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从以人类为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自身内外的和谐四个方面。传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古代,对维护当时社会的安定、保证生产的正常发展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这种思想做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发挥.应该说对现在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试图对传统的“和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阐述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政治和谐思想根植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所代表的相合不散的内核精神,所包含的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自身之间和谐的丰富内容,所体现的"和为贵"的独特价值是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最丰富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和谐社会的表现是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并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无上境界的和谐思想,为毛泽东的政治和谐思想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一、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儒家和谐教育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 儒家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只有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在儒家和谐教育思想中体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即使人成为“圣人”,成为“大人”。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是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和谐包括要素和谐、内容和谐、关系和谐、过程和谐、方法和谐等。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发展的研究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求真务实,以民为本”和协调可持续发展。它具有统一性、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危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现状出发,论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明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其目的就在于调节人的行为,改变危害环境的盲目、短视的人类活动,以求缓解生态危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消除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所带来的种种社会不公平,最终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学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的“天”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指“人道”即人类社会的规律。“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是“天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张旺 《华章》2011,(2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阶段我们党的重大战略任务,其最终目标是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如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加强其实效性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价值追求的道德体验,不仅是一种关系,还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的道德境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中,生态家园中的道德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价值起点,旨在建立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交往关系;注重社会生活的道德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共识,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关系的和谐;走进内心世界的道德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本,通过人内心世界的道德体验而达到人与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既包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又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原则,用循环经济的理念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出发,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关于生态伦理道德进高校德育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180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社会。然而由于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矛盾的相对尖锐,致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上,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之矛盾的解决。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是在20世纪中后期、21世纪初中国出现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思想,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思想包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生态观,理应成为高校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一、正确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大矛盾的协调统一的社会状态。其中,人自身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人,就是要使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社会融洽相处,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3.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内涵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儒家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保持融洽的关系。和谐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和谐的校园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终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而由“全面发展的人”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鉴于成人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我们有必要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框架内,对成人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进行深度探究与评析。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是理想和现实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践的先行与指导,是人类的奋斗目标。首先,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存在形式是共产主义,而它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有四个标志性条件:一、私有制的消灭,即个人所有制和共同所有制的统一: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资料极大丰富,劳动不是手段,而是需要。是自觉自愿的活动:三、社会关系的全面占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交往空间扩大到世界范围的交往和联系;四、超出血统、权利和金钱,强调“能力依赖”,而非“人的关系依赖”和“物的关系依赖”。  相似文献   

16.
邓海英 《文教资料》2006,1(1):26-27
本文试从马克思美学的和谐思想的理论渊源出发,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中的和谐观,即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中,达到自然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而社会和谐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老庄的“天人合一”、“知止”等观念及其辩证法思想有一定合理成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些启示:人与自然是天地宇宙这一整体的一部分,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类应遵循适度增长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健康生活方式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类活动的全部,这种生活方式也可理解为“和谐式生活方式”或“生态型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教育的内容应以健康的教育理念,依据社会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学习的兴趣及所关心的问题从人身心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及社会中人的和谐诸方面思考,构建一个有针对性的幼儿园生活方式教育内容网络,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引导幼儿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活方式概念,最终以一种健康的方式生活。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为根本前提,把“五个统筹”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0.
社会和谐是中国人民几千年不懈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倡导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在当代中国,面对社会种种不和谐因素,缓和并解决这些矛盾,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儒学是我们民族的一份极其丰富,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民族的心理、习俗、价值观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重点挖掘儒学中诸如“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中庸之道”等和谐思想,找出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契合点,以期用儒家和谐思想为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