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际游牧族     
“我对你说过什么?”杰申船长对驾驶员大声吼叫道,“离红巨星远点,它会把我们连同飞船像虱子一样吞掉!”杰申夺过操纵杆,将飞船速度提到最高,从红巨星的引力边缘挣脱出来,宇宙射线追击在飞船钛合金的硬壳上,“啪啪”地闪着火花。 正当杰申惊魂未定时,他的小儿子托姆一蹦一跳地  相似文献   

2.
3.
在人们的印象中,一株植物一旦在某个地方发芽,便要永远以此为家,直至生命的尽头,“人挪活,树挪死”嘛。然而,特殊的环境可以造就另类植物,这些另类植物就如同人群中的游牧族,居无定所,终生漂泊。  相似文献   

4.
居住在天山和阿赖山山脉之间的吉尔吉斯人作为中亚的古老民族之一,凭借自身智慧、勤劳和勇敢得以世代繁衍生息并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吉尔吉斯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其民族文化带有明显的游牧文化特性,主要体现在吉尔吉斯人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面,而强烈的部族意识近乎成为吉尔吉斯人民的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5.
游牧文化是在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下产生的,是当前旅游经济的热点地区,旅游经济给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的游牧文化带来了重大影响.其积极意义在于:为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与借鉴提供了条件,事实上丰富了与之相关的各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游牧民族创造的游牧文化突破地域疆界扩大自己影响的机遇,客观上促进或强化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经济因素也会促使文化主体挖掘出更多传统的有价值的民族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多元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和谐的多民族文化关系的磨合、形成.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处于弱势地位的游牧民族文化的自身品格与特点在同强势文化的交融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与考验,文化主体尤其是年轻的文化主体对自身处于相对弱势的文化容易产生离弃的倾向,民族文化的商业化、产业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泯灭或者消磨文化创造者的个性化特征而体现出一种趋同的趋势,并且使其中相当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形式化的特点而失去原有文化的内核与神韵.  相似文献   

6.
在党中央"五位一体"布局下,生态文明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关注焦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主要是人类淡薄的生态意识。本文主要研究了哈萨克族游牧生活中的生态观念,并从当中汲取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在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基础上,对哈萨克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理念进行探析,得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这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哈萨克民族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社会道德教育传统,游牧生活决定了男性在社会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在哈萨克族的古代道德思想中,人的社会关系也是以男性为主从外族亲缘、婚姻亲缘及亲近亲缘三个空间维度分类的,相应地在社会道德教育上也就形成了血缘亲属之间的道德教育、婚姻亲家之间的道德教育、女婿和岳丈家之间的道德教育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在亚洲的东北部,有一个东南西三面与我国接壤,北邻俄罗斯的游牧国,这就是蒙古人民共和国。它的国土面积为156.5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蒙古人民共和国大部分都是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原,地势平坦开阔。人们来到这里,看不见繁华的都市、高楼大厦、拥挤的人群。映入眼帘  相似文献   

9.
物权变动视角下的蒙古族游牧烙印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古族畜群烙印习惯法与财产占有制度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财产所有权宣示方式。烙印习惯法在畜群之上设定他物权时可以演变为物权变动的公示制度。牲畜烙印习惯法对维护游牧社会稳定的财产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华鲟     
中华鲟又称鳇鱼,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特产鱼类,身体为纺锤形,体表披五行硬鳞,尾长。中华鲟是一种海栖性的洄游鱼类,每年9月到11月间,由入海口溯长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带进行繁殖。孵出的幼仔在江中生长一段时间后,再回到长江口育肥。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中华鲟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临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合理开发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变迁的现代社会,蒙古族群体在社会中有着高度的适应,可以说与其他族群相比,有着更为优势的社会适应能力.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蒙古族群体的社会性格的形成与其传统体育项目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赛马、射箭、搏克等各个项目着眼,来分析游牧体育项目对蒙古族社会性格生成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鲟     
中华鲟俗名腊子、鲟鱼、鳇鱼等,体形较大,一般体长为2.5米左右,体重约200千克。它的外形与一般的鱼类有所不同,身体粗壮,略呈梭形,头较大,为三角形。头部背面有骨板,表面粗糙。在  相似文献   

13.
一族     
歌词套用作弊被抓——不是我不小心小说被老师缴——再见了心爱的梦中女孩考试挂红灯被挨骂——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上课吵闹被赶出门外——沙漠寂寞,有谁来爱我晚上回家太晚——如果你门还没开,我想我还是等明天再来自己喜欢的人看过来——你不要这样看着我,我的脸会变成  相似文献   

14.
15.
游牧文化的经济形态是草原游牧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根据地理环境、季节变化和草原承载力等一系列自然条件而做出的适应生态环境演化规律的合理选择,是依据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之上的生态文化选择。与采集文化、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不同,游牧文化的产生基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和草原生态系统,游牧民族深谙其游牧文化独特的"游而牧之"的生产方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方式、"肉体来自青草"的生活方式。游牧文化因其在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机整体性,而彰显其厚重的生态文明意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智慧。  相似文献   

16.
《游牧经济论》(蒙古文)是额尔敦扎布教授和莎日娜老师多年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提炼。额尔敦扎布教授在1984年出版《草原所有制问题》一书,1985年在日本北海学院大学学报发表《内蒙古草原所有制变迁》,1999年在剑桥大学发表研究草原退化原因的两篇论文,2002年出版《蒙古族土地所有制特征研究》。二十多年研究成果在本书得以高度概括和精细提炼。  相似文献   

17.
“牧家乐”是当地部分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游客拓展了旅游空间,很有发展前景。但也存在经营内容单一、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当地牧民受益较少等问题,需要突出经营特色、制定环保具体措施、改善基础设备、倡导参与发展的理念,为牧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8.
刘侠 《家教世界》2008,(Z1):34-35
蝽又名"猎蝽",俗称"臭大姐",是一种外型丑陋、惹人讨厌的灰色昆虫。有一次,我在家里的阳台上拿着一只松毛虫聚精会神地做着解剖实验,忽然发现一只蠋蝽晃动着三角脑袋慢吞吞地爬过来,把长长的管刺慢慢地伸向松毛虫。呵,讨厌的"臭大姐",竟这样旁若无人,莫非想破坏我的实验吗?我伸出手指重重地弹了它一下。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低头一族”: 既然你们手不离“爱疯”等名牌手机,时时垂头对着手机作沉思状,那就让我亲切地称呼你们为‘低头一族’吧。  相似文献   

20.
在哺乳动物中,最长寿的动物是大象。大象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岁,最长可活120岁。当然,野生的大象和人工饲养的大象寿命有差别,野生的大象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寿命相对要短些。据资料记载,哥拉帕格斯群岛的长寿象能活180~200岁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