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恋”字面上的解释是:你是我的依靠,我喜欢你,不想离开你。它表明一个个体在向另外的个体寻求亲近,表示好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依恋在孩子和家人的互动中得以体现,良好的依恋关系使孩子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他可以意识到周围的人对自己是关心爱护的,他会从积极、友善的角度来看待人和事,  相似文献   

2.
"吴老师,我可不可以和你结婚呀?""为什么这么问呢?""我不想跟你分开,妈妈说,只有结婚,两个人才能一直在一起。"……这是吴邵萍教过的一个小男孩在幼儿园大班毕业前夕说的一番话,稚嫩的言语折射出的是孩子对吴邵萍深深的爱和依恋。而每当谈到孩子,吴邵萍总是说:"我喜欢孩子。看到孩子纯净的  相似文献   

3.
<正>低龄寄宿,的确关涉到孩子个体,会有适合与不适合的情况,但是对很多进入小学的孩子而言,可能最放不下的反而是父母对孩子的"依恋",这种依恋可能会干扰孩子融入集体;而对另一些家长而言,如果认为"送孩子寄宿父母就可以不管了"。其实也大错特错,孩子寄宿,是要求父母打造一种更高质量与孩子沟通的模式。学生从小住宿好不好?我是一  相似文献   

4.
依恋关系的形成有赖于良好的亲子互动,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互动方式会让依恋关系的巩固与发展事半功倍。女儿上幼儿园时:我是你的定海神针女儿从小就是个磨人精,睡觉要枕着我的胳膊,醒来要我陪在她身边,我不能离开她的视线。每次我上班,都是趁她不备,我偷偷溜出去。很多时侯,随着房门轻轻的一声响,屋内会传来女儿撕心裂肺的哭声。  相似文献   

5.
说起依恋,凡做父母的人,都会感受到婴幼儿对自己的依恋。你看,当爸爸、妈妈有事出去,宝宝就会伤心地啼哭;爸爸、妈妈回来了,孩子立即就会欢天喜地地迎出来。这些,都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此外孩子对父母的吸吮、抓握、偎依和跟随等行为也是依恋的具体表现。依恋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婴幼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BarbaraRowley先生是一位婴儿教育专家,他刚巧有一个18个月大的女儿,我曾与他作了一次很有意义的交流。对婴幼儿的依恋行为问题,BarbaraRowley先生有独到的见解。依恋早期不是爱在孩子依恋早期,父母都应该明确,孩子依恋一方而不是更爱一方。依恋不是爱,只是更多地依靠父母中的一个,这是他对安全感的需求。事实上,与孩子整天呆在一起的父母中的一方,往往更容易成为孩子依恋的对象,在双职工家庭中,孩子对父母双方比较均等的依恋是可能的,但是很少。这个变化过程经常发生在1~3岁婴儿之间,而在婴儿18个月时表现得特…  相似文献   

7.
游丽荣  付建军 《初中生》2015,(26):44-47
呼告本指一种修辞方式,即作者由于感情激动,在叙述或描写中,有意撇开听众或读者,直接对所描述的人或物吐露胸臆.请看魏巍《我的老师》中的一节文字:“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的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那么依恋!”后一句直接对所叙写的蔡芸芝老师说话,让作者胸中那段依恋不舍之情得以充分地表露.  相似文献   

8.
其实在孩子的眼中并没有教师和保育员之分。他们心中只有亲切的笑脸或冷淡的面孔。不论你是教还是保,只要你付出了爱心,孩子就一定爱你,就一定依恋你。有一年我班来了个小女孩,胆子很小,连小便都不敢告诉老师,结果常常弄湿了裤子。孩子生怕老师批评,心理压力大,午睡时不睡,光记着要小便。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发现她小便频繁、尿量不多。与家长取得联系,排除了身疾的因素后,我更多地关心起她来了。我耐心地  相似文献   

9.
刘成 《青少年日记》2011,(10):30-30
9月12日 晴 祖国啊 我是依恋你的那只小鸟 在十月微微的晨风中 我张开嘴唇为你歌唱  相似文献   

10.
当你皎洁的面容映在湖面上,鱼儿被你陶醉,路边的行人也为你痴迷,待在湖边的我更是对你有无限的依恋,是不舍还是留恋?是痴迷还是神往?我看不透那美丽的娇容究竟是你少女般的腼腆还是你低落时的忧伤. 当你像顽皮的孩子悄悄爬上树梢,让我再也找不到你时,看我一个人在树下孤独地徘徊,难过了又忧伤,你却躲在树后偷笑.啊,月亮,此时的你却成了我儿时的回忆——遗忘的时光.  相似文献   

11.
呼告倾诉     
傅敢泽 《初中生》2007,(23):22-25
[技法阐释] 呼告本指一种修辞方式,即作者由于感情激动,在叙述或描写中,有意撇开听众或读者,直接对所描述的人或物吐露胸臆.请看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一节文字:"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后一句直接对所叙写的蔡芸芝老师说话,让作者胸中那段依恋不舍之情得以充分地流露.  相似文献   

12.
女儿入园记     
每个孩子自出生后都会与父母在日常接触中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它是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孩子到了三四岁还很依恋成人,则会对其入园产生很大的阻碍,不利于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就拿我女儿来说吧,由于是我一手带大的,所以对我十分依恋,几乎形影不离,再加上我又在幼儿园上班,因此她比别的孩子更难适应园内的一日生活,为此,我没少费过心……躲藏不见第一天入园,我带着十分兴奋、充满好奇的女儿来到小(1)班。看到桌上有趣的玩具,女儿撇下牵着手的我,奔了过去,对于旁边小朋友的哭喊充耳不闻,毫不为之动情。于是我简单…  相似文献   

13.
<正>胡适曾经对他的孩子说过:“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理念呢?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我们要尊重、相信并引导孩子,要学会适时适度放手。我们和子女分属不同的个体和灵魂,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物,更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和孩子应该平等相处,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及与社会支持和抑郁水平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本研究在某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对成人依恋类型(AAS)、社会领悟支持量表(PSS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社会支持群体中的安全型依恋个体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类型非安全型依恋类型(均p<0.05),低社会支持群体中的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高社会支持和中社会支持个体的数量(均p<0.05),先占型依恋个体数量显著少于高支持和中支持人群(均p<0.05);无抑郁人群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非安全类型的依恋(均p<0.05),重度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占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的依恋(均p<0.05),轻、中度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个体均显著多于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均p<0.05),且安全型依恋和恐惧型依恋个体数量均显著多于拒绝型依恋(均p<0.05)。研究结论高社会支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者较多,低社会支持人群中恐惧型依恋者较多;无抑郁人群中安全型依恋类型多于非安全依恋类型,抑郁人群中先占型依恋较多见...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10月13日晴如果你是树叶,亲情便是那供你源源不断养分的枝干;如果你是船帆,亲情便是推你不断前进的海风;如果你是夜行者,亲情便是照你寻找方向的北斗。是的,不管你是什么,亲情必定是你的依靠,你的依恋,你的期盼。这一站——亲情在传递。面对失败和挫折,亲情是一剂良药,填补了我失落的心,然后重整旗鼓。这一站,亲情传递的是勇气。从小我在班级里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每次考试轻轻松松就能得前三名,因此从小我在家里一直  相似文献   

16.
被爱惊醒     
我们拥有同一个名字——老师;我们干着同一个职业——教师;我们热爱同一个事业——教育;"我们心存同一个依恋——孩子。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依恋是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持久的情感联结。研究表明,早期依恋的性质深刻地影响着成年之后的人际关系和精神健康。本文主要以依恋的研究历史为线索综述依恋概念的提出、依恋形成发展理论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并简单提出在依恋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还有一天的生命,我会把你捧在手心,并告诉你,我是如此地依恋你。”  相似文献   

19.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在亲子陪伴中,孩子能获得安全感,形成信任、依恋、依赖、期待等积极情感,发展智力并学会与人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太忙,没时间管孩子"是很多家长不能陪孩子的理由。"总是很忙"的家长,当听到"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句很多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声,你的内心是否被触动?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陪伴他一起成长,对父母来说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职场父母在忙工作和陪孩子之间,怎样做才能兼顾并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本期,我们邀请专家和家长就此话题展开讨论,希望  相似文献   

20.
母爱与婴儿的依恋安全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儿生来就有依恋亲近的人(通常是母亲)的情感需要。大约从6个月开始,婴儿就产生了对母亲的依恋。这种婴儿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既是母亲所需要的,更是婴儿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获得稳定的安全的依恋,如果母爱的质量低劣则势必导致婴儿与母亲形成不良的依恋关系,并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埋下“隐患”。因而,协助婴儿建立安全的依恋,对儿童的人格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你的孩子有依恋安全感吗 本世纪7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思运用“陌生情境测验”的研究发现,1~1岁半儿童依恋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