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让报刊发挥宣传、鼓动和组织的作用,中共波阳县委会领导邮局和各人民团体掀起了一个报刊发行和读报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九月初统计,各种报纸发行数,由今年一月份的一万四千二百八十一份,跃进到八万一千七百五十份;各种杂志由一万一千零七十五份,跃进到一万五千八百六十六份.全县平均每7人有一份报纸;每38人有一份杂志.为了加快投递速度,已实现乡乡逐日班,村村通邮路,报刊直接送到户.读报运动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全县有读报组八千五百三十五个,已形成"人人读报,天天读报"的新风气.关于如何搞好报刊发行和读报运动,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陈茜 《当代传播》2007,(6):111-112
近几年,电视荧屏掀起了一股读报之风,为电视媒介增添了一些活力."电视读报"节目以"报纸"为主要信息来源,依托"电视"为传播媒介,以新闻"二传手"角色出现,给受众带来了一次"新闻消费的革命".作为一种新型电视节目形式,一方面,"电视读报"影响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电视读报"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电视读报"现存缺陷的基础上,探究其成功途径.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里“看”报纸新闻的联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新闻实践》2009,(2):69-70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近年来,杭州本地电视媒体相继出现了电视读报类节目,如浙江卫视的<新闻早点>、杭州华数(数字)电视的<天天时报>和最近杭州电视台一套推出的<读报论股>等.读报节目的频频推出,一方面反映了传媒激烈竞争下的电视媒体不断创新的势头,同时也体现了多种媒体的融合与优势互补.电视读报类节目整合诸多媒体的信息资源,为纸质媒体电视化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4.
沈彦 《青年记者》2006,(8):72-72
电视读报类节目由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发端,到目前各地电视台已有十几档类似的节目,它们各具特色,拥有各自的观众.《马斌读报》是一档电视读报节目,播出时间适当,受众广泛,在传播新闻事实和评论方面拥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一杯咖啡,一份报纸,闲适的街头,慵懒的午后.这是美国影片中经常出现的镜头.哪怕是在炽热沙滩上享受日光浴时,人们也往往拿着书报顶着烈日阅读.2010年1月,美国退休人员协会 (America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 (AARP))通过电话调查了1040位成年人,其中29%的人每天读报,18%的人一周读报两到三次,17%的只在周末读报①.在周末会阅读报纸的人共占46%,接近样本半数.可见,美国周末读报人群极为庞大.也正因为美国人拥有这样的周末读报习惯,反哺着美国繁荣的周末报业市场.  相似文献   

6.
读报随感     
(一)读报的异化曾几何时,读报的兴味改变了,过去读报总是先新闻版再看副刊,然而现在习惯拿起报纸先翻副刊再读新闻版.究其原因,大约与近年来新闻版上少新闻或新闻版上内容太枯燥、乏味有关.相比之下,副刊上文章虽不是新闻,但多少有新意,可读、耐读、耐咀嚼,有使人赏心悦目之处,也有使人留连忘返之笔.所以先看副刊再翻读新闻版,不也是一种读报方法的变化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南京军区某炮兵团在开展读报评报用报活动中,紧贴时代发展、紧贴形势任务、紧贴官兵思想实际,不断赋予读报活动新内涵,摸索总结了“读报内容重点化、读报时间阶段化、读报形式多媒体化”的读报方法,使官兵在读报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又激发了全团官兵抓准备、谋打赢、作贡献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二月八日吉林日报第三版用专栏形式报道了群众的读报工作。专栏中用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题为“巩固读报工作、坚持经常读报”的释论。评论指出,各级党委在组织读报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因而各地读报活动广泛地开展了起来。但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我在报刊、电台发表了100多篇稿件,其中,有许多稿件是在读报中产生的。我爱读报。我认为,学会读报,能够从中发掘不少报道线索。想起有些报道员读报,往往是找有无自己的名字,看自己稿件登了没有,却不注意用读报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不善于从读报中发掘报道线索,这真是一件憾事。我想在这方面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是报业的拐点.门户网站、手机短信、楼宇电视等正在分流传统媒体的市场.目前国内全国性的综合类日报的阅读率明显下降,从2002年的14.5%下降到2005年的11.1%,下降了3.4个百分点.在2005年CDMS春季数据中,整个居民总体15-64岁,平均每天读报的时间是51分钟,而25-34岁人群每天读报时间下降为45分钟,年轻的15-21岁人群每天读报时间下降到42分钟.  相似文献   

11.
电视读报节目诞生于凤凰卫视.从最早的<凤凰早班车>、<有报天天读>,到中央电视台的<马斌读报>,再到近年来省市各级电视台的开播热潮,可谓风起云涌.南通电视台从2008年3月起推出读报类节目<新闻开讲>,经过近一年的运行,收视率基本保持在2.5%,最高时达到4%,在18:00~18:25的非黄金时段获得了较好的收视回报,市场份额稳定在25%左右,符合栏目的开设预期.而从节目的运行实践来看,主要是做到了定位明确、编排合理、重视与观众的交流.  相似文献   

12.
许多人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电视看央视的<马斌读报>.的确,那丰富的信息、幽默的话语、精辟的点评一度成为人们的"精神早餐".在媒体竞争激烈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电视媒体与报纸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3.
植根于农村这片广阔天地的农民报,出路就在日益繁荣的农村市场,一些报人常常这样自我解嘲:不是我们报纸办得不好,而是农民根本就不读报。农民真的不读报吗?100个农民中就没有一个人读报?如果有1%的农民读报,仅四川就有60万人读报?这是多么巨大的市场!实际...  相似文献   

14.
读报有益     
读报有很多好处:知天下事,晓天下理,且不说还能陶冶情操。建立学习型社会,读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另一个事实是,相当多的国人不读报,读报的又有许多没有形成习惯,而这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5.
郭小良  张楠 《编辑之友》2023,(10):101-112
延安时期的读报组作为特殊历史时期型构的特定信息文化传播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宣传史和群众工作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一时期的读报组传承创新了中国共产党此前读报组群众性的实践范式,从观照群众的政策制定出发,推动读报主体让渡客体,并从读报内容、形式、技巧、模式等方面力求满足群众诉求,使读报效果由被动接触跃升到主动信任的群众性旨归,在深化党性与群众性中实践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反映群众的新闻宣传内在逻辑,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6.
读报是我的生活习惯,从读报中得到审美享受和快感,评报是读报的延伸,阅读境界的升华,以评为快;报纸是一本百科全书,不仅丰富知识,而且使生活如此充实而美丽。读报与评报相结合,在激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日本报纸产业虽没有像欧美等国的同行那样饱受互联网的冲击造成经营危机,但也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经营困难:网络媒体的急速发展和电视节目的多频道化蚕食了大量年轻读者的读报时间,使这些读者改变通过读报获取信息的生活模式;读报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也是一个难以阻挡的历史潮流,导致日本报纸发行量持续萎缩.另外,随着人们关于人权和隐私的社会意识的改变,人们对媒体的不信任态度也日趋强烈,媒体的采访环境进一步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8.
电视读报节目的生存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报摘、报评引入电视,用声画语言来解读报章,这种新型的电视读报节目,这两年可谓异军突起,成绩不俗.凤凰卫视于2003年初开播"有报天天读",短短半年时间栏目收视率挺进凤凰前三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自2003年7月1日正式播出起,就推出一档全新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集萃各类媒体,每天清晨滚动播出两遍.湖南经视综合频道的"T2区",则主攻晚间9点时间段,主持人王燕以另类读报走俏三湘大地.  相似文献   

19.
读报节目以众多报纸为选择对象,融会多家传媒信息,拓展了新闻视野和信息的广度,同时读报节目形式简洁,往往是数份报纸、一台电脑和一位主持人,简洁的形式决定了它的低成本运作。正是这种低成本和大信息量吸引众多的广播电视媒体对读报节目趋之若骛。然而读报节目在表面的热闹背后,却有着极其明显的缺失和局限。这些局限使得读报节目后力乏陈,难以在媒体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目前的读报节目“跟风热”,结合  相似文献   

20.
电视读报节目的生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电台读报由来已久,而电视台读报也就是不到十年的时间,却因为它的信息来源广泛、投入成本低,化报纸的浩瀚庞杂为简单,弃电视制作的繁缛为简约,能够为那些想了解更多消息而又无暇看报的人提供一个电视阅读的平台。进入2003年,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为发端,中国各地电视读报节目一时间风生水起。哈尔滨作为有着浓厚读报文化氛围的都市,也理应有一个电视读报节目与之相应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