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蔚 《教育与职业》2006,(22):93-96
2006年6月,由中华英才网(www.ChinaHR.com)推出的“2006中国大学生最佳雇主”调查终于尘埃落定。50家杰出企业再次分享“最佳雇主”殊荣。引人注目的前1O佳雇主分别是联想、宝洁、华为、IBM、海尔、中国移动、微软、腾讯、西门子、通用电气。  相似文献   

2.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查统计,200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结果最终完成。这是本刊继2001年组织实施“新世纪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之后再次进行的针对全国30余所高校近两万余名在校大学生的大型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海尔、宝洁、微软、IBM、中国移动等50家国内外著名企业深受当代大学生青睐。与2001年调查结果不同的是,这次调查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开始平分秋色,而海尔更是独领风骚,位列首位。本次调查从2004年4月开始至7月结束,发放问卷的高校有重庆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武汉…  相似文献   

3.
海尔CEO张瑞敏先生根据海尔集团的不同的发展时期制订了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为海尔做大的秘诀,比如,“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求卓越的企业文化:“明天的目标比今天更高”———日清日高的管理方式:“人人是才,赛马不相马”———重在行的人才观念:“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海尔作风;在海尔各生产车间都实行“6S”管理等等。这些对班级管理都有借鉴作用。备受称道的海尔管理体系的核心是OEC管理法。OEC管理法也称日清日高管理法,其中“O”代表“OVERALL”,意为“全面的”;“E”代表“EVERYONG,EVERY…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提前进行企业人职培训体系”及“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互动和沟通”。调查中,企业对已经招聘的大学生感到“满意”的比例仅为11.93%。在企业看来,大学生需要提高的地方有“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心理素质”、“品德”。工学结合,就是提前对大学生进行人职培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心理素质”、“品德”,这样,企业既能招到满意的大学生,学校又能提高大专生的就业率。所以,工学结合,构建高职大专生人职培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企业用人日趋务实,中职“升温”,催生了大学生“回炉热”,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现存高等教育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海尔的竞争优势在于创新,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1998年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成为哈佛商学院案例,2000年又因海尔建立“市场链”案例而登上世界著名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提出了举世瞩目的观点,我国加入WTO在即,海尔战略如何为此,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他。记者:张首席请您谈谈企业管理市场化这一理念张瑞敏:企业内部市场化是随着时代变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客观需求而提出来的一个重大课题。在新经济时代,我们海尔建立了市场链,就是一方面整合企业外部市场,一方面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企业各部门各员…  相似文献   

7.
以往大学生都是到了临近毕业时才开始陆续进入人才招聘会,今后,江西理工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学生,随时都可以享受“招聘”的待遇。在近日江西理工大学首届大学生“预招聘”会上,有数十名低年级大学生顺利通过了“招聘企业”的层层筛选,最终签订了用人“合同”。  相似文献   

8.
据2005年5月19日《今日美国报》报道,近几年美国依靠贷款上学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虽然大学生仍然担心美国再次遭到恐怖袭击,但当问到“当前你最担心的是什么”的问题时,有31.4%的学生回答是负债越来越多,31.2%的回答是毕业后失业,只有13.4%的回答是恐怖袭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用自编问卷对88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有勤工助学意识的大学生的比例较大,但其中只有一部分大学生把意识转化为行动,并且效果也不理想,只有极少数大学生真正实现了勤工助学。本文还对影响大学生勤工助学意识和行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年级”、“性别”、“家庭结构”、“家庭住址”、“专业”等影响因素,并就研究结果所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和大学生党员是未来社会的中坚,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学习、实战和宣传“三个代表”,已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自党行动。大学生和学生党员应坚定不移地跟着共产党,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头脑,切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成长进步,为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党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具体表现,提出了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白云 《上海教育》2005,(4B):5-5
春暖花开的季节,数位“诺贝尔”奖获得陆续光临了不少上海高校,然而他们的到来并未像以往一样引起大学生的“追捧”。他们悄悄地走进校园,在不大的报告厅里作着小众化演讲另一边,企业老总讲述自己的创业史和人才观,进而介绍企业的用人条件,诸多民营企业通过这种名人效应把招聘会开进校园,却使得大学生趋之若鹜,会场内水泄不通,人满为患。  相似文献   

13.
周建勋 《学子》2012,(4):4-5
近十年以来,每年春运过后,企业在招工的时候,几乎都面临着所谓“用工荒”,而与此同时,面向应届大学生的各种类型的企业招聘会也陆续登场,与“用工荒”正好相反,应届大学生所面临的却是所谓“就业难”。一方面,家庭和社会花费巨大成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甚至是高学历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却就业无门;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4.
生命健康教育就其本质而论是生命个体对生命自身使命与意义的探寻。新冠肺炎疫情将针对大学生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再次突显。高校要认真落实“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指示精神,立足于大学生的“生命活动”,落实主体责任,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模式,健全大学生健康管理体系,开发大学生生命健康课程,建立健全大学生健康管理平台,加强与家长、社会的沟通联动,切实提升其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5.
十六届五中全会“创新型国家”的提出,为高等院校进行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吹响了号角。合格的创新型大学生,必须同时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者不可偏废。本文基于这些要求对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首先,要树立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其次,要制定适合创新型大学生培养的教育制度;再次,要构建合理的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体系;最后,要落实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6.
依恋群体: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斌 《江苏高教》2004,(6):54-56
人们往往以不低于其所处阶层的价值尺度为评价“得失”的基本标准。尽管大学生属于“幸运儿”,但是他们体验到的竞争氛围会比其他同龄人更加强烈。大学更看重个人成功的教育设计强化了大学生的“原子化”倾向,大学生心理问题过多的主要原因是过分“个体化”实践的结果。要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学校拓展自身的教育角色,为大学生发展出可以依恋的群体。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难的再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对涉及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四个行为主体和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即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企业增加人才储备,学校完善“产品”营销,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  相似文献   

18.
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引发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一时间,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捷径”。可是,这些“大学生企业”的生存状况到底如何呢?我们的高等教育有没有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知识呢?本期“会客厅”里,我们请来几位自己创业的大学生,听他们谈谈创业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研究》2006,(8):13-13
“企业随意甚至恶意压低大学生薪水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近期有报道说,迫于就业压力,现在大学生的薪水预期已经降低到1000元,个别学生为了找到岗位,甚至提出“零工资”就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职业技术》2005,(2):64-64
类型一:“先就业再择业”。企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千辛万苦招到单位需要的大学生,准备对其进行一番培养与锻炼之后再提拔、重用,不料有些毕业生却耐不住基层的艰苦与“寂寞”,工作不到一年便辞职了,企业的损失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