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大学精神现代性的缺失是目前我国高校校园化理论和建设中的存在的重要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人们在对大学精神进行定位的时候,忽视了大学历史性的化诉求,在泛泛的意义上界定大学精神问题,结果使大学精神成为超越历史的空洞假设或教条,另一方面在于,人们对现代性的内涵尚存在诸多各异其是的、甚至是非现代性的理解,结果使大学精神的现代维度处于被遮蔽和遗忘的状态。本试图从现代大学精神的化诉求出发,梳理和阐释大学精神现代性的重要内涵,以此为现代大学精神的定位提供理论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闲适"是周作人美学思想的核心之一,这一思想既来自西方审美现代性思潮的个体主义和体验主义精神,又受到中国传统庄禅精神的构型。在"闲适"思想中庄禅精神对审美现代性的体验主义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并由此产生了此岸化的中国式审美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4.
作为“第三世界的女性写作”,王安忆小说体现了当代中国现代性想象的性别政治:女性性别的自然化,女性身体的欲望化,以及地缘空间的性别化是确立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新现代化项目的重要意识形态手段。王安忆的女性写作显示了批判性的女性精神与现代意识,颠覆了当代中国在现代性想象中的菲勒斯中心主义,构成了一幅别样的现代性图景。  相似文献   

5.
审美现代性反思、批判现代理性,倡导一种全新的生存理念。它用诗性智慧、狂欢化精神和乌托邦理想等艺术内涵来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原始精神,并以此来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本文从原始精神这一视角出发审视审美现代性,试图挖掘其中深藏的现实意义,揭示审美现代性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6.
迟艳杰 《教书育人》2004,(10):21-24
自20世纪末以来,“现代性”是西方学术界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对现代性的研究涵盖了哲学、政治、社会和化等不同领域,因而对其理解也就有了学科上的差别。从哲学上理解现代性,一般人们认为现代性,是伴随着欧洲世俗化过程和资本主义制度化过程中,对时代意识的觉悟,是关注现在的一种精神,是对人的理性的追  相似文献   

7.
多元现代性是一种与传统现代性理论相左的现代性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不同历史文化在现代性建构中的作用.所谓多元现代性,实质上就是不同的历史文化作用于自身现代性的建构并产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性文明模式.多元现代性理论不仅重新阐发了文化与现代性结构维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现代性本身也作了重新解释,因而拒斥了只存在单一的现代性、现代性就是西方化的神话.多元现代性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的后果之一是人的精神信仰的缺失.道德教育也呈现出信仰缺失的现代性问题,在教育目标上表现为规范教育目标的无根化和幸福教育目标的去道德化.道德教育需要应时而变,在教育目标中给予信仰以应有的重视,以培养信善、乐善、求善的道德信徒为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9.
都市是文学现代性作用的支点,王安忆的都市叙事作品对市民生活进行理性观照,展现普通生活中的温情,同时也对工业文明的困境和人类生活的格式化、精神信仰的缺失化等进行审美的反思。两极对立话语在其作品中形成张力,为其作品增添了某些永恒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面对现代性带来的人类精神生活问题,诸多西方学者从生活世界切入并展开了从科技到社会整体的批判路径。马克思从资本逻辑出发,剖析了现代精神生活困境的制度根源。作为资本逻辑的现代形态,金融资本逻辑催生了现代生活世界金融化,在对时代精神和心理品格予以重新定义的同时,也将人类置于精神关系异化、精神生活个体化和精神追求物质化的困境中。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分别从制度层面的检视和扬弃中、从现实生活世界的反思和改造中、从精神生活领域的共治与自治中,探索对当代精神生活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1.
虚无主义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尤其在近30年来的当代小说中,虚无主义具有结构性的意义。小说家对价值虚无的痛苦认知与超克虚无的坚韧努力,使得这一时间段以来的小说创作不但在精神深度上达到了较高的层次,更让小说文本内部充满了哲学与文学之间的强大张力。将近30年小说确定为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对象整体,打破文学史的一般写作模式,不完全按照诸如从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新状态小说到后先锋小说等的线性时间的递进顺序,而是采取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共时性解读方法,从虚无主义的角度把被经典文学史基本确定命名的上述各类小说形态揉合成一个相互交缠渗透的写作整体。能提炼出近30年小说写作的内在精神本质。  相似文献   

12.
白先勇小说中的人物有一个重要的精神特征就是精神的漂泊,人物的这种漂泊源于家园感的丧失。从他的前期小说到后期的《纽约客》、《台北人》和长篇小说《孽子》来看,精神漂泊者成为其小说中连绵不绝的形象系列,他们对安放自我灵魂的精神家园的痴情追寻终成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梦。  相似文献   

13.
莎拉·格鲁恩的小说以动物为主体,以小说人物不幸的家庭背景及生存困境为依托,指出当代社会建立人与动物平等关系的必要性。通过为动物命名、强调动物的繁殖能力等叙事技巧解构了动物"他者"身份,确立了动物的主体地位,对于客观处理生态危机及人类精神危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20世纪美国小说中的边缘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美国南方小说、黑人小说和犹太小说中的边缘人物都在不断地探索自我 ,企图寻求自己的本质 ,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但他们都是精神上的漂泊者和流浪汉 ,无法与社会沟通 ,找不到自己的立足点和位置。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5.
许地山小说中的女性世界浸染着厚重的宗教情怀。作为一把双刃剑,宗教既带给女性心灵以慰籍和人生的勇气,同时又使她们遭受着痛苦的心灵煎熬和性格上的巨大反差。本文将透过女性世界苦难的人生和悲剧的命运,探寻她们灵魂深处艰难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6.
1 98 7年 ,池莉发表了《烦恼人生》,标志着新写实小说流派的发端 ;以后 ,池莉陆续发表有关当代人生探索的系列作品 ,提出了物质和精神贫困两大重要人生课题 ,描述了当代都市的烦恼人生及其不断演进的状态、过程 ,颂赞了人们不屈不挠进行生存抗争的精神 ,也展示和批评了当代人身上的不足与缺陷 ,提出了一些社会问题 ;暗示只有彻底摆脱物质和精神的贫困 ,人们才有可能赢得真正的幸福。该文尝试剖析池莉小说创作的思想脉络及倾向 ,概述其写实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唐炯 《凯里学院学报》2004,22(5):118-120
薇拉·凯瑟以她的小说文明于世 ,尤其是以内布拉斯加为题材的几部作品。这些作品高度赞扬了拓荒精神。薇拉·凯瑟早期作品《我的安东尼娅》中 ,拓荒精神植根于人们心间。而且人类的奋斗和对理想的追求这个主题贯穿了她的主要作品 ,如《教授的住宅》 ,《死神来访大主教》。小说中 ,凯瑟强调精神价值。她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勇敢的拓荒者、艺术家、圣徒。他们一生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8.
诗文融合是中国长篇小说最初形成时的一大特色,诗意和感伤是奇书和90年代长篇小说共同追求的美学意蕴,但它不是一种模式化的诗意,而是气势磅礴的诗意、"碟儿碗儿"的诗意和精神上的诗意。中国人以个体生命为本位的世界观,又加之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构成明显对比,这样在奇书和90年代长篇小说中就形成了一种悲剧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19.
张贤亮以描述知识分子生存及精神探索的《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系列作品,从个人苦难经历的命运出发,追踪了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破灭、个体不幸遭遇的社会根源及民族苦难的来龙去脉,归纳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由身体而精神的"食-色-灵"的改造过程。张贤亮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过程存在着明晰的发展轨迹,他们在灵与肉的冲突中走向精神救赎,最终实现了对苦难和自我的超越。张贤亮小说塑造了一个个饱受心灵煎熬的人物形象,阐析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时期的苦难遭际和精神异化之源。张贤亮的小说彰显了其价值取向和人文关怀精神,并对于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具有明晰的警示效用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炜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关于流浪的书写,包括为了生存的流浪者和精神流浪者。这些流浪叙事的书写,不仅是小说情节结构的一部分,还蕴含着作品现实审视和精神追寻的意义和价值。张炜小说流浪叙事的生发主要有三个原因:作家自身的因素;文学中的流浪母题的传承;社会时代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