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人画借物抒情,造形于心,它的出现及其理论的提出正是中国人文主义传统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文人画不求形近,重意似,追求笔墨的意蕴,注重以心拟理,发臆抒情,讲究诗书画印合璧,学养深厚才能言之有物,画面格调才能高雅。文章介绍了文人画的源流,又从画与诗的关系;诗书画印的契合之美;文人画家的品德和修养以及文人画家的情怀这四方面具体阐述了文人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人画是中国画的审美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人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表达了他们对世态和艺术的感悟和理解.其以情为本,游情翰墨,追求神韵的审美取向,同时也强化了水墨精神中的理性意识,从而进一步促成并完善了文人的理想人格.文人画以其较高的审美价值,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3.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上世纪初因西学东渐使文人画主流地受到强烈冲击,失却往日的辉煌。而当代中国画的面貌与传统文人画有了明显差异,其思想文化内涵的质变,使中国画经历由古典向现代的演变。遵循“温故知新”的规律,从形而上的层面对文人画的画理作一番梳理。正本溯源,这将对中国画的“变”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比较清代文人画与日本文人画之创作形式,彰显了清代文人画的三个特点:水墨为上,重在表现;用色大胆,打破常规;以写为法,画的抽象化.同时探索出日本文人画的主要特点:刻意摹仿,丰富内心;墨的细腻,色的清丽;形式上的“北宗”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文人画之所以流芳百世,不仅在于它形式与内容的独特性,更在于它深藏于文人画形式与内容之中深厚的精神内涵,这即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的儒道释思想。文人画的"悲壮之美"、"静逸之美"、"空灵之美"都是与儒道释的主体性影响分不开的。所以儒道释思想也就成为了内含于文人画灵魂之中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6.
气韵生动为中国画“六法”之首,对文人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此重点讨论气韵生动与文人画之逸格及文人画笔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人画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兴起的新文人画风,更是众说纷纭。文人画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发展历程,有着鲜明的特性。而上个世纪产生的所谓“新文人画”与之相比,完全不具备这些明显的特性,所以从根本上讲新文人画不再是文人画。新文人画家不应一味的追求文人之画,而是应在继承传统中开辟中国画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8.
“新文人画”与“85新潮”等现代艺术有直接关系。如果说“新文人画”是现代文人对旧文人完善人格的回归和延伸,那么它带有难以摆脱的悲剧意识。千百年积淀形成的文化远不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而“新文人画”以表象的人格精神来掩饰真实的现状,是难以完成传统文人画家自我人品观的暗示和展现的。另一方面,新文人画的出现毕竞是对传统文人画艺术精神价值在现代的弘扬和肯定。中国绘画只有沿着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重新构建内在的心理结构,才能产生具有现代意义的深远影响,从而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9.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绘画中表达思想、才情、审美和技艺的一种融诗、书画于一体的美术创作形式。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一是魏晋至隋唐,心境超前于表现,为前文人画阶段;二是宋元,心境与表现相匹配,为标准文人画阶段;三是明清,心境落后于表现,为后文人画阶段。  相似文献   

10.
文人画解     
文人画不等于中国画,它是中国绘画历史和体系中的一部分;中国画也不等于文人画,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下出现的绘画类别的总称。文人画作为艺术是了不起的,但本质上是脆弱的、充满消极的逃避思想的东西。笔墨游戏的中国画最多千余年,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应该可以以万年计。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画兴起于宋元之间,那是对儒家思想控制下的写实为主体的传统绘画的背叛和革新。老庄哲学影响下的两晋绘画突出了虚静和空灵之美,南朝佛教禅宗传入并介入绘画,使失意的士大夫和落魄文人思想意识和艺术表现上有了进一步的超脱。王维成为崇尚自然和写意的文人画之事实上的领先人。  相似文献   

12.
从宋代至明初,成就斐然的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主流。明中叶之后,文人画渐呈衰微之势。董其昌以自己的绘画理论影响画坛,其中“南北宗”论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历史上的画派,奠定了既要古典传统又要变革创新的文人画理论基础。自此,文人画的发展走出困境,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禅与文人画     
在描绘禅宗意境说之形成史的基础上,探讨禅宗意境说对文人画的三大影响:重意轻形的画法;心物合一的创作追求;含蓄朦胧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史,由"画工画"向"文人画"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文人画主导地位的形成,源于元代画坛中心人物赵孟頫的审美理论"古意"说,"古意"是赵孟頫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元明清文人画的主要指导思想,它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为基础,通过对文人画的内容、意境和画家心境的分析,对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了探讨和讨论,从而得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意境蕴含心境,心境影响意境的创造.弄清文人画意境与画家心境之间的联系,对文人画艺术的赏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董源的山水画对“文人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尊为南宗“文人画”图式创造的宗师。尽管囿于时代局限,他的山水画并未选出隋唐以来再现自然的要求,并与后世成熟的文人画在价值观上无本质的内在联系。但他所创造的山水图式从视觉效果上契合了文人画对自然山水的观照态度和感觉方式,为以写意、表现为特征的“文人画”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框架。  相似文献   

17.
所谓文人画,意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求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而求在画外去体味文人的情怀,或者说由画外就可以“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这样的画便可称作文人画。  相似文献   

18.
宋代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在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文化意识及学术思想等方面都呈现出新旧交融的时代特征。这种历史背景的特殊性必然会影响宋代的文化和艺术,反映在绘画领域则是文人画的兴起。宋代在文人画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研究价值,本文以文人画与宋代的社会生活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宋代文人画产生的时代背景、文人画家的审美风尚、士人心态等探讨文人画兴起于宋代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之所以崇尚笔简形具的逸品,是因为文人画家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物象,而是为了在绘画中寄寓、消解心中由怀才不遇所激发出的郁勃不平之气,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文人画家这一寄兴寓意的创作心理机制赋予了文人画逸品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20.
吴昌硕“画气不画形”的绘画美学思想虽然突破了明清复古派文人画柔媚的审美趣味,但同时剥落和舍弃了文人画“韵”、“逸”等审美品格,将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导向显露和霸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