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事料是用于文本建构的客观事物和事理。新闻文本的事料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存在于文本建构主体的文本构思之中,存在于新闻文本之中,存在于文本受众的接受之中。  相似文献   

2.
气势存在于文章之中,它不仅能体现出文章作者的自身素质,而且使读者的思想得到感化,是建构文章风貌的因素之一.气势是文章写作的启动器,是构筑文章的凝聚剂,是读者赏读文章的向导.取得气势的方法一在文章内容的传载中取得;二在文章体式中取得.  相似文献   

3.
文章立足语文教育,关注生命个体与言语现象的关系,根据人类言语活动存在的形态差异,提出言语世界的三种类型的概念,指出其与语文教育之间的必然关系:语文教育必须以学生的主体自我言语世界为基点,以现实生活言语世界为背景或前提,以客观文本言语世界为科学高效的最佳途径,把延展艺术作为语文教学的基础形态,以帮助学生建构主体自我言语世界为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的审美,不但蕴涵于文本的形式之中,而且也蕴涵于文本内容之中。文章审美信息的构筑需充分调动写作主体的审美感受,需彰显文本信息自身蕴涵的直接性、根本性的美质,需择用蕴涵原生的审美特质的史料。  相似文献   

5.
张杰 《陕西教育》2011,(4):24-24
文本阅读.是学生主体接受信息、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的主要学习行为。因此,在指导学生开展文本阅读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在对话中深入文本.在实践中活用文本,从文本中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6.
受20世纪世界哲学语言学潮流的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确定性发生怀疑,课程中的文本语言不再是唯一确定因素。课程文本语言与学生经验割裂的根源是哲学上把物质和精神视为两个彼此独立的实体,这就导致课程意蕴囿于文本语言的符号之中、课程主体消于文本语言的情境之中以及课程价值拘于文本语言的形式之中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生成文本的课程意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建构空间,在语言的假定中寻求搭建想象力的桥梁,最终实现课程文本语言与学生经验和谐共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华章》2007,(12)
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的对话,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涵盖着对文本信息的接受、形成并积累阅读初感、交流与对话、最终建构文本意义等诸多层面。笔者认为,对文本信息的接受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对话的观念前提,只有接受文本才能建构和谐的对话空间,没有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就无法搭建阅读主体间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文本是客观世界所呈现出的本体存在与应然样态。作为教学的文本具有客观性、接受性与认同性。由于对先验内容的观念体认,召唤结构的内发生成,共生互融的认同语境,使通过文本的教学得以可能。基于文本接受的教学认识逻辑,应回归知识本体,对文本进行由博返约;激发召唤结构,生发基于作品的动态文本;追寻期待视野,涵育共生性的对话交往,从而实现主体与文本的共存。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文本叙事与接受主体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文本叙事与主体的读解上。文本叙事是客观的存在,而主体读解则因各主体的出身、品性、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以及理解能力等不同而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径庭。文本叙事与接受主体之间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它会由于接受主体所属群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区别。接受主体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对于续书的接受上。无论是文本叙事与接受主体的"矛盾",还是接受主体之间存在的"矛盾",都说明《红楼梦》内在潜能的丰富性及其与接受主体关系的复杂性。有清一代有些人不能接受、甚至拒斥《红楼梦》,这固然有接受主体受时代局限的因素,但主要与接受者个人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甚至文学修养等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传播条件的限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梅培军 《广西教育》2014,(28):44-47
正何谓现象学语文?简而言之,现象学语文就是在教学论的层面提倡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和"学生体验"为出发点,用文化还原法还原、重组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的关系(胡塞尔现象学专业术语,意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里指师生之间的阅读主体关系),将语文还原为多彩、真实、质朴、鲜活的语文。现象学语文汲取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提倡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体验"作为切入点,其文本解读观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归。现象学语文认为,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  相似文献   

11.
主观世界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哲学范畴,但关于这一范畴的哲学界定并不明确。主观世界集中体现为人脑的功能运转,它与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精神世界、意识、动物的原意识、主观主义等概念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也有严格的区分。从性质上看,主观世界具有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整体性与流动性统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赵威后问齐使》鉴赏一文收入《古代散文鉴赏词典》,被台北游志诚先生认为完全不顾客观标准,一味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和美学角度出发,对原文进行主观解读。游先生的说法未尽客观;也未能从原文实际出发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是英国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他的作品《哈姆雷特》是最伟大的悲剧之一,剧中人物哈姆雷特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主要是通过他的拖延复仇来表现的。冲突的主题是曲折复杂的。作通过一个宫廷复仇故事,从各方面反映了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特性。在《哈姆雷特的拖延复仇分析》中,作主要从宗教道德和心理两方面浅析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从而提示了哈姆雷特这个矛盾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造成拖延复仇的真正原因所在。《哈姆雷特》在世界学史上是颗永不衰落的恒星。它的成功之处一直被后人所模仿,是一部优秀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实践过程就是其客观性和主体性由对立趋于统一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在辩证统一关系中理解主体性和客观性,在辩证统一关系中运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才能更好地认识主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15.
也论刑法解释的基本思想及主体--与吴丙新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刑法解释的基本思想,有主观说、客观说、折衷说之分。主观说主张刑法解释应揭示刑法的立法原意,客观说反对揭示立法原意,折衷说在二者之间调和。吴丙新同志反对主观说,并讲了许多理由。笔者认为,刑法解释只能揭示刑法的立法原意,不允许在法律之外寻找什么“活生生的法律”。关于刑法解释的主体,吴丙新同志认为立法机关、理论工作者和检察机关都不是刑法解释的主体,但法官是解释的主体。笔者与丙新的观点相左,并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 aspect of Karl Marx’s concept, praxis. Praxis is meaningful work, through which we fulfil ourselves by fulfilling others. The discussion draws on the author’s work with postgraduate student teachers, where both students and author were researching their own practice. Reflecting Marx’s conception of praxis as subjective fulfilment in the objective world, this activity was intended to trouble and complicate the categorie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hilst enabling students to become both more autonomous and other-oriented. The intention behind this article is to develop the theoretical vocabulary of praxis available to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Some ideas from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are introduced, followed by extensive discussion of Slavoj ?i?ek’s concepts, ‘act’ and ‘event’. The key argument is that in a nascent educative praxi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s can be understood not as fixed points of reference, but as dual orientations on a flow of signification. These ideas are developed alongside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two university-based research sessions with student teachers. With reference to session activities, a rationale is provided for an emerging educative praxis, in which students explore creative tensions betwee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s on school-base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7.
论历史事实     
历史事实既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也不是历史认识主体纯粹的主观重构,它是融主客观于一体,历史认识主体与历史资料在科学实践基础上的能动统一。  相似文献   

1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在《提纲》里以人为核心,以实践为基石,构建起一个彻底的实践唯物论世界观体系。在《提纲》中,马克思从实践去理解人的本质,反对旧唯物主义的纯客体性原则,主张人与世界关系中的主体性原则,同时又坚持物与人发生关系时物自体的客观实在性,以两者的结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弊端,从而把人的世界还归于人,正确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文本可以划分为记事性文本和象喻性文本两种不同的类型,这种文本类型的差异导致了阐释方式的差异,记事性文本由于其直接的指事陈情,在理解上很容易把握,象喻性文本由于比兴等的运用、主观的差异性,更容易导致阐释上的差异,所以既有客观对象上的文本,也有因主观因素而引起的主观性文本,这种因比兴或象喻的运用以及因具有主观性的人引起的文本差异导致了阐释方式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需要我们在阐释文本对象时要保持一种宽容性,最后达到一种得意忘言的非主观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从“主体间性”看教学活动的要素关系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及其对主观和客观世界的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主体之间关系的中介是语言载负的社会历史文化。主体间性范畴为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丰富性、建构性等,提供了一个阐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