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信息传播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通过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一系列高度整合的传播渠道进行的,旨在对内贯彻执行政策与对外塑造政府形象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央苏区政府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实行“局部执政”预演的实验基地,是新中国成立的摇篮之一。因此,从传播学的视野来考察和反思中央苏区政府信息传播活动,这无疑能够为我们今天在奔向小康社会背景下,建设一个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更加健全和新闻发布制度更加高效的电子化政府和信息化社会提供一些启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治理时期"四个阶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形态演变的历史脉络及其创新机制.通过对不同时期对外传播形态的考察,认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对外传播形态呈现出"对外宣传——对外说明——对外传播——公共外交"的变迁路径.对外传播形态演变是多种复杂因素动态交织的结果,具体体现为:国内政治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处于"平面化"传播方式,从媒体传播角度,处于"水平面"上的信息,传播方向是发散而无序的,传播保真度和传播范围也是"平面无序"的,对于正处于或刚刚经过青年叛逆心理及社会适应心理,同时正处于网络主流使用者和接受者的青年网民来说,更加需要有效的甄别和引导,本文探讨在网络信息中能够获得认可并能够被有效接受而形成的"信息美学",以求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网民中把握主要信息导向,辅以深化和主题延展工作,力求将网络思想政治的效果与分析分门别类地结合到"信息美学"中去,在新的网络信息形式下,荻得更多的"关学认可"并取得信息导向的先机.  相似文献   

4.
信息资料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阐述了对外传播信息资料搜集针对性的决定因素,针对性的具体内容,做好针对性搜集工作对信息资料部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联合国信息传播机制包括联合国对内的信息联动和互助机制以及对外的机构主导外在辅助传播机制,这两种机制针对不同的内容展开,相互补充,形成了联合国信息传播机制中的重要内容。联合国信息传播机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有其不足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6.
"信息疲劳"与传播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在信息接受方面存在"信息疲劳"现象,"定州事件"受关注度调查的相关结果足以证明.如此"敏感"的信息在当今已经变得并不敏感,可见"信息疲劳"有可以利用的一面.通过详细剖析"定州事件",本文指出媒体的及时报道不仅有利于加快问题解决、维护部分公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能够维护信息透明、保障全体公众的知情权.最后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放宽传播控制能够促使社会管理趋向"善治".  相似文献   

7.
章晓英 《传媒》2016,(2):56-58
英国视文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十分重视文化传播,尤其是对外文化传播.英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是个系统工程,其中媒体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英国政府和民间媒体力量紧密结合,形成了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强大的对外文化传媒体系.本文以英国政府主管的电影和广播电视以及民间组织体系中的报业期刊和图书出版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其对外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8.
国人重"经",这既是一种学术传统,更是一种思维模式.本文力图从"经"的内化入手,简略探讨"经"在其语言观学术价值观以及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传统的传播取向的影响.从而提出传统的传播活动不大重视语言本身的传播功能,但却有着法古法上和阐释活动的信息加工和信息生成的自觉,同时还认为传播研究的本土化有必要借鉴和整理"经"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认知传播接受主体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具有接收、感知、识辨、判断、加工以及再传播功能的个体,其对信息具有能动认识与处理能力。在认知科学还未成为一门显学之前,人的大脑运行机制及心理机制对信息传播的影响还处于"暗箱"状态,传播学受众研究还仅停留在理论与思想层面,未能真正透视人类认知机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文以"认知"为切入点,对传播过程中的接受主体进行考察,探究在动态的传播活动中,接受主体的大脑、心理机制与信息的交互影响,信息的体内认知传播机制及体外社会环境对信息的认知影响机制等。经考察发现,在体内系统中,经过选择的信息经感官输入后,在体内会被知觉系统加工,这一加工过程伴随着信息的留存或舍弃,最后输出的是新质信息;考察媒介系统发现,新媒介会通过调动颜色、字体等结构性要素来建构思想;在社会系统中,个体认知受群体意识和规范的影响,在媒介影响的不同社会阶段,人们对信息认知的态度与行为也在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校校园媒体是一种主要以广大在校师生为传播对象,以报纸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为主要形态,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为新兴媒介,传播校园新闻信息与校园文化的媒介形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调动各方力量、人员参与校园媒体传播,促进中国高校校园媒体能力和影响力的提升,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在对内对外传播方面均能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对外传播系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现状,并就知识经济的到来,提出了信息服务必将朝着社会化、产业化、法规化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避讳"所包含的"信息回避"机制难以直接套用以信息论为基础的传播模型进行解释.本文提出,"讳文化"包含"沉默"这一特殊传播机制,并分别从历时与共时维度进行了"符用论"解释:共时维度上,通过改进的格雷马斯符号矩阵分析"讳文化"的"语言、书写、行为"诸文本形态,可知其共通表意结构为"是-非似"(being&non-seeming);历时维度上,对"避讳"的"名-实"符号关系考察表明,"'沉默'传播"虽然缘起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但对当今新媒体语境下的符号传播机制的分析依然具有启示."讳文化"背后的"'沉默'传播"包含的一般传播规律,对传播学具有普遍理论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叶刚 《传媒》2021,(11):75-77
迈入新时代,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正在发生重要的嬗变.本文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为例,从优化传播效果的视角,运用纵向比较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我国当前对外传播的三个转向,即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从理性说教转向感性故事,从自说自话转向有的放矢.这些嬗变对于我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受尊重大国形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微时代",利用视频、声音、图像等媒介形式,进行短、平、快的高频互动,是"微时代"信息交流的主要特征,也逐渐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鉴于目前我国国家话语权还不够强大,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效果不太明显的现状,各种微媒介的作用得以凸显.本文指出"微时代"对外文化传播关注日常生活,具有碎片化视觉传播方式、轻松幽默的话语模式以及背景化、隐蔽式的的传播形式等特点.在崭新的全球化传播语境中,应进一步释放微媒介的传播力,采用轻灵的故事叙述方式、工业化的文化产品思维以及情感共振式的文化输出等策略,展望未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情境化呈现的图景.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4,(16):49-53
高风险社会中,社会救助成为对整个社会及公民个体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价值的社会话题。而信息传播是社会救助体系的神经系统。从对"贵州毕节流浪儿死亡"事件"谁来发现流浪儿"信息传播链条的考察可以发现,要把握信息传播问题,重点是要考察社会救助的参与主体。从社会救助体系的参与主体求助者、施助者、关注者三类社会角色进行考量,可以发现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信息传播存在的传播主体缺失、社会动员不足、信息过量等诸多问题。这为解决社会救助体系中的信息传播问题、建立公益传播平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别从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复兴时期四个阶段,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思想的承继、拓新、变迁主线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传播思想的考察,文章认为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思想呈现出统一战线—"把地球管起来"—"内外有别"—"外外有别"—"融通中外"的演进路径,演进过程遵循相互渗透、补充完善而非前后替代的逻辑,体现出党的对外传播从思想的武器向文化自觉、自信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思想的形成及演进有其深厚的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应国内国际局势变化,适时革新对外传播实践是对外传播思想演进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民俗形成的过程,在本质上是民俗的传播过程。"集体遵从、反复演示、不断实行"是民俗形成的核心特征,因此民俗传播缺乏单一信息来源、固定传播者、明显传播效果等一般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要素,但必然具有相对固定的信源、程式化处理、集体认同、信息变异等传播要素,最终形成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的重要符号,对内成为族群成员的"集体记忆",对外则成为彰显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从"网上声誉管理"看私信息传播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秦 《当代传播》2011,(1):32-34
随着大量的私人信息在网络上被分享和传播,一种新的行业"网上声誉管理"应运而生.这个产业的巨大商机,来自于web2.0时代和SNS网站盛行所造就的私信息传播危机.本文试图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外新闻信息的传播正逐渐摆脱媒体主导的"外宣"模式,具有了多样化的特征。1、中国专门从事对外传播的媒体的对外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20.
电视娱乐与互联网的结合从"+互联网"到如今的"互联网+",是技术路径的延展到互联网思维嵌入媒体生产的新理念转变.在这一背景下,电视娱乐文化传播亟需转变生产观念,与时俱进地在电视娱乐文化传播品牌的树立、建设及影响力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再通过话语渗透以及审美价值的提升,承担起对内对外的文化输出,把品牌做到极致,全面提升电视娱乐文化品格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