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江苏教育》編輯部在《<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錯誤》这篇文章中指出的問題,确是当前教育战线上两条道路斗爭的重大問題。我听到一位同志看过《斯霞和孩子》发表他的意见说:“教师能做到象文章中所写的斯霞老师这样,就不坏了,她是多么关心和爱护学生!她感情丰富,方法有效,此那种空洞的政治说教总要好些。”初听,似是务实之言,細想,則不然。《斯霞和孩子》中写了三个事例,说明儿童在老师的教育下得到了转变。文章描繪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情确实很好,有的送紅噴噴的苹果給她,有的象个“小尾巴”似的跟在她后面,亲昵地喊媽媽,……可是我认为从这里只能看出老师在用个人感情去籠絡学生,不是从根本上去提高学生的阶級觉悟,帮助他們改正缺点,  相似文献   

2.
羊年岁末,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可敬的前辈———斯霞老师,来不及和我们一起守岁,匆匆离去。斯霞老师是浙江人———浙江诸暨斯宅,那里出了不少人才。也许因为同是浙江人,我读斯霞老师的著作便觉格外亲切。斯霞老师的一些教学案例我至今难忘。有一回,斯霞老师让小朋友写日记。有个小朋友这样写:昨天,有个法国阿姨,到我们学校里来参观,法国阿姨是女的,我们请她坐小汽车。斯霞老师改到这篇日记,不禁笑了。提起红笔正想把“法国阿姨是女的”这句划掉,转念一想:孩子惟恐别人不知道阿姨是女的,就写上了那么一句,这正是孩子的特点,出于儿童天真、幼稚,…  相似文献   

3.
斯霞(1910-2004),全国著名小学教育专家。在她七十余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高举"童心母爱"大旗,为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殚精竭虑,赢得了各界人士的衷心爱戴。明年正值斯霞老师诞辰100周年,她长期工作生活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正在积极筹  相似文献   

4.
正这是我女儿点点的真实经历。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工作期间我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在进入小学前具备阅读能力的孩子,理解能力非常强,能独立完成作业,成绩都很优秀。在点点两岁三个月的时候我就想教她识字,可是发现我这个教了多年识字的语文老师不知道该如何教她识字:拼音识字、路牌识字都很慢,不系统,实现阅读需要三年多时间,大人和宝宝都很累;动画识字、看图识字,点点注意力都到色彩鲜艳的图案上去了,汉字反而记不  相似文献   

5.
斯霞(1910-2004),全国著名小学教育专家。在她七十余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高举"童心母爱"大旗,为我国的小学教育事业殚精竭虑,赢得了各界人士的衷心爱戴。她长期工作生活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正在积极筹备斯霞老师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现向社会各界征集如下资料:  相似文献   

6.
字词教学一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说到字词教学就不得不提斯霞老师的“分散识字”。分散识字是由著名儿童教育家斯霞老师在1958年创立的.斯老师长期扎根教育实践的第一线,从事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她的识字教学理论.堪称一面旗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她常这样说:“讲解每一个字都不能离开...  相似文献   

7.
《育苗人》一文的错误是很多的,这里,我只想谈一点。作者用不少笔墨讲斯霞同志教育李康康的过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培养康康的细心和耐性方面,斯霞同志教育的效果也很好。例如,有时,斯霞老师说:“我的眼镜忘记拿,请康康帮我拿来。”有时在改作业时,斯霞老师说:“我的口渴得很,请康康帮我倒杯茶。”……教师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细心和耐性,这是对的;但文章中介绍的做法,却有它消极的一面。孩子一会儿替老师拿眼镜,一会儿又替老师倒茶,忙这忙那,孩子会有什么感觉呢?孩子很可能会感到,老师处处要人服侍,甚至口渴了,都不能自己动手倒茶,还要别人给她倒。我们知道,儿童的可塑性是  相似文献   

8.
于漪老师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信守的一个理念是"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她认为教师的"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未来".经约,我有幸拜访了已经是80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于漪老师和蔼可亲,在说到教师和教育事业时仍然激情四溢,并且始终为她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工作着、忙碌着.谈话中透出的她对学生的挚爱情怀,对事业的入迷钻研.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张庆 《江西教育》2009,(1):58-59
于漪老师195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1978年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中信守的一个理念是“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她认为教师的“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孩子的未来”。经约.我有幸拜访了已经是80岁高龄的于漪老师。于漪老师和蔼可亲.在说到教师和教育事业时仍然激情四溢.并且始终为她钟情一生的教育事业不遗余力地工作着、忙碌着。谈话中透出的她对学生的挚爱情怀,对事业的入迷钻研.对教育的深入思考……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斯霞老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她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缅怀和无穷的财富。斯霞老师从教七十多年,走过了岁月的沟沟坎坎,从一袭青丝到满头白发,教过的学生多得就像满天的星星,但她唯一不变的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真挚的爱。她用自己博大而宽厚的胸怀温暖着学生,温暖着同行,温暖着她终身无悔的“教师”这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相似文献   

11.
教坛新秀     
阎勤 还是在学生时代,阎勤就十分敬慕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 1981年,她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别提多高兴了。这就是斯霞老前辈所在的学校啊! 阎勤坚信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是崇高的事业,她自觉地以斯霞老师为榜样,一心扑在自己的事业上,爱学生,勤学习。她注意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与  相似文献   

12.
字词教学一直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说到字词教学就不得不提斯霞老师的"分散识字"。分散识字是由著名儿童教育家斯霞老师在1958年创立的,斯老师长期扎根教育实践的第一线,从事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一期本刊上,我們介紹了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教师斯霞同志教导工作的经验,希望全省小学教师同志们重视。斯霞同志的教导工作所以做得好,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她全心全意献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时时刻刻记住自己的責任重大,能够把教好学生提高到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一伟大意义上来认识;第二,她在工作中,不仅重視“教”,而且很重視“导”,她花了很多时间做政治思想工作,关怀每一个学生,热爱每一个学生,能够做到“循循善誘”;第三,她不滿足于已经取得物成績,对工作能够細致的研究,刻苦的钻研。  相似文献   

14.
羊年岁末,小学语文教学界可敬的前辈———斯霞老师,来不及和我们一起守岁,匆匆离去。斯霞老师是浙江人———浙江诸暨斯宅,那里出了不少人才。也许同是浙江人,我读斯霞老师的著作便觉格外亲切。斯霞老师的一些教学案例我至今难忘。有一回,斯霞老师让一年级小朋友写日记。有个小朋友这样写:今天,法国阿姨来我们学校参观。阿姨都是女的,没有男的。斯霞老师改到这本本子,不禁笑了。提起红笔正想把后一句划掉,转念一想:这个小朋友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阿姨都是女的,没有男的”,不容易。再说孩子才上一年级,到了二、三年级他就知道后一句不必写…  相似文献   

15.
记忆     
金一民 《江苏教育》2014,(1):M0003-M0003
<正>照片中正在执教《我们爱老师》的斯霞老师精神矍铄、神采奕奕,那年她已经68岁。就在这一年她被任命为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可是她不愿离开校园、离开她深爱的学生。《我们爱老师》也成为我国小学界第一部教学电影。孩子们在课堂上反复诵读"我们爱老师,老师关心我们"这句话,因  相似文献   

16.
江苏教育编辑部语文教学研究组,总结了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五年一贯制二年级试点班斯霞同志的语文教学经验。斯霞的经验是好的,我希望全省小学语文教师都来学习她的经验,并且在实际工柞中,丰富发展这一经验,进一步提高我省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小学是基础教育,语文是基础课,一个学生在小学学习的时候就打好主要学科的基础,这是很重要的。现在斯霞让她的学生从小就在语文学习上受严格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语文这工具,这是符合我们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的。  相似文献   

17.
罗刚淮 《上海教育》2009,(10):61-62
“你这个懒虫,我要跟你说多少遍?做完要复查!你看你的试卷,全是计算错误。气死我了,跟你道理说尽了,我真不知道怎么教你。”同事王老师又在训斥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六年级了,眼看就要小升初,可是孩子顽皮偷懒,成绩老是上不去。这孩子我熟悉,很机灵,不是个笨孩子,但习惯不好,最大的毛病就是懒。王老师可没少费心血,从上幼儿园到现在,可以说没有一天不在辅导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18.
李秀娟老师1998年参加工作。在8年的低年级班主任工作中,爱心、细心、耐心成了她的工作原则,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成了她的工作重点。她给同学剪指甲、梳头,帮助孩子整理衣物、洗衣服;她教孩子扫地、排队、整理自己的物品:她教孩子读书、写字和学习;她用孩子的方式与学生交往,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李秀娟老师勇于探索实践,遇到困难从不放弃。她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使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教学中,她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讲解准确化、清晰化、情…  相似文献   

19.
斯霞,对于小学教育界来说,这名字太熟悉了!她是我国当代广为人知的优秀小学教师中的一员。进入八十年代,斯霞已达古稀之年,但我们不时可从报纸、杂志上看到她写的文章或是记者采访她的报道:约请她讲学、写稿、题词的,要求和她见面、交谈的,仍连续不断。斯霞,从一个师范毕业生到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到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教育家,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热爱教育热爱儿童的赤诚之心,靠的是精益求精的教育实践,靠的是党给予她的教育和日益强化的信念。  相似文献   

20.
李振村 《上海教育》2009,(15):58-59
【主要贡献和实践】 斯霞从事教育工作长达60余年,毕生从事小学教育的斯霞老师为教书育人倾尽心血,贡献卓著。上世纪50年代,她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法,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她教导的学生在两年内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上世纪60年代,经专家学者总结、论证,斯霞的“以语文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