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分析] 1.教材和"课程标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要求" 人口迁移"是湘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三节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活动建议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曹宇辉 《教师》2013,(13):76-77
一、新课改教材的内容及特点分析⒈"地理必修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至关重要(1)从内容来看,"地理必修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但是,地理必修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  相似文献   

3.
戴成 《地理教育》2007,(2):32-32
初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的编写较之于以前的地理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即是教材正文内容减少,很多主要地理规律、地理分布以"活动"、"阅读材料"等形式呈现,教材的空间更大、开放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给了我们地理教师新的地理教育基本理念,初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是我们实现地理新课标理念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本文拟就七年级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内容的安排和妥善处理,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希望对教育同仁有点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图像,具有信息容量大、类型多元化、形象鲜明、知识内容丰富等特点.这些图像在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占据着关键的作用,是教材知识的主要载体.为此,笔者以湘教版地理教材为例,对地理课程中的图像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受教学惯性的影响,多数还是"基于教材的教学"。要实现"基于标准的教学"教师面临的技术难题就是如何分解内容标准。结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特点,尝试从阐释地理学科内容标准的主要语法结构,内容标准的主要分解方法,地理学科内容标准分解的实施步骤,分解内容标准的几个建议等方面来作分析,帮助教师解决内容标准分解的难题,更好地为教学和评价服务。  相似文献   

7.
王冉 《成才之路》2016,(4):39-40
文章主要选取人教版和湘教版两个版本的地理教材,基于"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该条课标,对两版本教材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对比,希望可以为使用这两种教材的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这三大系统,是乡土地理教材内容呈现的三种不同形式。合理编排"三大系统",能使乡土地理教材内容的形式特点充分呈现。乡土地理教材《金张掖》的内容通过地理教材三大系统呈现,其内容呈现特点有三:一是缩减课文系统;二是彰显图像系统;三是精简作业系统。  相似文献   

9.
正《重庆地理》乡土教材是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课题组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重庆地理》属于重庆市省级乡土地理教材,适用于重庆市辖区初中学校进行乡土地理教学,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本文主要探讨《重庆地理》乡土教材编写原则及其内容结构,以期对地理教师编写乡土地理教材和进行乡土地理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代蕾 《家教世界》2009,(1):55-55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载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和教学工具。人教版新地理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教材的大部分内容是以各种图来表达的。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内容分析八年级学习的是中国地理,上册地理教材主要从总体上了解中国,使学生对我国的位置范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有一定的了解,为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民族"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第三节,是学生在掌握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以及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相关的人口特点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本节主要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和民族分布特点两部分内容。教材主要通过展示我国56个民族不同的服  相似文献   

12.
张丽琼 《地理教育》2013,(Z1):85-85
<正>一、教材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的内容。本节教材知识内容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组成。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本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的圈层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是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内容,主要讲述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是前两节"宇宙中的地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内容的深化,为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作铺垫。这四节内容逐层递进,从宇宙空间逐渐缩小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运动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知识结构及内外部联系分析  相似文献   

14.
"海洋权益和海洋战略"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新增内容,是地理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文章从教材编排顺序、编排思路、概念表述、知识结构体系、栏目设计等角度对四个版本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海洋权益和海洋战略"内容进行了横向分析比较,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5.
李珍 《地理教育》2013,(Z1):38-39
一、教材分析"西北地区"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是在前几章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对区域地理的宏观分析,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以便后续内容的学习。本节内容安排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之后,旨在突出西北地区鲜明的特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主要民族等基本情况,掌握重要铁路的分布,了解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正>湘教版新编初中地理教材让人耳目一新,它在内容编排、形式结构等方面都与以往所使用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侧重探讨根据该教材的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法,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结合湘教版地理教材的特点,我在教学和教法上有以下几点做法和体会。一、重视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地理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  相似文献   

17.
"历史地理材料"是指教材正文以外含有历史时期地理事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等时间信息的课程素材.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地理材料"的意义首先进行了阐述,然后以必修第二册教材为例,对人教版等三个版本教材中的"历史地理材料"进行了汇总比较,从内容分布、呈现形式上进行了数量统计,分析了三个版本教材中"历史地理材料"采用上的差异和优缺点,对今后"历史地理材料"的采用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和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其中前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第三个问题则是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最为基础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使教学从基于教材转变为基于课程标准,给教学提供了一个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巨大空间.但教材仍是教师教学的母本,也是学生学习的学材,对教学的特色和质量有重大影响.因此选择并合理利用教材,对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本学年的地理新课程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王民教授主编的高中<地理>必修1(简称"中图版<地理>1").现在根据我们的使用情况,从教材知识体系、教材图像系统、教材学习评价系统三方面,对教材的编写内容和使用情况做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蔚晓艳  张卫青 《地理教育》2015,(Z1):110-111
一、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本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地理》下册(2013年10月第1版,2013年11月第1次印刷)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6页)"的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地理差异显著、四大地理区域。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已学习中国地理的总论部分,下册讲述中国地理的分区。本章内容既是对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中国地理分区部分的引领,目的是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中国地理分区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