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教学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归宿。”(邬冬星)只有科学地、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才会有效取得品德教学的预期效果。而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学生走向目标的重要路径。因此,我们要以整体思想为指导,正确理解教学目标;以引领学生做人为核心,正确把握教学目标;设计有效活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正确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这一理念旨在引导老师根据品德课的培养目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通过活动化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播下“美好品德”的种子,为学生提供让“美好品德”这颗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机会和空间。  相似文献   

3.
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因此,课程要求我们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课前“热身”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前奏,是教学目标得以达成的前提。品德教学课前准备活动就是要教者着眼于现实世界、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方面,组织学生开展有目的、有内容、有能力进行的课前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提前介入品德课程的学习。  相似文献   

4.
傅瑞珏 《福建教育》2005,(8A):50-51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多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强调:“教学活动要侧重于有学生主体参与的体验、探究、交流研讨等实践性教学活动。”可见,“活动”应该成为品德教学中的灵动音符,“弹奏”好这个“音符”必将使品德教育更富实效和高效。  相似文献   

5.
魏琴 《辽宁教育》2014,(5):48-50
活动性是品德课程基本特征之一。品德教学应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引领并和孩子们一起直接参与各种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构建道德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有效的品德活动设计,应充分关注“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状态,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真切。那么,如何从“学情视角”出发,合理设计品德活动呢?  相似文献   

6.
刘红霞 《教师》2011,(13):66-67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性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呈现的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些理性指导,给品德课堂带来了蓬勃盎然的生命活力。因此,很多教师在品德教学中都为学生设计一系列体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体验生活、丰富道德情感、获得道德感悟。  相似文献   

7.
李红 《教育与职业》2006,(29):79-80
生活化品德课堂的建构是提高品德学科有效教学的关键。生活化的品德教学必须是以“为生命而完善”为基本教学原则,关注学生生命原点,关注学生当前的、具体的生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活动,并使其成为一个能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从而才能使品德教学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庄丽敏  汤门佳 《教师》2013,(9):48-50
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小学中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采取“主题式学习”这种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本文在提出问题并概括其意义的基础上.从“主题式学习”的概念理解教学组织、学习主题和内容的确定,主要途径——实践活动,评价手段——资源库,从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主题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做了探索,希望以此来有效地促进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光全 《中国德育》2008,(10):48-50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的启动已有七年了。作为表征新课程勃勃生机、区别于传统德育课“授一受”模式的活动教学,怎样才能呈现优质的品位?学生怎样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活动教学怎样才能赢得最佳实效?笔者以为:活动教学一定要特别注重彰显“五性”——即活动教学的方向性、体验性、差异性、生成性、情感性。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它来源于社会生活,是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教材看作是引发、指引学生学习活动的工具.教材内容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引出现实生活的“话题”或“范例”,充分体现了其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性,旨在营造学生感悟、  相似文献   

11.
体验性学习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体验性学习是在活动、亲历中的学习,是学生自觉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体验为中心,以情感为纽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亲历评价与反思,体验并内化良好的品行,提升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它特殊的性质——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而展开教学的活动。是课程的呈现形式,是课翟实施的灵魂,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教师要创设活动情境,使教学内容“活,起来,“实”起来.让学生在展示自我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能使儿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应当成为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然而,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活动化教学”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该如何进行有效性教学活动呢?一、活动坚持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儿童是教育中的唯一主体。在以往的思品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教学和儿童生活脱离,以教材知识为内容凭空说教,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就应从学生的生活、心理出…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该如何在品德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一、确立发展性评价理念,让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 在我们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甚至是忽略的地位,教学评价成为管理者的“专利”活动,这样的教学评价结果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因此,如何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就成为品德实践活动课的目标。如何处理好学生自主的“学”与教师有效的“导”,是品德实践活动课的一个基本要求。笔者认为要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促成学生在实践活动课中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一、教师的角色品德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是一个教与学交互推进的过程。教…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生活既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终点。在教学“家乡”板块的内容时,我就很注重从学生的身边选取材料,从我们可爱的南通这一地域资源上去做文章,以“美丽南通,我的家”为主题,让课堂充满生活,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现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我在多年的品德教学中,深深感到唯有活动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感受、体验、领悟中获得道德品质的发展,才能让学生学习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才能不断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而在实施活动化教学中,必须关注和抓好以下五个特性。一、生活性——让教学活动着眼学生生活“回归生活”是小学品德的核心。课堂教学中要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习到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又能指导他们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践行。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以“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脑筋有创意”四个儿童生活层面为课程框架。课程标准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体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实实在在的积淀,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一、《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体验的结构特征这种类型课的课堂结构,以活动实践、情境感悟、案例引导为基本特征。——活动实践。教学中的每个内容主题包含…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学科倡导活动化的教学方式,活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要活动,更要求实效,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目标意识,更要注意在活动时加以正确引领,确保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体验中生成,在生活中育德”。  相似文献   

20.
蒋惠英 《成才之路》2013,(36):27-28
“教学即生活”“生活即教学”,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感悟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生活的体验和磨炼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格外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为教学空间,让他们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