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左传》中的谣谚具有深刻的舆论价值、美刺功能和自然鲜明的艺术色彩。它们以共独特的形式,阐述了“得民则兴,失民则亡”的重民思想,同时还以其自然鲜明的艺术色彩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一些深奥的哲理。这些“活”在人们口头上的古谣谚,清新自然,富有生气,精湛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历史时代,在中国古代化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正>人类对色彩有着极为强烈、直接的情感反馈。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严格说来,一切视觉表象都是由色彩和亮度产生的”,这是他对色彩客观性的阐述;“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情感”,这是他对色彩主观性的肯定。许多色彩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共通的象征意义,例如红色总能让人联想到爱与激情、鲜血与革命,绿色通常与自然、理性相联系,蓝色则被视为信任、和平、安全的象征……现代主义艺术偏好明亮的原色,有着独特色彩理论体系的包豪斯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3.
汉代在谣谚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卓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谣谚起源学说,劳动起源说、“诗妖”说、“荧惑化童”说等三种最重要的谣谚起源理论在汉代就已经确立;二是谣谚文体观,“徒歌曰谣”“无章曲曰谣”,“传言”“俗语”为谚等关于谣谚文体、风格特征的重要理论也产生于汉代,体现了汉人明确的文体辨别意识。后世历代研究者提出的谣谚起源学说及有关谣谚文体、风格特征的观点实则只是对汉代研究成果的阐发或转述,未能超越汉人。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使用了许多歌谣和谚语,这些谣谚在《史记》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利于增强作品的语言美感,有利于酝酿悲境的氛围,有利于增强美刺功能,对论赞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研究《史记》中谣谚的艺术功能,对于全面理解、解读《史记》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写人叙事时,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情景,使语言更具文采,大量引用了诗歌谣谚,这些诗歌谣谚,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内容,还为《史记》增添了诗的韵味,使《史记》摇曳多姿,引人人胜,同时,也鲜明地表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6.
色彩在水彩风景画的艺术性主要并不在于它对自然色彩的刻意摹拟乃至仿真般的再现,而在于它是借自然景物,利用水彩的艺术语言抒情“写意”。要表现水彩风景画中的色彩“写意”,从表层看,要求画者掌握好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包含对水分、用色、笔触的把握;从深层看,更强调画者要有对色彩很强的感受与摄取的能力,把情感融入自然色彩又对自然色彩提炼、超越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古谣谚》的编者用经典研究的方法整理谣谚,在谣谚的概念界定、外延拓展、内容分类及著录次序等问题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古谣谚》也指出了谣谚在“诗言志”这个命题中的重要地位;《古谣谚》的编纂及其取得的成绩意味着来源于民间的谣谚进入严肃的学术研究领域,开中国现代学术重视谣谚研究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李贺诗歌的主要特征就是写心态,表现出“师心”的鲜明创作倾向。李贺遭受社会(因举遭毁)和疾病的双重打击后,将诗歌创作的重点转向对内心的观照,抒写个人的心灵感受,表现其有才不得施展、有志不得实现的愤意与不平,以及忧病畏死求生的哀激孤愤之思;描绘自然景物,反映社会生活时也都鲜明地“著我之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特征;通过大胆、丰富、神奇的艺术想象,虚构出子虚乌有的奇幻神鬼世界,构筑起宏大的艺术时空。  相似文献   

9.
一、各艺术门类相旦联系,又各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门类。各门类之间的互相借鉴,给各自的艺术生命带来了新的生机。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等名词被赋予新的涵义而被运用到造型艺术的画面中来。而绘画中的色彩、调子等术语也是音乐王国中的常客。如音乐讲“音调”“音阶”,绘画则讲“色调”“色阶”;“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这都形象地表明了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血缘关系。绘画的色彩可以象征感情…  相似文献   

10.
色彩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从色彩的发展史来看 ,绘画的不同时期 ,为了突出其艺术风格 ,色彩的使用都是受到一定制约与限制的。现代主义绘画的主题是“自我表现”,在色彩的运用上主张摒弃一切“自然色”,把主观表达放在首位 ,形成了现代主义绘画自由、主观、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藏族民间谚语反映了藏民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文化遗产中的珍贵宝藏。在搜集大量藏族谚语的基础上,浅析藏族谚语的句式结构、韵律修辞、语言风格等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诗的神奇魅力在于“场”效应和“混化”效应,这里所说的“场”,就是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三者互动的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把握”,又叫“混化”。三者的相互渗透,能使诗句产生“易染性”,哪怕是熟语套话.甚至枯燥的数字,在整体中,也会受感染而有了诗意,产生魅力。这种“场效应”和“混化效应”,在古文论中谓之“气”,有了“气”,诗就会被激“活”。  相似文献   

13.
英语谚语丰富多姿 ,有广阔的内涵 ,大量使用修辞格和押韵方法 ,语言形象、生动 ,寓意深刻 ,韵律优美 ,有强烈的艺术美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古代“文气”论主要包括思想精神之气、个性气质之气及生理生命之元气三个层面。道德精神之气关系到作家品格及作品的思想价值;个性气质之气关系到作家的艺术个性及创作风格;生理生命之元气关系到作家生命的存在及创作如何才能顺利展开。古代“文气”论所涉及的这些理论在当代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禹锡诗风沉着稳练,风调自然,格律精切,意境优美,思想深刻。其诗歌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构织了一幅幅优美图画,具有一种清新自然、健康活泼的意境美;或讽刺时政,抨击贪官污吏,于逆境中保持不屈不挠、昂扬勃发的意志美;或直抒胸臆,透过现象感悟人生本质,充满着生活哲理美。即刘禹锡诗歌的“三美”特征:意境美、意志美、哲理美。  相似文献   

16.
张先是北宋前期的著名词人,其作品多描写宴饮游乐的生活,抒写离愁别绪、相思怀人、伤春悲秋一类情怀.但与当时许多词人追求的雍容富贵、闲雅婉约而又消沉的词风不同,张先的作品表现出一种从容清丽、含蓄淡远的风格.他的词不萧瑟低沉,常常在淡雅的画面或充满活力的景象中,显现出令人振奋的亮色和美好的憧憬.  相似文献   

17.
元初画家赵孟頫(1254-1322年)倡导"古意"影响一代画风.本文从赵孟頫个人处境出发,研究其在特定环境下受到的种种压力和文化冲突,用以解释赵孟頫倡导"古意"的合理性.本文认为赵所倡导的"古意"是文化冲突的产物,也是赵孟頫的文化策略,是那个时代解决文化冲突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从诗歌中含蓄理论的思想背景出发,可区分出“言下之意”的含蓄与“言外之意”的含蓄两种不同理论传统,它们在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从明初至明代中叶,以吴讷、徐师曾、李东阳和明代七子派为代表的复古派掀起了一场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复古派以古赋为艺术标准,确立屈骚、相如赋艺术典范的地位,强调学习古赋创作的文学修养和构思方式。复古派创作秉承屈骚汉赋的怨刺讽谏精神,追求雄奇壮伟的辞赋美学境界,力图恢复古赋雄健的文学风尚。明代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时代萎靡的文风,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庄子》33篇,一般都认为内7篇为庄子所作,外15篇、杂11篇则观点不一。古代注家曾指出其中有些作品并非庄子所作。近些年有不少论述庄子或涉及庄子的著作,不分真伪,将外、杂中部分词句当作庄子之文加以引用并大肆发挥,这种作法很不妥当。本文根据思想内容、语言风格对《庄子》外篇进行了全面的疏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