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据《〈乡土中国〉的理论结构》的分析,"乡土中国的社会本色"一章由《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三篇构成,《乡土本色》是核心。"熟人社会"是《乡土本色》的核心概念,也是乡土社会的本质所在。乡土中国是面对面的熟人社会,个人的今昔之隔和社会的世代之隔,都可以通过语言口耳相传,文字是多余的。在"乡土重建"的现代,只有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之后,农民有了新的需要",文字才能下乡"。  相似文献   

2.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从三个方面讨论乡土中国的社会变迁。从血缘到地缘,是亲密的乡土社会向契约的商业社会的变迁;“名实的分离”,是乡土社会的教化权力向现代社会的时势权力的变迁;从欲望到需要,是乡土社会的自然经济向现代社会的计划经济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葛水平的小说《喊山》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乡土社会的许多特点。本文拟从乡土社会固有的特点和受到城市文明浸染后形成的特点这两个维度来展示呈现于《喊山》中的乡土社会。  相似文献   

4.
正内容概要:《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全书由12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  相似文献   

5.
自2001年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就提倡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乡土中国》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结构等各方面,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通过采用思维导图这种可视化非线性思维工具去阅读《乡土中国》,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一、运用思维导图,解读《乡土中国》有学者认为,学习思维导图要经历从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受益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此书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基本特点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视出中国人典型的国民性格,如因循守旧、有私无公、以和为贵、重名轻实等。本文通过对《乡土中国》的再次研读,对中国国民性主要方面的乡土来源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7.
深入分析《乡土中国》一书,探索深度阅读与批判性思维在《乡土中国》阅读中应用的必要性与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开展深度阅读和应用批判性思维,学生在理解《乡土中国》中的社会问题、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此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得到提升,能够提出有根据的观点,并进行推理和论证。  相似文献   

8.
<正>《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社会科学经典著作,是讲述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代表作,深刻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全面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一、实践基础:整体统筹,科学安排。  相似文献   

9.
2008年第2期《收获》有一篇很有味道的短篇小说《墙》。作为新乡土小说的重要作家,罗望子近年来一直关注乡土中国的变迁与震荡。由改革开放启动的市场经济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整体面貌,这一历史进程无疑得到了当代乡土作家的普遍关注。表达乡土社会的现代渴望,  相似文献   

10.
《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的学术著作,蕴涵着丰富的思辨性教学资源。在《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思辨教学中,可以从课程标准出发,结合《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与特点,采取“内容梳理,归类全书概念;话题探讨,聚焦思辨训练;任务驱动,把握逻辑思路”等策略,引导学生分析概念、归纳观点,概括全书和篇章主要内容,促进学生养成思考和分析的整本书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无为政治》和《长老统治》,讨论静态的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从社会关系不同性质看,可区分出两种权力,一种是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一种是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力。权力的引诱力在经济利益,乡土社会的横暴权力受到经济限制。农业社会是皇权的发祥地,农业帝国的经济是虚弱的,皇权因此是松弛和微弱的“无为政治”。乡土社会还有发生在社会继替过程中的教化权力,在乡土中国的权力结构中,主导的是行施教化权力的长老统治。  相似文献   

12.
乡土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村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历史与社会》包括了大量的乡土教育内容,本文就如何认识、诠释和做好乡土教育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党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阐述了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对资政借鉴、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育人等一系列作用的精辟论述,彰明了乡土教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白鹿原》中的性描写进行深层挖掘。作者认为,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非常重视肉身生存的社会,而肉身关注的焦点是男性。但是,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乡土社会由关心爱护肉身,养成一种肉身羞涩,又由羞涩导致肉身遮蔽。长期的遮蔽造成男性肉身生存者对肉身的蒙昧无知,这实际等于对其作了阉割手术。《白鹿原》对乡土人生这方面作了深刻的描写和表现,有助于我们对乡土人生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5.
《乡土中国》主要是费孝通先生在对乡村社会学的讲学中整理的论文,讲述了乡土中国的一些特色。费老在《乡土中国》中主要讲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基层的中国社会中,有着和现代化不同的乡土本色,甚至有些特色是与现代相对立的。乡土性的农村崇尚道德,主张克己复礼,追求礼治,维护传统,追求以单亲血缘关系为主的家族胜于家庭。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乡土性逐渐淡化,比如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等等。但是中国的乡土特色依旧存在,而且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费先生的乡土中国入手,分析费先生的乡土中国的本色以及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这两个伦理学视角下的乡土中国最为主要的特征,同时概括介绍了乡土社会的发展趋势,最后对费先生提出的"乡土中国"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把其中蕴含的正义感、审美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道德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可以使人文知识和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生活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途径1.校本教材中开发。在用好《品德与社会》现行教材的同时,积极使用了我校开发的有关乡土资源的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17.
<正>铁凝的短篇小说《哦,香雪》被收录于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写的是名为“台儿沟”的村落在遭遇现代化启蒙之际发生的趣事。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作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虽然写于民国时期,但所反映的乡村社会现实和人际关系,却跟改革开放之初的“台儿沟”有极大的同构性。因此,运用《乡土中国》中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属性分析《哦,香雪》,一方面利用生动形象的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对学术著作中核心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作为现实主义的力作,《平凡的世界》对中国传统乡村的书写表现出过人的真诚与细腻,凸显了丰富而生动的乡土经验。不同于文学的形象化演绎,费孝通《乡土中国》以客观、理性的探讨,总结了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本质和特点。通过二者的比照阅读,能有助于当代青少年读者更深入地感受《平凡的世界》的语境与人物魅力,更形象地理解《乡土中国》中对中国乡土社会底层逻辑的梳理和判断,进而更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在整本书阅读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边城》和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两部作品,是两岸作家描述纯美乡土生活的经典之作。从这两部相似的小说入手,讨论大陆与台湾作家笔下“桃花源”般的乡土社会,分析沈从文与萧丽红相似而又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心理,有助于探索传统乡土社会的精神皈依,探寻两岸作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为重构文化所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祝福》悲剧内蕴的难以理解,跟缺少一定的理解“支架”有关。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以承担此“支架”工作。乡土本色是《祝福》中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差序格局是其悲剧的深层原因;礼治秩序是其悲剧的直接推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