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中的“於”字共出现182次,作动词用的只有3次,用作介词竟达179次之多,足见“於”字是一个比较纯粹的介词.《论语》中还有相当干介词“於”的用法的“乎”和“诸”、“焉”,共50多次,本文中对它们也一并讨论.介词“於”要和它所引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以这个介词结构作为一个构件.才能在句子中起各种语法作用.这是“於”和其他介词固有的组合特点相同的地方.但是,好些介词引介的词语可以省略或隐去,而“於”引介的词语却不能省略或隐去,这是“於”和好些介词的组合情况不一样之处.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动词“问”除了极少的几个用例作“问候”、“慰问”讲,绝大多数是“询问”义.本文论述的是“询问”义的“问”用作谓语所构成的多种句式的特点.“询问”义的“问”,作谓语时,表示有不了解的事情要向别人询问,把问题提出来请别人解答.这样就涉及询问什么(询问的内容)和向谁询问(询问的对象)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可以由双宾语句式表现出来,承担询问内容的词语是直接宾语,承担询问对象的词语是间接宾语.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括母问奢其故.”“奢”是询问的对象,是间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的介词多是由动词虚化而来,“问“也不例外。“a问c曰b”句式是“问”字虚化的基础。在这一句式的频繁使用中,“问”字语义泛化,削弱了其动词性,使其“询问”义消失,因此不再指示时间信息,虚化为介词;整个“a问c曰b,句式由连动式变为状中式。“问”虚化为介词后,对“问”字句(含有介词“问”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形成制约;只有三价的、内向的动词才可以进入“问”字句。与“问”相应的“答”字却没有语法化,那是因为“答”字预设了前有疑问信息出现。  相似文献   

4.
由介词“为”的兼容用法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介词“为”引进给予类动词句与事出发讨论了两个问题 :(1 )双宾语的结构层次。双宾语句中的两个宾语是并举单位 ,分别与动词发生关系 ,而不是所谓“结构带宾语”。 (2 )“为”字句与双宾语句的变换关系。“为”字句与双宾语句有相互变换关系 ,但不是自由变换关系。文中揭示了二者相互变换的条件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维语中句型是对译成汉语“把”字句的常用句型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和对比,探求这一维汉双语句型所对应的语法形式、语义内容和运用规律,为解决“把”字句教学这一难点寻求出路。 1.0“把”字句及其构成的条件 1.1“把”字句是指谓语部分带有由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动谓语句。“把”字句的格式为:主语+介词(把/将)+名词性词语(宾语)+动词谓语+补充成分。  相似文献   

6.
闽南话的“将”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闽南话动词性谓语句里,有一种句子用“将”字,把动词所支配的对象提到动词前面,表示一种处置的意思,这种用“将”字构成的句子,就是“将”字句式。“将”字读作[tsi~(44)],是个介词,同普通话“把”相当。但闽南话的“将”字句,有自己的许多特点,跟普通话的“把”字句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7.
为了“凸现”双宾语的语义焦点“直接宾语”,用介词“以”将其提到动词前面,从而构成“以”字结构。从语法结构上说,属于双宾语的变式结构;从语义特征上说,介词“以”具有将后面的宾语交由动词处置的语法意义,属于早期处置式。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以"常用作介词和连词.作介词时主要作用是引介谓语动词的方式、手段、工具、对象以及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等;"以"字句可分为三大类六小类.作连词时主要作用是引出动作行为的目的."以"字还可用作构词成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介词“以”及其语法格式为出发点,以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为基本资料,对其中的介词“以”及“以”字介宾结构按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并对“以”字介宾结构在动词谓语前后出现的情况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归纳、分析,从中得出如下结论:1.“以”字介宾结构在先秦以后趋向前置,《搜神记》中动词谓语带宾语的,“以”字介宾结构98%前置在动词谓语前。2.表时间的“以”字介宾结构在《搜神记》中出现新特点。3.《搜神记》中出现数量较多的“把”字句的萌芽形式,即由“以”构成的固定语法格式表示处置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文言介词具有“介词与它所引介的词语的关系特殊”、“介词所组成的介词词组的内部结构特殊”、“介词所引介的词语在句中的地位特殊”等语法功能的特殊性, 造成这些“特殊”的原因是文言介词具有动词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1.
论_以为_     
古代汉语中常常可以看到“以为”这个结构形式,这是“以”和“为”紧相连接在一起的.这种“以为”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是一个词呢还是两个词或一种什么结构?它有哪些语法作用?它在句子中和别的结构成分有哪些关系?这些问题在《马氏文通》及其后的一些语法著作中曾有涉及,但是说法不同,有的又语焉不详.这些问题对如何认识古代汉语语法的一些特点很有关系,所以很值得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大量占有材料基础上进行类比分析,以多视角对古代汉语的使动双宾语结构进行考察,从使动双宾语的涵义入手,依次说明使动双宾语内部的结构关系,其使动宾语与支配语的构成及这种独特的双宾语结构的特征,从而划清它与相近语法现象的界限,确立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古文中,“所以”出现的次数较多。此外,还有“所从”、“所在”、“所与”等。“所”在介词前,这是“所”和介词结合的形式。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5.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狱中杂记》)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所’字又常常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这使我们明白了介词和“所”的关系。书中又说:“‘所’字和介词以及介词后的动词(或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的“于”和“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古代汉语中的“于”和“於”,一般语法著作都是把它们当作同一个介词来讨论的。例如,王力先生是把“于”附在“於”中,杨伯峻先生则正好倒过来,将“於”附之于“于”。可是王先生又说:“上古‘于’‘於’不同音。”杨先生也说:“‘于’和‘於’本是两个字。” 为什么本是“不同音”的“两个字”,而后来竟有了相同的介词用法呢?对这个问题,各家著述中概无论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选择记载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民间和上层社会情况的作品集《诗经》一书,作为语言对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5.
在参阅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史记》的介词“于 (於 )”跟《左传》的介词“于 (於 )”作了比较研究 ,虽然“于”字起源早 ,“於”后起 ,且有取代“于”字的趋势 ,但是二者作为介词来讲 ,其本质是一致的 ,即“只有一种功能 ,就是表示动作或性质和事物的关系。”认为二者有别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6.
从语法形式上看,<水浒全传>中"被"字所介入的宾语较为丰富和复杂,不仅包括名词、代词和词组,还包括双宾语和插入性说明成分.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汉语时期被动结构由简到繁的发展趋势.从语法意义上看,"被"字句的介词宾语可以是行为的主动者、行为的凭借与工具,甚至还可以是行为的受动者."被"字句的介词宾语常常可以省略.但在"被…...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把”字句包括下面两种格式: 第一种是“甲把乙怎么样”。如:“我们把困难克服了。”第二种是“把甲当(当作、看作、变成、作为、成为……)乙”。如:“把荒山变成林海。”这里所说的“把”字句状语的位置,指的是上面两种格式的句子里,除了由介词“把”和其他词语组成的介词结构充当状语之外,“把”字(在本文里是介词“把”和其他词语组  相似文献   

18.
闽南话的“互”字,厦门地区读h~(22),泉州一带通常把“互”字说为“乞”kit~(32)、“吐”t~6(24),“当”t~6~(44)等音。当动词用,都表示交付、给予。当介词用,表示被动,跟普通话书面语表示被动的介词“被”字相当。闽南话用介词“互”引进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以表示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类似普通话用介词“被”表示被动的“被”字句,可以叫做“互”字句。但闽南话的“互”字句,跟普通话“被”字句有许多不同地方。这里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19.
汉语学界对于介词“对”构成介词短语用来充当状语,修饰谓语中心语这一特点认识一致,然而却对其在句中的影响力研究甚少。“对”字句谓语部分不仅可以由多种成分充当,而且在“对”字介词短语的影响和制约下,句中谓语与其它成分间表现出复杂且独特的语法关系。本文针对现代汉语“对”字句谓语类型进行归纳与分析,突显其语法特征,并给这类句式一个明确定位。  相似文献   

20.
“除”字句动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介词“除了”的句子可称为“除”字句。介词“除了”还可以说成“除、除却、除去”等。“除”字的格式为“Z除X,(f)Y”其中Z语义上是一般概念上的整体,句法上是句子陈述的对象;X为排除项,即以整体概念中被排除的部分;Y为剩余项,是排除一部分后整体部分的留下的部分。(f)为表意副词,常见的有“还/也/都/全/只/仅/……”等,它们与前面的“除……(之)外”相呼应,构成“除”字句的句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