遵守的共同准则,也是新闻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可近年来,媒体假新闻层出不穷。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假新闻缘于激烈的报业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报业竞争日益激烈。在市场…  相似文献   

13.
两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假新闻虽然远去,但类似的假新闻并未在网络消失,依然在误导受众. 2008年7月31日,<新快报>国际新闻版转载了"韩国历史教授有此研究成果:孙中山又成了韩国人".经核查,此文系责任编辑把关不严,未经核实从互联网转载刊发,是一种典型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4.
报纸上的照片有两类,一是新闻照片,二是艺术照片。有一些照片来稿,说它是新闻照片却时间、地点、何人、何事等不清;说它是艺术照片,可它的用光、构图、意境又较差。这些照片的作者对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的差异,还不太了解。笔者想就两者的区别谈谈几点看法。一、新闻照片是用照片形式出现的新闻报道,它的本身是新闻。艺术照片,它的本身是艺术作品。但它们都是以摄影手段来表达具体可视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又都只能是事物整体的某个部份和事物发展过程的某个瞬间。  相似文献   

15.
服务性报道的写作,与一般新闻写作相比,都要求快速、客观、全面、真实、准确,这是共同之处。但是,根据服务性报道的对象、目的和作用等要求,其写作又有些不同之处,一般对何事、何地、何时、何人等新闻基本要素要写得更具体。此外,服务性报道的写作还有如下一些特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6.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一旦离开了真实性,新闻也就失去了其合法性根基,立即坍塌下来。因此,在新闻理论和实践中,真实性或客观性问题已经成为新闻行业安身立命的大问题,也成为折磨一代又一代新闻从业者的心结。但是,现实中新闻生产却难与假新闻绝缘,不论是出于主观原因,还是缘自客观原因,假新闻一直如影随形地追逐着真实的新闻。综观中外新闻史,真/假新闻的较量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在中国新闻生产语境中,对假新闻的抵制和阻击一直是十分坚  相似文献   

17.
古诗与新闻     
诗歌创作与新闻写作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诗人不一定懂得写新闻,记者也不必非要会吟诗。不过,“他山之石可攻玉”,新闻工作者读一点古诗,对改进新闻写作还是很有裨益的。我现从广为传诵的《唐诗三百首》中试举几例,作些对比分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具备五个W(何人、何事、何处、何时、为什么)是新闻的起码要求。这首七绝,寥寥二十八个字,把五个W交待得一清二楚,一个不拉。何人——故人(孟浩然),何事——辞(别),  相似文献   

18.
档案管理部门在档案行政中越权行政的几种类型:1.超越事务管辖越权。即行使了法律法规未授予的职权,对不属于档案行政部门管理对象的人和事进行了处理。档案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对象是什么,可以对何人何事实施行政管理,都要根据法律法规来确定。几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档案行政部门可以为之的,档案行政部门就不得为之。2.超越层级管辖权。具体又存在两种情形:  相似文献   

19.
戴正坤 《新闻窗》2007,(5):45-46
“新闻讲究的就是真实,连日的假新闻让人心寒!”、“真搞不懂这些真真假假的事是欺骗感情的事,白白气了我两天”、“这个社会还有让人相信的吗,骗你没商量的媒体、利欲熏心的教育、黑心又无奈的医院”、“到底还有多少是真的。一个星期就2件诈骗!这个社会还有真话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一、5W1H六何法简史及研究新领域 新闻报道一直受传统5W1H——六何法所指导.它最初由古希腊修辞学家赫尔玛格拉斯作为七种"情境"(circum-stance)提出①,即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何意、何法(何种方式)②等七个词汇,构成了对某一事件的逻辑学基本分析方法. 1902年,英国作家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Rudyard Kipling)首次在英语世界集合了5W1H的六何法概念.他在诗歌《跟鳄鱼拔河的小象》(The Elephant's Child)中写道:"我养了六名忠实的仆人/我所知道都是他们教的/他们名叫何事与为何与何时/与如何与何地与何人③".1917年,5个W又被美国高中新闻课程作为一种教条采纳,从此,事件(What),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原因(Why)及过程(How)成为了新闻的六个要素,并跨越传媒界,成为管理工作中对目标计划进行分解和决策的思维程序.这六个要素也成为保证新闻客观全面叙述事实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