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实践观是科学实践哲学所倡导的一种有关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卓越作用和基础性地位的观念。科学实践哲学的核心论题不仅仅在于提出一种新的科学观,更在于引导人们规范地去理解作为实践的科学。这里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构成性、动态性和介入性。科学实践观为全面认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行为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有助于人们重新审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行为。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学研究的"合法性"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情境性/地方性(情境构成/区域性),介入性(主体对世界的介入),机会性(对机会的把握)。这与科学实践哲学所倡导的有关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卓越作用和基础性地位的观念内涵一致。科学实践哲学倡导实践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来源并依赖于实践情境,只有将科学置于实践视域中才能深刻、恰当地理解科学。这一视角为全面认识教师的教学和研究行为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STEM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教育理念,包含注重打破学科壁垒的整合教育、强调面向真实世界的情境教育以及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循证教育三重意蕴。然而,当前STEM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使其陷入了功利化倾向与复制式扩张的困境之中,需要来自科学实践哲学视角的深度反思以指引其未来发展方向。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考察视域内,STEM教育是一种从沉思科学到干预科学的介入性科学实践,是一种从科学作品到科学过程的地方性科学实践。未来STEM教育的真正实现需要准确把握“开放式终结”的意涵并全面理解“实验室生活”。  相似文献   

4.
国内的科学实践哲学研究主要着眼于新兴的科学实践研究的科学观方面,即以实践的科学观取代表象的科学观。事实上,新兴的科学实践研究不仅实现了科学观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哲学观的更新,即以实践的科学哲学取代表象的科学哲学。实现从科学实践哲学到实践的科学哲学的转变,不仅是从理论上完整把握新兴的科学实践研究的需要,也是实现科学哲学本土化的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5.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导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来理解和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把实践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总是随着当代科学和人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前沿.因此,面对当代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具有全球视野、未来视野和全人类视野.  相似文献   

6.
科学实践哲学认为,知识具有实践性和地方性特征,知识在实践中产生、发展,最终回归实践。这为水文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我们有必要讨论科学实践哲学的知识观——实践性和地方性,水文化实践性和地方性特征,以期丰富水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身体的现象学概念及其如何影响认知实践的阐明,可对持反表征主义的认知实践作具身解释。科学实践哲学放弃对必然性的追求,而在实践境况和冲撞纲领中寻求规范性的权威和约束力量。在物质与人类诸力量要素的阻抗和适应中,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下的认识论、本体论和历史观均呈现出后人类主义特征。同时也对它们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8.
科学实践正在成为全球科学教育改革的热门主题.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科学实践在科学教学中的实施具有不同的层次性:从教学哲学的层次看,它是一则教学思想,对科学教学具有理念上的指导价值;从教学设计的层次看,它是一条教学原则,起到联结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作用;从教学实践的层次看,它是一种教学方法,是科学教学的实践形式.方法 论层次...  相似文献   

9.
劳斯的科学实践哲学作为开放的理论体系,存在着进一步发展深化的空间。他对身体与认知关注不足之处,对实践主体强调不够之处,对科学实证案例阐释不充分之处,正是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分析的起点。主体、身体与认知在解释实践与世界的过程中,不应缺席。现象学具身性思想有利于拓宽科学实践哲学的研究视角,突显实践主体的关键性地位,且得益于跨领域研究的科学实证辅助,将帮助科学实践的哲学分析超脱形而上的理论建构,更好地扎根于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0.
劳斯的"科学的文化研究"是科学论研究的一种新的转向,他在吸收了库恩、海德格尔和福柯等人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观点,把科学作为实践进行研究。他提出了"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六个主题,强调科学实践的异质性、科学实践的叙事性、科学实践的"物质性"与"局域性"和科学实践的文化开放性,坚持对"实在论"和"价值中立"的颠覆、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论批判和政治批判。劳斯的"科学的文化研究"尽管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相对主义问题,未能走出其存在于认识论、科学的政治哲学之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吴仁平副教授是江西省哲学界的后起之秀 ,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近 2 0年 ,发表过很多学术论文 ,提出了自己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不少的独到见解。最近 ,他又出版了《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江西人民出版社 1 999年 1 1月 )一书 ,该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成果 ,从而使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学术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翻开《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书 ,首先给人以鲜明印象的是 ,作者从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入手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把科学实践观作为解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谜的钥匙 ,…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的批判”一章为依据,阐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分析和批判改造。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过程中提出的唯物主义对象化理论即实践的观点,为实现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改造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由于坚持了这一观点,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在世界,才在批判继承哲学史上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以实践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为基本内容的唯物辩证法。建立科学实践观,并将科学实践观引入辩证法,是马克思在辩证法上实现伟大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是其主导原则和核心范畴,是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必以历史的视角,梳理"实践观"嬗变的基本脉络。从亚里士多德始,经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马克思以批判的武器,建立了"科学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科学实践观获得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人的历史性是科学可能性问题的解释原则。在这一共同主张背后,隐藏着哲学解释学的“人的历史性———前理解———科学”与马克思的“人的社会性的生存实践(人的历史性)———前理解———科学”的区别。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生存实践的“前理解”,是科学的历史性原则的核心。它在内容上可分为三种:理论前见、实践背景和社会条件,它们分别对应着“前理解”的三种科学筹划,即理论的自然———数学筹划,实践的实验———操作筹划,社会的科学政策筹划。这三种科学筹划相互区别,互相关联,使科学实践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的实践性——来自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华 《教育学报》2007,3(4):19-23
实践在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中具有特定的涵义。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对它的实践性的理解应超越与理论相对的简单判断,从实践自身的内涵以及它与理论和生产的相互关系中,可以将教育的实践性理解为:教育应该以其自身为目的;教育不是生产,但离不开生产的技艺;教育不是理论,但理论是最高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6.
由于对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实质和科学实践观理论意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因而也是错误的理解,实践超越论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唯心论和唯物论等理论上的对立在理论的范围内是无法解决和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超越唯物唯心之上的实践哲学,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科学的实践观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而是相反,生活、实践的观点必然导致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科学解释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对当代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学解释理论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发现当代科学解释问题研究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关注科学理解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从把理解看成是解释的副产品到认为理解是认知成就的观念上的巨大转变;二是对机制解释有了新理解,强调机制中的行动;三是注重科学解释实践方面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科学实践在科学解释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呈现出延伸断裂到各门具体科学中进行专业讨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对点拨教学的哲学思考●许纪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切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作为思维方法和范畴体系的哲学对点拨教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点拨法,既然是一种教学方法,那就界定了它的实践性;它又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其中就折射着丰...  相似文献   

19.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的本性应从人是一种怎样的存在来理解,即从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从实践思堆方式的角度来理解。  相似文献   

20.
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定的实践活动,教育不仅关注人的道德问题,而且始终关注通过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使人成为人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实践哲学的基础,康德与赫尔巴特在其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实践哲学以及实践性教育。实践哲学的不同理念决定了实践性教育的不同类型。康德为实践性教育制定的“理想方案”与赫尔巴特对教育进行的“科学设计”被认为是相互背离的两条逻辑,产生了“理想的教育”与“科学的教育”的对立。如果对康德与赫尔巴特的实践哲学与实践性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会发现,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方案只是形式上的对立,其实在使人成为有道德的人的路径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尤其二人教育思想中对自由、个性的关注对当下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