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5年第9期《中华武术》刊登了韩起先生题为《我看八极拳小架》的文章,文章大致思想内容是,八极拳门套路中有一趟小架,这趟拳无论是整套练习,还是拆开单式练习,都费时费力,没有实战意义,其结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都是做得些无用之功。文中说:“哪怕他已练了三四年,甚至十年八年,可有练出实战真功的?”韩起的文章不仅对八极拳有此看法,对形意拳、  相似文献   

2.
关于八极拳的源流问题和吴氏家族与八极拳的传承问题,我在2001年第六期《武林》杂志《再说孟村吴氏八极拳》一文中已做过较详细的说明,但是目前一些所谓八极拳传人,甚至学者,抓住《八极拳》一书“历史源流”大作文章。对我、对我祖孙三代进行人身诬蔑,一时间令人不得安宁。更甚者要“正本清源”,把罪过加在我身上,借以否定八极拳发源地——孟村。所以对八极拳源流问题,今再赘述于后。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5,(9):5-25
8月2日,吴式太极拳传人吴连枝在孟村接待了从韩国远道而来的客人。“这次的韩国客人是由我的韩国学生郑星云带队来的。”说起郑星云,吴连枝骄傲地介绍:“他今年36岁,为了练习八极拳自学汉语,现在的中文水平已经可以阅读中国的四大名著了,非常了不起。”吴连枝说,郑星云对韩国的八极拳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不仅在汉城成立了八极拳研究会,聘请吴连枝担任会长,而且拥有三百多名学生,  相似文献   

4.
“神枪”李书文所谈《八极拳义》,实出自其门开山祖吴钟之拳学正宗,乃正根,同时也是八极拳人渴望见识到的“珍品”。因为此段文字,是自八极拳创立后,可说是首次面世。李志成、朱宝德二位先生不敢怀珍自秘,今整理出来与天下八极拳人共享!有关李书文《八极拳义》,请见本刊2002年第十期。但须郑重声明的是,此文(包括以后陆续发表的李书文拳谱中功法文章)版权所有归《精武》月刊,如发现翻印,必究其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5.
张江的身上似 乎浓缩了北方人所 有的特点,高大伟 岸的身材,豪爽率 真的谈吐,倔强不 屈的性格…… 两年前的某月 某日,我曾就“你喜 欢什么布局”这一 话题采访过他,记 得那次他几乎是未 加思索,便脱口而 出:“先手中炮,后 手顺炮,有时也走 走列手炮什么的。” 好家伙,太力量了 吧! 这种幽默式的直言就像磁石一样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从那以后,我便经常请他写些棋评之类的文章,而他也从不推脱,就这样,随着书稿的不断往来,我们的交情也与日俱增。 1973年,张江出生在河北石家庄,和其他许多棋手一样,张江之所以能成…  相似文献   

6.
吴氏开门八极拳,通称八极拳。“开门”之意,一是开门立户,“八极拳吴钟传”,由八极拳初祖吴钟(1712-1802年)开创的风格独特、发力爆烈,富于技击之术的“异术”开门立户——八极拳术,立于中华武林;二是八极拳的拳法套路系统完整,理论讲究“六大开、八大招”,讲究“六力合一”的发力原理;三是开门入窍,知其理、悟其性、明其德,练之有形,用之无形,顺应自然的规律,故称“开门”。  相似文献   

7.
徐纪 《精武》2007,(11):4-7
徐纪先生是名副其实的武术家,他对武术有一种强烈的,长期积累的,职业的爱好,发之为文,则有飘逸幽远的书卷气。本刊"惟佳言之务得,思有惠于后学",把徐先生的文章推介给读者朋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篇《从八极架的训练看武术圈的迷失》道出了他对八极拳独到的见解,可谓取精用宏,厚积薄发,读者敞开胸膛尽量吸收,不只可以真切领略到八极拳历史的辉煌,更能体悟到,八极拳何以在国内、海外武林独树一帜的奥秘……  相似文献   

8.
解说八极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及沧州,便会想起武术,中国如此,外国亦如此。沧州武术历史长、练者众、名家多,还有一个特点,叫作“人有我会,人无我有”。其中以刚烈崩撼闻名中外的八极拳,便是沧州人的典型之作。  相似文献   

9.
武华彦  徐亚乐 《精武》2004,(2):10-12
“学会六手翻。打架把人掀”这句八极拳谚,直白地揭示了六手翻就是用摔法赢人。武术中讲“打”的对练不胜枚举,而讲“摔”的对练却寥若晨星,由此可见六手翻的宝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顶、抱、单、提、挎、缠”是八极拳的技术核心,“挨、傍、挤、靠、崩、撼、突、击”是八极拳的技击特点,它们都在六手翻中有所体现。可以说,六手翻是一个能够显示八极拳风格特点的短小精悍的对练。它易  相似文献   

10.
尤勇 《中华武术》2003,(3):12-13
沧州是著名的武术之乡,在流传于沧州的五十多个拳种流派中,孟村的八极拳独树一帜,享有盛誉,武谚中有“八极加劈挂,神鬼也害怕”的说法,足见八极拳的赫赫威名。孟村八极拳历代名家辈出,从清代的“神枪吴钟”独闯少林寺,技惊北京城,到近代的“大枪李书文”和霍殿阁,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闻佚事。这些如烟往事,给古老的八极拳留下了神秘的色彩,让人心神向往。昔人已故去,往者不可追。  相似文献   

11.
贻笑大方     
1 我有一个朋友,他喜欢把一句话拆成十句话来说,写文章也是一样,你千万不能告诉他写一个千字文交上来,因为在他来说那只是一个百字文所包含的容量。 我还有一个朋友,人浪漫得很,落实到文字上也一样,满篇的风花雪月。发展到现在更是满篇的抒情,按流行的说法就是有些“小资情调”。要命的是他现在写足球文章,而关于足球的事如果不用引号引起你几乎很难发现。我一直怀疑他写文章时是否有一种发泄的快感。 我还有一个朋友,他总喜欢在写文章前设计好所有情节,这也无可非议,一般人总是这样的。可他落实到文字上就惜墨如金了,因为他…  相似文献   

12.
剑波 《精武》2006,(11):57-58
2.郭云深先生及所传主要弟子郭云深先生,直隶深县马庄人,家不富足,力食四方,兼访名师,闻刘晓兰先生名气,便访至易州西陵,也拜孙亭立先生为师练八极拳,住在刘晓兰先生处,这样刘晓兰先生与郭云深先生成了八极拳门中的“谱兄弟”。孙亭立先生见郭云深学拳已成,便让他也去山西李老能那里学形意拳。郭云深到山西太谷以同乡之关系拜见李老能先生,说明来意。并将八极拳中的刚猛猴拳和梨花大枪演示给李老能先生看。李先生见郭云深所练手法灵速、气势严整而神气活  相似文献   

13.
梁加辉 《乒乓世界》2004,(4):i004-i005
公元二零零四年三月:就是中国队以全胜战绩小组出线的那一天,我独自在BBS上徘徊,遇见allff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中国队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他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网友们比赛期间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相似文献   

14.
马氏八极拳是八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也是马氏通备武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八极拳流派最为突出的不同在于教学与演练中马氏通备劲的贯穿与执行,以及对通备武学哲学理念与价值规范的坚持。文章在溯源马氏八极的基础上,就马氏八极小架教学与训练的特点与重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当下八极拳发展的现状,就如何传存与发展马氏八极拳进行了相应论述,指出相应保守是面临文化轻薄化发展时行之有效的自保措施。  相似文献   

15.
韩起 《中华武术》2005,(9):47-47
在武林中,哪怕不是练八极拳的人,也都知道八极拳有一趟小套路,名曰“小架”。  相似文献   

16.
“写一篇好的文章,还不容易,我一个夜晚写好了.”“写这篇文章可真不容易,不知下了多少功夫.”“他的文章发表了,十分高兴.我的文章未得发表,颇为苦恼.喂喂!我的老朋友,那篇文章请多多关照,务必在近期发表.”“这篇文章思想性、科学性强,行文通畅,是一篇优质论文,请签发.”“那篇文章质量欠佳,多有阅读障碍,修稿困难,是朋友推荐的,作者苦苦要求近期发表,如何处理?责任编辑和主编都大为其难.”“这期有几篇好文章,值得一读,此刊办得不错.”“那一期没有可读文章,没有水平,简直是浪费纸张.”“什么国家级学术刊物,有名无实,不学无术,真是让人失望.真可惜我的文章在那里发表,有失声誉.”上述议论分别来自《体育学刊》的作者、编者与读者,其共同的希望是提高刊物质量.写好稿、编好稿、读好稿,进一步提高本刊学术地位是我们大家应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不仅须编者和作者共同努力,而且不能使我们的客  相似文献   

17.
韩起 《精武》2008,(7):26-27
“拉动式”是2006年我在《搏击》上提出的一种训练理念。当时我是从八极拳的角度、以八极拳为例进行讲解的。其实,“拉动式”理念放到任何一门拳术训练里也都适用。此外,借用“拉动式”,我们还能得到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道新拳论》。  相似文献   

18.
勒爱祥 《精武》2008,(3):40-41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随卢忠仁先生习练“萧氏八卦掌”断断续续至今已有二十余载。在习练“萧氏八卦掌”之前,我还曾习练过八极拳和形意拳。但随着习练“萧氏八卦掌”时间上的推移,我从功法的实践上及理论的理解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认识,便愈加感觉“萧氏八卦掌”之完善!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朱宝德 《精武》2004,(11):44-45
欧洲展雄风 八极播八方 2004年1月1日至3日,按照大会日程,进行技艺展示和自由切磋。我演练了一套八极拳、一套疯魔棍、一套苗刀,博得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并获得大会颁发的一枚金牌。八极拳和疯魔棍是我的强项,2003年2月,在香港举办的“思源杯”国际武术邀请赛上,我曾获得八极拳和疯魔棍两项冠军。 我演练的这套苗刀是由燕青拳第四代嫡传人、“小  相似文献   

20.
父亲和体育     
转眼间,慈爱的父亲魂归青山已经五周年了。五年来,我几次想动笔写点关于父亲的文字,却总也集中不了思绪,父亲一生淡泊名利,自认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他在九泉之下会赞同我写吗?因此,我迟迟未落笔。不久前,中国体育博物馆的崔乐泉博士对我说:“为了充实中国近代体育史的资料,你应该写一篇关于你父亲与体育锻炼的文章。”这话提醒了我,我确实答应过要写这样一篇文章的。大约是1997年的春天,杭州的一些体育爱好者到南山公墓祭扫父亲墓后,曾打电话给我,问:“为什么柴焕锦先生墓碑碑文上没有写上他的体育成就?”我回答说: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