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认为李白的“仙性”主要表现在他的天才卓绝、性格狂放和诗风飘逸,而不是超尘脱俗,“不食人间烟火”.文章认为,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仙”都有至美至善的含义,而人们对不相同的仙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常常将自己的某种理想和愿望附会到观念中的仙的身上,古来人们推誉李白为“诗仙”,主要是指他“带有肯定性喜剧形象特征”的“狂放之仙”.文章认为,李白的种种求仙访道的言论和行动,本质是或者想借此来捞取政治资本,或者借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发政治牢骚,而不是真正想超脱现实.  相似文献   

2.
深圳掠影     
<正> 我来到久已向往的深圳,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个生气勃勃的崭新的现代化城市。我不是诗人,但她迷人的风韵激起了我诗的情思。于是,我随时记下片片掠影,虽无文采,却是心声。海上世界不是蓬莱仙阁,胜似蓬莱仙阁。一艘五彩缤纷的游船,安祥地停泊在丝绸般平滑、柔软而闪光的海面上。  相似文献   

3.
1957年冒广生和毛泽东同志讨论诗词创作时说苏轼的《洞仙歌》词是檗括盂昶的《玉楼春》而出。其实,对此问题,从宋至今,众说纷纭,认为苏轼的《洞仙歌》是檗括盂昶的《玉楼春》而出,只是其中一说。通过考证可知,苏轼《洞仙歌》不是檗括盂昶的《玉楼春》,恰恰相反,是南宋人檗括苏轼《洞仙歌》而成《玉楼春》并假托盂昶著。  相似文献   

4.
"桃花源"典故原本表达的是对怡然自得的隐居乐土之向往,但在历代用典实际中,因为情节要素的某些相似性,自唐以后与刘阮典故合典。随之而来的是在唐代的仙化现象和宋代的俗化现象,代表了"桃花源"典义的两个新走向。时代文化的渲染和桃文化、刘阮故事的仙俗两面性,构成典义仙化和俗化的原因。在仙化和俗化的同时,"桃花源"典故仍然保有传统典义,典义只是得到丰富而不是更替。  相似文献   

5.
《新读写》2013,(9):8-11
猛犸蒜和大象蒜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但它们的毛皮更为粗长和杂乱,牙也要长很多。猛犸蒜居住在极北之地,蒜群通常由一头母蒜带头,带领着成年母蒜和年幼的小蒜们。母蒜会一直跟着蒜群,而公蒜一旦成年就会离开,组成或加入单身公蒜的蒜群。  相似文献   

6.
裴靖 《音乐世界》2008,(18):76-77
《无限之住人》,一场永不停止的杀戮血仙虫,在《甲贺忍法帖》中早已见识此物大名。因为它而引出的"永远",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就像本片中的万次,一个因为体内植入血仙虫的武士,只能通过不断的杀戮,才消灭自己痛苦的"永恒"……  相似文献   

7.
刚才在店里你应该少喝几杯的进口的威士忌不比鲁酒太烈了。要怪那汪伦摆什么阔呢,尽叫胡姬一遍又一遍向杯里乱斟你该听医生的劝告,别听汪伦肝硬化,昨天报上不是说已升级为第七号杀手了么?刚杀了一位武侠名家你一直说要求仙。求侠是昆仑太远了,就近向你的酒瓶去寻找邋遢侠和糊涂仙吗?─啊呀要小心,好险哪超这种货柜车可不是儿戏 慢一点吧,慢一点,我求求你 这几年交通意外的统计 不下于安史之乱的伤亡 这跑车呀究竟 不是天马 跑高速公路也 不是行空 速限哪、我的谪 仙,是九十公里 你怎么开到一 百四了? 别再做游仙诗 了,还不如 去…  相似文献   

8.
看我砸蒜泥     
夏天到了,凉面成了我家餐桌上的常客.蒜泥是必不可少的凉面伴侣,这不,今天妈妈就让我帮她砸蒜泥啦. 不就是砸蒜泥吗?这还不简单.我拿起几个蒜瓣开始剥蒜皮.蒜瓣圆鼓鼓、滑溜溜的,我用指甲抠了半天,不是蒜皮抠不掉,就是蒜肉嵌进了指甲里.好不容易才剥好一个蒜,不仅指甲受苦,蒜也伤痕累累.妈妈笑了:"把蒜瓣顶部的那个硬结抠掉就好剥皮了."我可不想再虐待我那可怜的指甲,就用牙把硬结咬掉.果然,这是蒜瓣的软肋呀.  相似文献   

9.
大蒜     
烹调时要用到大蒜,可是吃很多生蒜通常让人讨厌。这是因为与吃了蒜的人一起工作,那感觉和坐在吸烟者身旁的感觉一样糟糕。但是,与吸烟有害健康恰恰相反,吃蒜对健康十分有益。我们常常看到“禁止吸烟”的标志,却从未看到过针对吃蒜人的“禁止呼吸”的标志。如今,大蒜种植和出口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贸易。许多人用蒜对肉类进行调味或在烹制各种菜肴时加入蒜,在买菜时也常常会买蒜。不必否认自己用了蒜或吃过蒜,因为有时候,吃蒜也是可以引以为荣的事情,说明你在享受生活。大蒜的故事真是一个令人惊异的成功。大蒜  相似文献   

10.
与想像结友     
《新作文》2004,(3)
仙仙是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仙仙很喜欢写作文,仙仙的作文写得很棒,老师也总把仙仙的作文当做范文读给同学们听。仙仙说,作文写得好,是因为她交了个好朋友———想像。仙仙用的是一个印有“画蛇添足”图案的文具盒。正当仙仙盯着印有图案的文具盒发呆时,她的好友“想像”来了。想像又来邀请仙仙到它们的王国里去玩。仙仙跟随想像来到一个清静幽雅的地方,眼睛所及一片葱绿,远处清澈透底的溪流发出“丁冬丁冬”的脆响,声响伴着枝头鸟儿的鸣叫,是那样的动听、那样的悦耳……近处是一群人,他们个个都穿着古时候宽松肥大的衣服蹲在地上画着什么。想…  相似文献   

11.
猿虽是得道的,有仙性的,但却只能留在人间。猿可看做是鹤留在人间的沉重肉身。猿不是"仙猿",而是本质上的"谪仙鹤"。猿的这一意象恰恰让李白看到了自己,成为李白自我的一种镜像。李白是仙人,但却是一个"谪仙人"。他是一个不幸的凡间仙人,他找不到重返青冥的路。  相似文献   

12.
史军 《中学生百科》2012,(21):28-29
百合科葱属的植物都相当有个性。这家子里的葱、蒜和韭菜完全不是一个味道。今天我们要说的,是这家子里的大蒜。对于大蒜,相信每个人都不会陌生。但很多时候,熟悉并不代表了解。  相似文献   

13.
捣蒜记     
今天,我特别想吃妈妈做的凉拌黄瓜,可妈妈说“:想吃可以,不过你得自己剥蒜、捣蒜。”“行!”我一口答应,心想不就是剥蒜、捣蒜吗,那还不简单!这可比做菜简单多了,小事一桩!说干就干,我马上拿来蒜钵和蒜锤,又找来一头蒜。哎呀,好难剥呀!一共好几层皮,里面的皮又那么薄,稍一用力,指甲就会抠到蒜。刚开始,我剥的蒜上坑坑洼洼的,还好,经过几次尝试,我也能剥出完整的蒜了。  相似文献   

14.
呵护童心     
我正在组织孩子们浇自己种的蒜,孩子们陆陆续续地接来了凉水。李芷宁跑来告诉我说:“张老师,马平川用热水浇蒜。”我走到马平川跟前,果然看到他在用热水浇自己的蒜。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我每天都喝热水,为什么不能让蒜喝热水?喝凉水蒜会生病的。”我把所有的孩子都叫到跟前,对他们说:“老师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马平川小朋友用热水来浇自己的蒜。咱们以前从来都没有用热水浇过,你们想不想知道热水浇的蒜好还是凉水浇的蒜好?用热水浇的蒜会怎么样?”小朋友都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让马平川以后用热水浇自己的蒜,其他小朋友用凉水浇自…  相似文献   

15.
砸蒜     
一天晚上,妈妈决定给我做凉菜,可没有蒜水,于是我决定帮妈妈剥蒜,砸蒜。我拿起几个蒜,便开始剥了起来,我先扒开了它的外衣,又扒了第二层……我三下五除二,一会时间便把蒜搞定。一个个蒜被我剥得一丝不挂,它们真像一群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我将蒜投进了钵钵中,拿起"家伙"冲大蒜们开火,"嗒嗒嗒",一个个大蒜被我砸得粉身碎骨,归西了。  相似文献   

16.
一些新词蹿红于网络,成为抢眼热词,如蒜你狠豆你玩苹什么等。我们有必要给予关注。蒜价看涨,涨得离谱,一斤蒜买到7元至8元,比过五花肉的价格。菜贵了就吃肉,肉贵了就吃菜,都贵了就省着吃,搭配吃。有关部门对蒜价居高,给出这样的理由:天气异常,西南干旱、北方倒春寒影响农产品收成。老百姓总要吃蒜,在掏荷包里的银子买蔬菜时,想了又想,算了又算,最后只能感慨:蒜你狠!于是,炒词同炒蒜,蒜你狠迅速炒红网络。  相似文献   

17.
同学们,你们一定还记得那位与想像是好朋友的仙仙吧。那一次,仙仙跟想像去了想像王国,她亲眼目睹了画蛇添足的场景,又受了想像的启发与鼓是,仙仙以此为题材写了一个长足蛇的故事。仙仙满怀期待地把作文本交给老为在她看来,这是自己写作文以来为数不多的一次佳作,也是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发作文本了,仙仙的心儿“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像是把一只欢快的小兔在了胸腔似的。老师看了一眼仙仙,仙仙在老师眼里读到的是迷惑与不解。仙仙开作文本,只见老师在她那篇得意之作后用红笔大大地写着:胡思乱想!蛇就是有足的,给蛇添上足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一喜欢小睡仙吗?怎么,你说不认识?怪了,她们不是每天晚上来看你,还带你出去玩儿吗?对了,你大概是没留心。因为小睡仙是透明的,而且,她们的身体可实在不算大。小睡仙比花仙子还要矮一丁点,说起来,她们还是花仙子的妹妹呢。不过,她们姐妹不常见面。为什么?你别急,听我慢慢说。谁都知道,花儿是花仙子的家。白天里,花仙子才不肯在家坐着哩。她们在阳光下,在草叶花丛、林泉溪水间飞舞。到了晚上,回到家,脑袋一挨软软甜甜的花瓣,立马就睡着了。在白天,花儿就成了小睡仙的卧室。姐妹俩虽然住在同一朵花里,但一个喜欢晚上睡,一个喜欢白天睡,自然就难…  相似文献   

19.
沈美庚 《天中学刊》1999,14(6):63-66
李白的仙道思想已经不是神仙说中的仙道思想,而是天地所以然的“道”,是自然法则。李白对神仙有时肯定,有时否定。一方面否定神仙的存在和神仙说,另一方面肯定“神仙”的无拘束性、自由自在性。李白受道家的思想、特别是庄子哲学的影响很大,他把自己比喻成“大鹏”,作为与天地精神来往的象征的“大鹏”意象总贯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   

20.
仙娘是湘西苗族当中能通鬼神的女性神职人员,由仙娘主持的仪式叫"跳仙"。"跳仙"是苗族人的一种鬼神崇拜、宗教信仰,带有浓郁的地域及民族特色,是一种重要的民俗现象。仙娘"跳仙"伴随着丰富的信息传递,是当地一种常见的民俗传播活动。仙娘"跳仙"具有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特点,信息载体多样,表演性浓厚,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意涵,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族群意识和身份维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