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吾与徐公孰美?”“吾孰与徐公美”两类句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却并无二致。在现存先秦至汉大量古籍里,前一类句式早在春秋时即已出现,并在王畿及各诸候国人士之口广为通用。而后一类句式则迟到战国中期才主要出现在齐国君臣之口;与之同时,前一类句式在口语领域,仍居于压倒优势地位。不过,后一类句式虽晚出三百多年,但它一经出现,即在口语领域逐步取代前者地位,而前者却渐趋消失。到战国晚期及秦,后者已在口语领域占据绝对优势,直到西汉几乎完全取代了前者,而前者在口语领域则几乎消失殆尽。这种消长变化也有其必然之故。  相似文献   

2.
试析“不是……而是”类句式结构柳传瑾在复句中,判断词“是”与其他连词、副词配合,可作关联词语,表示分句间的并列关系或选择关系。如:①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干年的生命。②他是不知道,不是知道了不说。③他是不知道,还是知道了不说?...  相似文献   

3.
“是……的”句有判断和强调两大功能,在结构上也有其特点。当“是……的”中间是名词性词语时,“是…….的”表示判断;中间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时,“是……的”有两种功能:一是表示判断,二是表示强调。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本选韩愈文《马说》,最后两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标点为: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处标问号,一处标句号。解释为: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知道有千里马啊!从句式看,是将前句视作反问,后句视作感叹  相似文献   

5.
区分语里意义和语表形式两个层面,从探讨意义和形式的关系角度研究“除了……都”句式。首先考察句式的减除关系,建立句式的语义模式,然后考察语义模式与语表结构形式的转换关系,最后进一步探讨句式的语义关系及其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6.
I should have phoned Ed this morning.but I forgot. 在英语学习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这种句型,它表示“本应该做某事而未做”。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示“本……”之意的句式,以利于同学们学习掌握。  相似文献   

7.
“……之所以……,是因为……”句式是单句,不是复句。“……之所以……”是名词性偏正短语,在这一句式中是主语部分;“是因为……”是判断动词“是”作谓语,介宾短语“因为……”作宾语,在这一句式中是谓语部分;“……之所以……,是因为……”是古代汉语中“……之所以……,以……也”这一单句形式的直接传承,具备完全句的全部特征,是典型的判断句。  相似文献   

8.
《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参考书译成:“他们的学业要是不精通德行要是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而是用心不及我的专一罢了,那里是别人的过失呢?”“非……,则……”是古汉语中一个固定句式,表示在可能的选择中非此即彼、非彼即此,表示两者必居其一的选择,如:1.凡人之攻伐也,非为利,则固为名也。  相似文献   

9.
刘宏图 《学语文》2011,(2):72-72
经常看NBA的肯定知道球星麦迪有个令人熟悉的广告语是“无兄弟,不篮球”,其意思是篮球是一个依靠整体的运动项目,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没有合作,篮球运动也就没有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了。  相似文献   

10.
11.
2007年深圳市中考试题第14题是这样的:请用文章第二段中加点的关联词写一句话。[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试析“随S”句式宗守云由连词“随”与其关联之句结合所形成的句式,我们可以叫“随S”句式。连词“随”与其关联之句S是互为依存条件的,二者密不可分。它们结合的形式通常是这样的:随+NP+vP(含疑问代词)例如:(1)我知道同事里有好几个小组织,常常聚餐,...  相似文献   

13.
析“何以……为”句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先秦古籍常常会遇到“何以……为”的句式。例如: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2)吾何以天下为?(《庄子·逍遥游》) (3)然则,又何以兵为?(《荀子·议  相似文献   

14.
程度副词“很”可与“有”字短语组合成一个较大的偏正式动词性短语。它是一种常见的含有模糊数量义(或隐或显)的句式,分为若干小类。它们在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存在异同。  相似文献   

15.
古籍中“孰与”连用是常见的。大多数语法书都把它视为一个整体,或称之为习惯格式,或称之为固定结构,大都忽略了对它作语法分析。有的语法教科书甚至想仅用一个“何如”,加以训释。这样处理似乎简单明了,但往往掩盖了“孰与”同形异构的实质,混同了“孰与”不同结构的语义,妨碍了对文意的理解,从而削弱了指导阅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罗敏 《文教资料》2010,(27):27-28
“谁1……谁2……”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前后照应的一种句式,其中,“谁”是非疑问用法,任指,有所指,在不知或不可明说的情况下,常使用这一句式,带有委婉的语用色彩,在逻辑一语法关系上表假设或条件。  相似文献   

17.
学生错误使用"只有……才……"句式主要是因为对该句式句法语义内涵了解不足。本文通过对大量"只有……才……"语句进行分析和归纳,描述了该句式的句法特点,分析了该句式的语义内涵。"只有……才……"句式是必要条件句的典型句式。在这一句式里,"只有"和"才"搭配使用。前一分句用了"只有"引出某个或多个条件,后一个分句通常会用"才"来表达满足条件之后的目的或结果。  相似文献   

18.
①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转折)②但终于没有进学,|||(并列)③又不会营生;|(因果)④于是愈过愈穷,||(递进)⑤弄到将要讨饭了。这是初中语文第丘册144页上的一个例题分析。这个例句属于。虽然……但是……因此……”式多重复句。我们认为:把这类复句的第一层关系划成因果、第二层划成转折是值得商榷的。理由有二:第一,把第二层划成转折,不符合转折关系的实际情况。关于转折关系,很早就有语法学者提出这样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有大量使用关联词的并列句式,其中"终……且……"、"终……又……"句式只见于邶风和鄘风,不见于其他风诗;该句式亦鲜见于春秋战国及秦汉其他典籍。本文采用数据统计及文献考证的方法,得出该句式为殷人王畿之地的殷人方言之结论,并且联系先秦历史文化及语言发展原理探讨了这一句式的消亡原因。  相似文献   

20.
“非……不……”是一种在语言形式上表示双重否定而在语意上表示肯定的句式。这是由于两个否定词彼此呼应、相互抵消而产生的表达效果。“非……不……”列举的两件事,前一件事往往是后一件事的必要条件。如:①……此事非有较高程度之呆气者不办!(邹韬奋《呆气》)②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周先慎《简笔与繁笔》)就例①而论,有较高程度之呆气者是办此事的必要条件;否则就无法办理。例②告诉我们,“繁”是足以达其妙处的必要条件,即只有“繁”,才能达到妙处。条件部分也可用代词“此”替代。如:③应该坚决地镇压那些坚决的汉奸分子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