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教学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实践中既不能将"知识教学"和"品德形成"相对立,否定知识教学在学生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又不能偏离了课程的价值取向和任务,对课程知识过度加深深度和拓宽广度。教师要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情感与能力元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理解,使良好品德的形成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知识教学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情,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品德教学的根基和源头活水。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告诉我,要使我们的品德课行之有效,我们只有引入生活之水,来灌溉品德之田。我们的品德课堂内容要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要贴近学生,从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最终,将课堂所学回归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更好地生活。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的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于课堂,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教师可以通过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对学生进行教学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品德课教学要"开启生活之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使学生所  相似文献   

5.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李详 《教学月刊》2024,(3):50-54
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体育伦理,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大单元教学在时间的连续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上具有显著优势,能有效助力德育。在大单元教学中培养体育品德时,教师需要分析当前体育品德培养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提炼与显性描述体育品德目标、前置评价方案、重组内容、优化教学策略,以提高学习目标的鲜明度、增强评价的引导和改进功能、提升体育品德影响的连贯性、拓展体育品德影响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通过例举教学案例,从把握课程特性、倡导师生互动、体现主体发展三方面阐述了品德教学的有效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但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教研,容易出现观摩课与实际上课脱离、研究教学与研究学生脱离、课堂教学与社生生活脱离这三个"脱离"的现象。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9.
品德教学中的对话是以人的主动发展为目标,追求多方、多层、多向,积极互动、不断创造和不断生成的新教学形态。对话是学生品德规范内化为品德信念的有效途径。提升小学品德教学对话价值,需要改善课堂主体对话的环境,需要搭建课堂主体对话的平台,也需要有效落实对话的结合点。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性,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坚持生活化原则、综合性原则、主体参与性原则、动态开放性原则、认知与道德发展相统一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小学品德教学,是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凌驾于学生生活实际之上的,这导致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觉得呆板沉闷,体验不到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导致学习兴趣开始逐渐丧失,学习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新课改提出:"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陶行知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学思想,鉴于此,作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做到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拉近学生和品德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品德课程达到乐学、爱学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开放型教学”是与“封闭型教学”相对应的。封闭型的品德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课本以及固有的教学模式上,而开放型品德教学是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自由地学习、感悟,促进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生活性。品德教学只有坚持教学目标个性化、教学内容本地化、教学方式体验化、教学评价生本化,才能使学生在具体的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丰富经验和真切感受,从而形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需要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见,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是何等重要。而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5.
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渠道,在塑造学生“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书育人是政治教学的迫切现实任务,它要求教学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育人效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目标呢?一、掌握和运用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德育应遵循思想教育和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政治教学中只有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才能避免空洞说教、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等错误方法,使教学卓有成效。1.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知、情、…  相似文献   

16.
宋士国 《考试周刊》2011,(76):166-167
思品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碰撞、心灵互动、情感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和惊喜。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如果灵活处理这些课堂"生成",突破"预设",就能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形成品德,打破传统品德教学的说教、被动接受的模式,使品德教学变得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7.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课程的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活动,采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的活动方式,引导每一个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参与活动,发挥教师在活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保证活动教学取得成效的几个重要环节。一、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现代社会人的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历程。品德教育是直面生命并以提高生命价值为目的的活动,对于生命成长起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在品德教学中要深入研究与探索切入点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实现品德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价值内化三阶段说"认为,个体价值的内化由顺从、认同和内化三阶段组成。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良好的品德是学生自我内生的,应让学生有一个自主的选择,把观点强加给学生不应是我们教育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学校培养学生品德素质的多种途径与方法都具有心理效应。学科教学对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具有吸引、感染、激励和充实心理效应;非学科教育活动能多角度、多侧面、多维度地刺激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教育是学生在道德修养上的自觉能动性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