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流变,体现在对权力话语的改写、错位、疏离和消解上,呈现出明显的消费性能指,尽量满足观众的视听快感,稀释了人内涵,荡平了美学深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策略,主要采取拼贴与挪用、变形与戏仿、反讽与游戏等手法,从而达到解构经典和戏弄权威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化的后现代性已走上历史舞台,迄今为止,已有众多的研究对后现代化和出理论的表述,在名的理论家中,杰姆逊,波德里亚等人,都把电影电视当作重点对象来研究,但他们都没有对电影电视之于后现代的关系作专门的,较系统的论述,所以本做一次尝试,本认为影像,复制,商品和娱乐等既是电影电视的重要属性,又与后现代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后现代化的诱发性因素,甚至成了它的表征,同时,本还论述了电影电视在后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被蒙代尔称为"晚期资本主义"的第三阶段,文化发展也同时进入了杰姆逊所称的"后现代主义"阶段。作为当代文化传播主要手段之一的电影艺术,由于其本质上的商业性,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因而在道德观念的表现上呈现出了道德恐慌的趋势。本文试图分析后现代语境中电影道德恐慌的产生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荡平了美学深度,稀释了人文内涵,拆解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言语壁垒,满足了受众的视听快感而凸显出明显的消费性能指.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80、90年代,西方后现代电影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后现代电影文本,结合后现代理论与西方后现代电影文本探讨西方后现代电影文本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进一步平民化,中国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对我们的生活和传统媒体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运用的工具,是一种基于后现代文化的审美范式,网络语言总的倾向表现为后现代性,新词新语也表现出这种特征.这一根本属性又集中体现在符号化、数字化、随意化、口语化、方言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化总体上是现代性化,后现代化在中国当代的出现是历史的误置。中国的后现代化缺少批判精神,与大众化合流,不具备反思性和审美性。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化中将长期共存。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与文学的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逐渐打上了后现代社会的烙印。文学与影视的联姻,网络文学的崛起,文学的视觉化策略,已经成为后现代性文学的重要表征。在文学的书写与传播中,大众传媒无疑成为了后现代文学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启蒙运动所兴起的科学与理性精神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在理性精神的引导下,促生了主体性意识,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体现了社会进步。但对理性的过分强调,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反面。后现代针对现代性所存在的弊病进行了批判,反对现代性的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强调社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对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当前既要强调现代性的积极方面,又要警惕后现代所揭示的现代性的消极方面,同时要防止后现代性本身的颓废因素对中国现代化事业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从后现代性视域看,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实践路径、生态文明社会关系和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方面实现了重大转变。这些转变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化的重大成果,也是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这一国际性思潮对香港电影的影响,经历了从“入侵”到“发展”再到“狂欢”的阶段。本着重探讨后现代思潮对香港电影业影响的轨迹,并分析每个阶段在艺术上的得失。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学现代2刍议——再谈中国现代性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诗学现代性具有自身的长时段性,现已进入现代2时段。与诗学现代1以脱古入今和援西入中为主要任务不同,诗学现代2勃兴于20世纪80年代,要在过滤旧有的古今中西二元对立模式基础上转而致力于在世兴我,即在当今全球化世界上努力兴立属于中华民族自我的独特诗学个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从电影语言的新旧之辨到对谢晋电影的批判,从对第五代 探索影片的评价到对中国电影创新之路的争辩,中国电影的现代转型历程一直伴随着现代影像 美学与传统戏剧美学,现代文化意识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之争。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创作逐步 形成重影像轻叙事重电影意识轻文化意识的风气,新世纪初一些理论话语开始对现代性转型偏 颇进行反思。在梳理这一中国电影现代性问题史的基础上,分析中国电影转型历程中矫枉过正 的真正原因,指出文化意识的现代性建构是中国电影尚未完成的任务,现代性仍将是中国电影文 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个非常繁复的概念,但是它又有一定的统一性:价值层面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精神层面的直线向前、视野开阔、"反传统"是其突出特征。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指的是文学理论追求自主性、走向多元、否定自我、不断超越。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理论出于自身理论建构的需要及在西方现代文论的影响之下,进行了现代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6.
通向中国现代性诗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国现代性诗学是从文化现代性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普遍问题的研究。它以中国现代学为文化理论依托 ,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审美特征、主导文类、大众传播媒介和形象系统等问题 ,由此为探索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一种新的眼光。  相似文献   

17.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从对现代性的内涵分析入手,认为基于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在对待现代社会发展的问题上,不同理论流派对其做出反思和批判时,对现代性的命运主要持有两种观点,即终结论和未尽论,并对这两种观点分别评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感物美学是研究学艺术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之学。这一学说起源于先秦,它以古老的“天人合一”观念为哲学基础.在中国古代的学艺术创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进入现代以后,中国古典感物关学从总体上处于尴尬的境地。朱光潜以西方的主客二元的观念分析了传统的感物思想,将直觉作为感物的要素和方式,将“移情”作为感物的最高境界,虽然不见得科学,但是,也代表了感物的现代性拓展的方向。宗白华的视角似乎更中国化一些,他所提出的“静照”是糅合中国古典直观的虚静和西方理性的观照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性的感物方式,是感物现代性拓展的一个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现象学哲学的介入,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天人合一”,传统感物关学的回归将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