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许多新的课程观点冲击着人们旧有的课程认知,进而引发了人们对诸多课程理论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从课程改革自身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到课程政策研究范式的科学性,从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问题到课程实施中的诸要素,覆盖了课程理论研究的完整领域,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理论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我国课程理论的研究伴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理论基础的探索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顾十余年的研究和发展历程,实践催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成绩与问题共生,新课程改革在持续推进中不断深化,存在的问题也不断浮现,课程论研究的问题也逐步聚焦。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展开,课程研究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问题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何落实,即如何使关于课程改革的很不错的构想,变成学校教师的具体实践,其中到底有些什么问题有待研究?不管怎么说,“教师专业化”总是一个关键问题。不过,问题又在于对“教师专业化”该如何理解?关于课程,从一套理论改革的构想〈理想的课程〉到课程设置(正式的课程)、从正式的课程到教师对他所执教的课程的领悟、同一位教师从对课程的领悟到课程的实施犤运作的课程犦、从教师运作的课程到学生经验的课程,其中在每个层面上都可能存在或大…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最大的任务和挑战,改革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其影响几乎遍及教育的全部领域。这一方面使我国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增强了人们对新课改的信心。但另一方面,理性地思考一下,课程改革在某些方面也走入了一些误区,其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为新时代的课程研究指明了方向。21世纪以来我国课程研究呈现出四大特征:即从“依附”走向“独立”:课程研究意识更加自觉;从“静态化”到“动态化”:课程研究主题日益丰富;从“单一”走向“多元”:课程研究方法呈现综合化态势;超越“现代”与“后现代”:课程研究范式更加多样。课程研究中也凸显一些问题:课程研究主体规模较小,研究队伍有待扩大;课程实践具体问题受关注程度低,研究成果应用性较差;课程研究以理论阐释为主,实证研究缺乏;囿于“以外比中”的传统,课程研究缺乏本土理论创新等问题。在分析21世纪以来我国课程研究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未来课程研究的路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与严肃的学术规范,依次从课程改革的评价总揽、课程理论、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训练形式和研究范式诸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认真检讨与深刻反思,并得出结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理论、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训练形式及研究行为偏离了基础教育的正确方向,均存在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有鉴于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重新定位,唯有如此,才能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到符合教育规律的正确轨道.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轰轰烈烈的发动期逐渐步入高原期,迷茫与困惑逐渐显现,故有的教育。问题与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甚至渐趋恶化。究其根源,问题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不稳。当今的课程改革应以课程史研究为其提供历史实践的标准,以科学精神开展课改实验,以期创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理论,科学指导教育改革,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轰轰烈烈的发动期逐渐步入高原期,迷茫与困惑逐渐显现,故有的教育。问题与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甚至渐趋恶化。究其根源,问题在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不稳。当今的课程改革应以课程史研究为其提供历史实践的标准,以科学精神开展课改实验,以期创立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理论,科学指导教育改革,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教育领域,人们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观称作“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本文试图在全面阐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础上,就中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向,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的若干问题作些研究和探讨,以促进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0.
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育改革已深入到课程与教学领域。 2 0世纪末 ,我国在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对课程与教学的评价问题也有了相当的认识。但若深入探讨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研究的理论 ,全面考察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现状 ,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乐观的。 2 0 0 1年 6月 8日 ,教育部经过国务院同意 ,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展。评价是保证改革有效实施的必要手段。改革的顺利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 ,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和研究已有的课程与教学评价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树立课程传播意识。课程传播意识是课程意识的重要组成,其核心是课程的传播本质观。教师的课程传播意识内在地包含主体意识、内容意识、过程意识、媒介意识及效果意识等。教师课程传播意识的培养与生成要求教师秉持宽泛的课程意识,树立课程的传播本质观,提高自身的传播素养与技能以及养成反思性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树立课程传播意识。课程传播意识是课程意识的重要组成,其核心是课程的传播本质观。教师的课程传播意识内在地包含主体意识、内容意识、过程意识、媒介意识及效果意识等。教师课程传播意识的培养与生成要求教师秉持宽泛的课程意识,树立课程的传播本质观,提高自身的传播素养与技能以及养成反思性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观主要表现在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具有审美特征的课程设计,关注价值和联系的课程内容,问题引领的课程组织,可选易行的课程实施原则以及强调收获与生成的课程评价等。这些课程理念和教学设计对促进我国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课程观是课程的灵魂,是人们对课程的基本看法。新课程背景下人们对课程本质、课程内容、课程学习方式、课程目标和课程主体都有了全新的看法。新的课程观要求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学生、教师、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等以新的面孔呈现。  相似文献   

15.
论课程观的转型及其对新课改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课程观往往隐含着不同的课程思维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对那些重要的实质性课程问题的思考和解答。传统课程观和现代课程观之间具有四方面的差异。课程观的转型,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产生重要影响。实现课程观的转型,是贯彻新课改精神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十年风雨历程,硕果累累。在取得理想成绩的同时,我们需反思过去改革十年的得与失。寻求课程改革新出路。通过对区域课程改革现象与政策透视,对比分析区域课改的存在性、合理性、可能性和差异硅,认为实施区域课程改革是一条可能、必要、合理、恰切的路径。课改政策向区域倾斜,制定区域课改新方案;区域联动互助合作,催生区域课改新理念;校本培训针对区域.彻底解决课改“三课”难等是推进区域性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是整体、持续、有效促进课改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课程评价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改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整体改革的成败。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标准,这必然就要求课程评价从各个方面都发生转变,以适应改革的趋势。一直以来我国的课程评价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缺陷,在此简要分析与评判以往的课程评价,并在新课改的视野下重新认识和厘清课程评价,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课程本身的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解决现实问题及追求职业性的需要,其内容涉及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普通文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如何更充分地体现"普通性",而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如何凸显职业性。改革实施中,尤其要加强开发技术的研究,促进区域间的合作,采取逐步推进的课改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十年风雨历程,硕果累累。在取得理想成绩的同时,我们需反思过去改革十年的得与失,寻求课程改革新出路。通过对区域课程改革现象与政策透视,对比分析区域课改的存在性、合理性、可能性和差异性,认为实施区域课程改革是一条可能、必要、合理、恰切的路径。课改政策向区域倾斜,制定区域课改新方案;区域联动互助合作,催生区域课改新理念;校本培训针对区域,彻底解决课改"三课"难等是推进区域性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是整体、持续、有效促进课改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