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小注:这是一篇老文章,由于工作调动,尚未公开发表.记得那是在经济日报当副总编时,为了借鉴西方媒体的写作方法,提高报社记者写作能力,很想找个机会,写一写这方面的探讨文聿.正好同事交来一篇人大新闻硕士成卫静写的论文,谈的就是华尔街日报记者是如何写特稿的.惜乎原文太长,资料数字太多,读起来比较费劲,于是参考其文,作为主干,增添内容,加以改写,遂成此文.目的仍在借鉴参考,尤其当今之世,网络媒体对纸媒体威胁愈来愈甚,纸媒若不以深度背景取胜,何以立足?报业同行倘有兴趣,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2.
华尔街日报体,指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其行特点是: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颇受读欢迎。现在这种体裁也常为其他西方报刊所采用。我国新闻界这些年也有人借鉴这种写法。这里介绍《华尔街日报》的一篇原汁原味的报道,以供研究。  相似文献   

3.
张辛  李强 《青年记者》2006,(9):28-29
近年来,各地都市报风起云涌,在发行量、广告收入等方面在显然成为影响公众的“主角”。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同城媒体新闻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一个城市的同类媒体编排手法、版面风格越来越趋同不稀奇,但每天的报道内容、结构、采访对象说的话都雷同就很奇怪了,原来,一个不同都  相似文献   

4.
记者的格局     
记者的大格局.应当是在选题写稿时选那些能体现党的大政方针,能抓住影响当前发展的大问题去做文章,去写政府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记者,《新闻学简明词典》上说,是新闻事业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那什么叫采访呢?是为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问、听、看。记、想是采访中的五个环节。从这些经典语言中透出的信息是采访必须到现场,必须掌握第一手材料。难以想象,不到新闻发生地,不见新闻当事人,不访不问,就能写稿发稿,就能当记者。 可现实中既不乏这样的事,也不乏这样的人。一是要现成材料。记者不是直接去“望、闻、问、切”,而是让别人代劳,苦功别人下,材料别人整。记者成了编辑,拿着别人的材料涂涂抹抹,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就去发表。…  相似文献   

6.
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日渐式微,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日报发展面临困境。日报是传统媒体中最具代表性的传播载体,报道内容的模式化已经不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本文针对传统日报写作上常见弊端提出新闻写作上的几点可行性意见,供同行参考。在日报的未来发展中,还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新闻写作逐渐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不知不觉间,订阅《军事记者》已快一年了。回首这近一年的写作经历,不禁让人感慨万千,往昔的感受一点一滴涌上心头:没上稿时的失落沮丧,上稿时的激动兴奋,  相似文献   

8.
万红金 《新闻知识》2002,(11):30-31
一、记者有风格记者的作品是否应有自己的风格,这个问题一向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但我坚持认为,记者应有自己的风格。从新闻实践来看,有相当一些新闻作品都是讲究美学效果的。在中外众多的新闻记者中,也确确实实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思想深度、比较成熟的记者。如意大利的法拉奇,美国的斯诺、李普曼,日本的本多胜一,中国的范长江、邓拓、穆青和柏生等。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富有创意的地方,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雨果在谈到文学时说:“没有风格,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成功,获得掌声、热闹、锣鼓、花冠、众人的陶醉的欢呼,可是你得不到真正的胜利、真正的  相似文献   

9.
作者把从事电视新闻采访工作两年来的点滴感受与体会详细地展示出来,希望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会对刚刚踏入电视新闻行业的新记者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当记者要做到“六勤”.即腿勤、眼勤、耳勤、嘴勤、脑勤、笔勤。“六勤”是记者的基本功,但现在有些记者已经淡忘了。他们据文件写稿。凭电话找线索,坐着小车采访,大宾馆内写稿。因此,重温记者的“六勤”,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一个记者的名字,是属于自己的,又是属于媒体的,而归根到底是属于受众的。当年,一位老记者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过一句话:当记者最大的悲哀就是今天写不过昨天。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是易碎品。报纸读者关注的是新闻,而很少有人在意新闻是谁写的。但记者对自己写的东西,犹如自己生的孩子,是非常偏爱的。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10,(6):43-45
《三峡日报》从今年初开始的新一轮“双改”,不仅以其声势之大、力度之大、变化之大,为广大读者津津乐道,也在编辑记者心中荡起了层层涟漪。最近,在三峡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范长敏主持下。亲历“双改”的报人们也畅所欲言,就“双改”的得失进行了总结交流。  相似文献   

13.
鲁泽 《军事记者》2013,(10):66-67
"有两类"记者,一类像鹰,他们飞得高,看得广,看中了目标,直扑下来,一下子就抓住了新鲜的问题;另一类却像南方一种叫做"长脖子老等"的水鸟,它们老是站在河边,只等流到嘴边的现成的东西。 上面这段话是邓拓说的。他还强调记者"应该学习做雄鹰,而不能做‘长脖子老等’。"凡是了解邓拓生平的人,都会认可他是雄鹰型记者。邓拓读过大学,但他学的不是新闻专业,他26岁担任《晋察冀日报》(前身为《抗战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带领同事一手拿枪一手拿笔,常常周旋在敌我战场夹缝中办报。  相似文献   

14.
在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新闻生产领域具体表现为写稿机器人的应用."机器人记者"的高效精准使它一经面世就受到了众多媒体的青睐.随着人工智能在新闻采写领域的全面渗透,传统记者的地位受到了一定冲击.但二者绝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人机协同、走向融合才是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汪泽华 《新闻三昧》2005,(10):43-43
自2000年底向《攀钢Et报》写稿至今,我在报社记、编辑老师细心的帮助指导下,通过“弄弄评小议”、“大家谈”和“读论坛”等栏目共刊发小言论200余篇,其中4篇获该报的好新闻奖。回头看看自己写作小言论的经历,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源源不断地寻找到写作小言论的题目。  相似文献   

16.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继工业实体遭遇经济寒流之后,甘尼特公司、论坛媒体公司、麦克拉奇报业集团等全球报业巨头也相继陷入经营危机.  相似文献   

17.
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那是2007年11月16日福建永定县举行中共永定县委成立80周年,《闽西日报》总编辑为特邀嘉宾,庆典仪式上,他却没有一点嘉宾的样子,胸前别着嘉宾字样的小红花,脖子上却挂着照相机,人家正而八经站在嘉宾位上,他却忙前忙后,跑上跑下抢镜头。  相似文献   

18.
甘厚兵 《军事记者》2012,(12):62-62
写文章要像中医看病那样,重视"望、闻、问、切",掌握详细的信息资料,才能写出切中要害、感人肺腑、耐人寻味的精品文章。望,在观察思考中感悟总结。文章写作是一个动态的、深层次的创新实践过程,离不开对工作、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一要善于"远望"。"看得远"的文章才具有生命力和渗透力,要下功夫抓"大"、抓"全"、抓"主"、抓"深"。所谓抓"大",  相似文献   

19.
我们需要从最微小的消息写作开始,遵循新闻写作的规律,戒除新闻、宣传不分的非职业的毛病。让我们重温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中关于消息写作的常识:“切不可将意见加杂于新闻之中迷惑读者。”“只有事实,可成新闻。事实登载后,阅者自然自有主张。”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时效性一过,价值大打折扣。然而,不可否认,在多如牛毛的新闻作品中,仍涌现出了像穆青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等一大批传世之作。那么,这些作品为何能够突破新闻的时空界限,进发出久远的感染力,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中呢?笔者认为,与作者采访时“情”的运用大有关系。记者的采访对象涉及各行各业、不同的领域,其作品不可能依靠各行各业的技能和知识吸引读者,但却可以依托因新闻人物或事件而升华的情感,引起受众的共鸣。因此说,采访中,记者的情感调动得当,往往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