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翟永明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通过“创造黑夜”、进而反抗男性“话语霸权”、最终实现“从黑夜走向白昼”的“女性主义”诗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读。通过诗歌文本分析及翟永明前后两次“黑夜的自白”,可以发现,翟永明自始至终强调的都是“性别”而非“权利”。“性别”的诗学立场使得翟永明的诗歌更具有持久魅力和意义,更准确地传达出了东方女性的内在真实。与此相关的,是其诗歌独有的特征:以女性自身的内在“深渊”为抒写对象,且以独白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1992年从美国回来后,翟永明诗风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原来的“普拉斯”式变为“戏剧化”。翟永明诗歌的“戏剧化”包含如下内容:其一,以戏剧为题材;其二,写现实如戏剧;其三,“细微而平淡的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3.
“母亲”是女性独有的一种功能,身上负载着众多的精神内涵,而翟永明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则剥离了附加在母亲身上的光环,将母亲还原为一个真实的女人。本文围绕《母亲》和《十四首素歌》,运用女性主义视角,通过文本细读法,对作品中母女之间由质疑颠覆到理性审视的过程进行整理和解析。  相似文献   

4.
论翟永明的“个体诗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当代女诗人翟永明的诗歌分析,探讨其“个体诗学”的形成过程及其对诗坛的影响,并深入研究其后期试图超越自我的各种努力,以此揭示翟永明“个体诗学”的价值、启示和隐在的症结,为学界提供研究启发。  相似文献   

5.
西方的“女性诗歌”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而出现得比较早,中国则是受到西方的影响和启发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诗歌”的。但是,中国的女性诗人在接受西方诗歌的同时也进行了思考和发展,使得中国的“女性诗歌”更为成熟、冷静。本文试以美国自自派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和中国“女性诗歌”的领军人翟永明为例,从“女性诗歌”的题材、女性意识和女性创作几个方面将中西“女性诗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6.
翟永明作为80年代中期崛起的女诗人,一直以她独到的诗歌造诣称颂于以后的诗坛,成为众人关注的对象。其诗歌以90年代为分割线,在女性视角上产生震撼的攀升,无论在语言还是在力图展现的意象上,都是基于本原而更加娴熟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翟永明发表了组诗《女人》,诗歌以女人和女人的心理为焦点,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性别意识和生命意识,90年代,翟永明的诗歌发生了转变,但对女性命运的关照却始终如一。以翟永明90年代的诗歌为研究对象,运用女性主义和文本细读法,探究翟永明90年代诗歌中对女性命运的全新关照和对古代优秀女性命运的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8.
"看"是进入翟永明诗歌的关键词。"看"的主客体置换是翟永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念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由"被看"到"我看"立场的变化,表明了诗人对自我和世界在认知上的根本性改变,诗歌内部结构也由此发生裂解。处在"被看"立场的诗人,以"黑夜"为时空,以独白的话语方式自我言说;处于"我看"立场的诗人,则在言说方式上发生了异变,实现了由私人空间向公共空间的位移,由"我/我"的关系到"我/他"的关系的抒写以及对"文本时间"的反向延展。"看"与"被看"立场的替代、纠缠和共存,给文本增添了异质美感和无限阐释的可能性,也给诗人列出了尚需破解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翟永明在诗歌中采用独白叙述方式,真实暴露女性的内心世界,但是这种独白叙述带有很强的个人性和精神性。90年代,翟永明诗歌走向平淡的言说方式,采用戏剧手法来考量生活,在生活戏剧化中体会生命沉重,力图突出生活本质。  相似文献   

10.
诗人翟永明作为中国当代诗坛“女性诗歌”的代表之一。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诗歌”写作的“青春期”后,诗歌创作呈现出复杂的面貌,戏剧性、叙述性以及对诗歌经验的重视等,都体现了她对诗歌艺术的不懈探索,对自我的不断更新,通过对翟永明不同时期诗歌作品的细读与分析,理清翟永明诗歌艺术探索的内在理路、诗歌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女人》组诗是翟永明公开发表的第一组诗歌,在组诗里,诗人用特有的视角思考女性主体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尝试寻找出女性的生存状态,并试图用性别对抗的方式攻破女性自身的局限。诗人虽未彻底打破女性之"狱",但其开创性的探索精神,使《女人》组诗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1990年代散文创作呈现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共生共有的局面。循此线索观察,此期出现了“散文热”等现象,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比较明显,出现了诗人散文、小说家散文、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女性散文等,杂文创作也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诗歌处在复杂的大变局中,既是危机亦是重新清理现代汉语诗歌观念、诗歌功用价值等,以求寻求突破的转机.然因为过度放大经济社会对诗歌的压抑、过度关注诗歌和诗人的"边缘化"现实处境,导致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界对生长出的诸多诗学本体命题思考不够.关切当下中国诗歌的发展,我们必须重新面对90年代的诗歌遗产,重新审视"边缘化"、"个人性"等命题,处理好诗歌发展的"常"与"变"、"体"与"用"、诗歌创作与理论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与以往不同,90年代诗歌无法用一个统一的理论标准来界定,它是多元化、多级化的。90年代的诗歌写作一方面呈现出对现实的疏离、淡漠,诗的视野局限于日常生活,即80年代的生活流诗发展而来的“民间写作”;另一方面则是对文明、精神等人类终  相似文献   

15.
叙事性书写是20世纪90年代诗歌重要的诗学表征,它以戏剧、反讽、戏拟、互文等手段丰富诗歌写作的维度,而且这一文类突破与综合创造的企图,使诗歌写作始终以未完成的、生长的态势出现,从而成为开放写作的形式表征。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学报》2016,(7):22-28
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作为诗写群体,西川践行着精神性、思想性的综合书写,他通过身体在场不断与语言、精神的融合,表现出精神性、超验性的审美追求。知识分子写作自觉疏离了同期成为主流的雷同化、复制化的口语写作,让诗回到语言,回到文学的精神性、思想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1990 年代后,中国当代文坛存在着一个鲁迅影响下的杂文随笔创作群体,他们能自觉继承鲁迅杂文的批判精神,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与鲁迅杂文随笔相比,他们的杂文随笔既有不足的地方,同时也有若干超越之处和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修正诗歌与现实的关系,恢复写作的有效性和活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将叙事作为主要的话语方式。这一话语方式的形成包含着多方面的原因:历史的选择、修辞策略、见证历史的抱负和信心以及审美现代性的自觉。其特征则表现为零度叙事、复调叙事和非史诗叙事。90年代以来的诗歌叙事扩大了当代诗歌的表现视域和处理复杂经验的能力,同时,它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叶梦得词或将婉约与豪放融为一体,或以健笔写柔情,词风独特.其词主体张扬,喜用“笑”字“狂”字,表现其感情的强烈与外化.他写词时兴致勃勃,逸情满怀,将高扬的主观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