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世袭制的、政权和族权牢固结合的、崇尚礼制的、相对统一的中央王权的形成,是夏王朝即我国古代国家政权出现的五个基本特征和主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政权,也是我国正式进入文明时代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都城的建立是一个时期王朝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都城为国家中枢之地,一般不轻言迁离,但随着王朝和国家整体战略的转换,迁都便成为调整利益冲突、保持国家活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古代就有夏都十迁、商都  相似文献   

3.
隋末天下大乱,道教在向各种势力兜售谶言,也对李唐势力夺取政权建立王朝出力甚多.李唐兴起利用李氏当王的谶言来应谶,建立政权后冒认老子为先祖,李唐王朝利用谶言本质为神道设教.李唐王朝与道教合谋制造谶言并利用道教谶言增强政权的合法性,同时也借助道教无为之教的思想资源来消除政权的合法性危机.道教在唐初的政治介入并不是屈服于国家的过程,而是上层贵族道教影响唐代国家治理之道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4.
自从秦始皇建立起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的封建王朝以来,具体的王朝在不断更替,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权形式却得以长期存在。是什么样的经济关系结构使中国封建国家政权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形式?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在历史上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这便是本文所要试图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不少专著或文章,在论述唐王朝灭亡的原因时,一般都归咎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没有深刻揭示唐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引起唐王朝统治阶级内部长期的权力之争,导致国力的衰竭,丧失了抵御地方割据势力的能力,这是唐王朝衰亡的内在因素。而黄巢起义打破安史乱后一百多年来各类藩镇之间互相制约的格局,使地方割剧势力威胁中央政权,这是唐王朝灭亡的外在因素。当内外因素结合起来时,唐王朝也就灭亡了。  相似文献   

6.
职官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家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职官制度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一个王朝的政权实质,而且还可以看到当时的国家官吏是怎样具体地执行王朝的经济、刑律.军事等事,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说:“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方  相似文献   

7.
国都是国家的统治中心,为王朝的根本所在,所以,历代王朝无不重视建都问题。建都地点的选择,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军事形势及经济、地理条件等各种因素。作为王朝的统治中心,国都的地理位置必须适中,交通便利,并靠近经济发达地区,以保证朝廷物质供应的充足,充分发挥其君临四方的中枢职能作用;军事上,又必须有可资凭借的险要山川形势,并兼顾国防问题,以保障王朝的长治久安。在建都问题上,明朝初期,特别是明太祖洪武年间,亦相当慎重,由于种种因素而难以抉择,并影响了明初的政局变迁。  相似文献   

8.
北朝长乐信都冯氏为北燕王室后裔,其祖冯跋建立北燕王朝。文成文明皇后和冯熙一代,冯氏家族成为北魏时期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北燕、北魏、北齐时期,冯氏家族中先后出现过五位宰相,在政权的更替中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位置,对北朝的政治影响深远。将近来出土的冯氏家族墓志和史书文献记载相对照,呈现出北朝冯氏家族的谱系,从而体现冯氏家族作为重要的外戚家族对北朝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少数民族建立过政权。这些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它们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不仅是政权之间的关系,更反映了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些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尽管有不同类型,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纵观众多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它们多是伴随着港口经济的发展而兴起。港口经济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港口的兴起,是以自身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同时受到地区经济和国家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才能促成港口经济的发展。北宋时期,我国的国家政权相对统一,同时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在紧张时代的环境下,北宋朝廷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失去众多的物产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更失去了对陆上丝绸之路的控制权,众多因素促使北宋王朝将国际贸易主通道转向海上。密州板桥镇港口以此为契机逐步兴起,在北宋时期达到全盛。  相似文献   

11.
元代浙江农业发展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朝统治者实行的民族歧视政策和落后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我国自唐宋以来不断发展的农业经济,但这种影响具体到全国各地则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就浙江地区而言,通过考察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和土地的开发利用等情况,可知其时境内的农业经济还是取得了一定发展的,在整个国家经济中仍保持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未出现宋元时期的逆转或大倒退。  相似文献   

12.
李继迁在宋太宗、真宗两朝时,以夏州为中心建立地方割据势力,与宋廷展开长期争战,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积极扩充势力,为后来元昊建立西夏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太宗时,李继迁曾一度归顺宋朝,以后又叛宋自立,不断侵扰宋朝西北边境。真宗初,李继迁再次归顺宋朝,以求暂时缓解双方尖锐对立的矛盾,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宋真宗考虑到长期战事已经引起西部边境民生凋弊的实际状况,再加上即位之初稳定政局的需要,于是接受了李继迁名义上的归顺,并赐予李继迁国姓及官爵。  相似文献   

13.
高句丽政权从建立时就属于华夏民族为中心的“天下一体”之内的夷狄族,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受不同制为同制,向中原王朝不断纳贡,往来频繁,相互融合,遂奠定了它在东北少数民族发展的地位,也为华夏一统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晚清以来社会剧变,在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传统家庭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复合家庭减少,核心家庭增多,家庭规模减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结构的变化势必给农业生产工具、农村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农村人口城镇化以及近代手工业技术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州郡领兵制度是指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地方军政组织形式,是以中央军事将领兼领地方官,或者以地方官加军号领兵为形式的军事制度。这一制度产生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地主经济,是三国割据鼎立形势在地方政权上的反映,是地方豪强地主势力在政治、军事上分权的要求和体现。  相似文献   

16.
唐代河南教育在前代基础上有了更大发展,教育体制完备,教学管理制度完善,教育形式多样,教育对象向平民普及以及家族教育的发达都为河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使河南成为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为今天河南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处祖国腹地的河南,地权在集中下又呈不同的态势:地主占有的土地较此前有所降减,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日趋增多,小农经济大量存在;地主靠出租土地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实物地租占有极大份额;农业商品化生产虽有发展,但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显得十分微弱。农村经济呈现日趋衰退的态势。这些情况表明,只有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农民才能真正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18.
西晋末年,张轨出任凉州地方长官。为了控制凉州达到割据目的。张轨首先运用“以王命凉州”策略,以此得西晋皇室的支持。同时,他大力笼络凉州地方大族,以使他们拥护自己。张轨在凉州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安置流民,同样也获得凉州百姓的支持与拥护。凉州已经成为张轨及其后世子孙的天下,形成为一个割据政权。张轨是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开创。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代,济南地区的粮食种植格局不断完善,从美洲引进的作物玉米、甘薯等,逐步推广开来,农作物的时、空布局日趋合理。这一时期,虽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们热衷于"大而全"的经营模式,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农产品商业化进程加速,雇工经营日益普遍,体现了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在得到不断强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总之,明清济南农业可以用"继承发展、推陈出新"八个字概括。  相似文献   

20.
清代陕西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农业生产的衰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非同寻常的重大变异,而位于西部边陲的陕西省,历史上自然生态环境是优越的,并且曾是最重要的农业经济区。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客民移垦对陕西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性破坏,是导致清代中后期农业生产衰变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