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道德治理的对象并非仅是纯粹的"道德问题",同时也是源自经济生活、体现复杂经济关系、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经济问题。从经济伦理的视域考察,将道德治理的对象理解为与经济相分离的纯粹的"道德问题",并进而试图以单一的道德手段加以治理,这种认识误区的理论根源在于对经济与伦理的分割式理解。秉持经济与伦理内在统一的基本立场,道德治理也应实现从"道德"治理走向"经济—伦理"治理的范式转换,从而在内容、主体和方法上进行相应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极端地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一些专家学者在理解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等思想时也存在道德至上的片面性。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爱的本质内涵做了思索和探讨。认为基于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爱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爱,更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爱,只有全面理解教师爱的上述双重内涵,才能真正推动教师工作的优化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道德内容的绝对性内容包括普遍性和形式化的道德原则、广泛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与德目以及共同的道德理性;道德内容的相对性内容包括由个体道德判断的独特性、群体生活的差异性、道德事件本身的复杂性等决定的道德行为、判断和规范的相对性。道德内容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决定了道德教育中"对话"的基本内涵。对话不仅是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也是现代社会道德存在和延续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4.
"道德滑坡"已经成为人们对当今中国国民道德素质的一种普遍认识,中国老百姓真的"道德滑坡"了吗?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道德的内涵以及什么是"道德滑坡".事实上,国民的道德素质并没"滑坡",而是道德失范.造成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而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失范是导致国民道德失范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道德对社会是有益的,但如何增加道德是一个问题。文章探讨"知识性"道德的缺陷和价值型道德的优势,以价值型道德为基础更新道德内涵,完成对道德回报的再认识。在论述道德回报合理性的基础上,以六条原则为道德回报制度设立有效的具体规范。通过这样的步骤,完成了对于道德回报机制的完整设计,借助道德回报制度来增加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6.
反思我国小学德育现实,道德目标过高问题一直悬而未决.而且德育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道德目标过高"以及教师对道德底线内涵的误解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文章针对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学校教育特别是教师道德素质的批评和指责越来越多,教师的道德和职业声望不断受到质疑。本文通过对教师道德内涵的探讨,对目前教师遭遇到的一些道德“两难”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试图找出教师之所以陷入道德“两难”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的道德治理主要不是政治价值层面的选择和历史经验层面的结论,它是化解上下分治的治理结构的"合法性难题"的现实路径,也是为缓释国家与底层社会之间冲突而重建的"互惠原则"的实际体现,从而是一种结构性趋势。与国家治理难题交织在一起,道德治理对政治发展同时具有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端午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很高的道德价值。探究端午文化的道德价值,揭示端午文化的道德要求,包括端午就是端正人的思想行为、"嚼然泥而不滓"的道德志向、祈求民族团结的道德追求、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等,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极端地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一些专家学者在理解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等思想时也存在道德至上的片面性。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爱的本质内涵做了思索和探讨。认为基于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爱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爱,更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爱,只有全面理解教师爱的上述双重内涵,才能真正推动教师工作的优化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