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豕涉河     
语出《吕氏春秋·察传》:"晋师三豕涉河。"故事链接: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擅长文学。孔子死后,子夏定居魏国讲学。魏文侯尊他为师。一年,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在卫国,子夏见一位学者正阅读史书。学者听说子夏来了,知道他是孔子的高足,  相似文献   

2.
博学而笃志     
片段选读一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子夏说:"广泛学习,坚定志向,诚恳提  相似文献   

3.
博学而笃志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说:"学识广博而志向坚定,急迫地钻研而切实地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相似文献   

4.
子夏是孔门私学中"文学"科的杰出弟子。孔子对子夏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孔门问对,孔子对子夏的个别化教学艺术;二是孔子对子夏的数度告诫与发展预测;三是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全面培养子夏的文学才能。此外,子夏与同门弟子之间的相互切磋也富有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下一代》2008,(Z1):89-90
《论语·为政》篇记述了子夏问孝一事: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问孝。子曰:"色(脸色,指和颜悦色)难(困难,很难)。有事,弟子(年幼者,指晚辈,儿女)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长辈,指父母)馔(吃喝饮食),曾(难道,竟然)是(指代此,这个)以为孝乎?"  相似文献   

6.
欲速则不达     
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译文]子夏在莒父做县官的时候,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相似文献   

7.
子夏作为孔子晚年最重要的弟子之一,在儒学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先秦儒家简帛的不断出土以及对早期儒学发展的重新认识,子夏的贡献更显突出.子夏对儒家的创立以及早期儒学的传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子夏对"六经"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使他在儒学经典的传授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殊的文化环境造就了子夏独具特色的思想,使他成为早期儒学"务外"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子夏的思想溶入到三晋文化之中,对后来处于三晋文化圈中的荀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轼《后杞菊赋》"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一语,从来解者"南阳"不误,而"西河"则牵附"子夏退老于西河之上",其实大谬。苏轼崇信道家养身之说,多服食药饵以求祛病延年,其诗文中多见反映。"西河"乃用《神仙传》故事,与所谓"子夏退老"全不沾边。  相似文献   

9.
《新作文》2006,(3)
子夏系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春秋末晋国人。孔子认为,在他的诸多弟子中。子夏长于“文学”.也就是具有较好的文字辞章修养。《韩非子》中讲述了一件“子夏自胜”的轶事:子夏与另一位孔子门生曾参相遇,曾参觉得子夏一向清瘦,现在却胖了.就问为什么?子夏说:“我战胜了自己,所以胖  相似文献   

10.
关于“学而优则仕”一语,学界均反对以世俗化的“读书做官论”来阐释解读,但以往各家的考辨重点多局限于“优”“仕”二字。本文试图转换角度,由“学”字入手来探究此中本义。通过对先秦儒家学派学习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子夏所谓“学”,其原意并非指研修知识学问。在子夏看来,学习中最要紧的就是明德修身,其重要性足以取代知识学问。所谓“学而优则仕”无非是强调明德修身与为官从政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今人而言无疑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必须指出,子夏将学习与修德完全等同的做法,也有矫枉过正之嫌。  相似文献   

11.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学生子夏也说:“日知其所亡(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巳矣。”这就是说知识需要不断的积累,经常巩固已掌握的旧知识,有助于不断地吸收新知识。古人的学习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是巩固旧课,理解新课的重要手段。 以课文的时代背景为例:深入理解课文,弄清作品的时代背景,可使初次接触过的知识成为再次加深扩大  相似文献   

12.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13.
三变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三变”即三种变化。子夏的话是赞扬君子  相似文献   

14.
子夏的"小人儒"倾向,应追溯到晋国的文化传统.周初统治者对封于晋的夏遗民"怀娃九宗"实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政策,是子夏"小人儒"产生的历史根源."小人儒"以文明的形式出现,其"重利轻义"、"同于一人"与"爱无差等"的行为方式特点却与"戎夏"传统一脉相承,同孔子之道背离,从而具有野蛮的特点.而前期法家继承的则是"重利轻义"、"同于一人"和重刑主义的戎夏传统.因而,他们与小人儒在行为方式特点上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15.
战胜自己     
锦囊小语:位、集体、国家等),“鼓励”的受事者一般是人,也可以是物。此外,还要注意不必要的扣分,如书写、卷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於胸中,未知胜负,故馰。”今先王之义胜,故肥。———先秦《韩非子》译文:子夏去见曾子,曾子问子夏说:“你为什么这么胖?”子夏回答说:“因为战胜了,所以便胖了。”曾子一脸狐疑:“这话怎么说?”子夏说:“我本来在读古圣先王的书时,认为这些都是伟大的哲理非常高兴;但在外面见着富贵荣华的富裕景象也…  相似文献   

16.
子夏为孔门高足。在众多孔门弟子中,子夏对儒学的发展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其本身思想也非常具有特色,尤其是他的法思想。在子夏法思想中不仅有儒家法思想,而且有法家法思想,这是儒学在西传过程中的一大突破,也正是子夏思想的特色所在。三晋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子夏的颇具特色的法思想。而子夏法思想的形成,又深深影响了三晋文化以后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7.
子游是孔门中唯一南方弟子。孔子对子游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大道之行":孔子为子游讲述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特殊一课;二是"子游问孝":孔子对子游的个别化答问教学艺术;三是"子之武城":孔子借考察子游政绩对弟子进行现场教学。此外,子游与子夏、曾参、有若等的"同门辩学"也富有教育价值及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8.
宋学红 《教书育人》2012,(27):20-22
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知识本身,是做人做事":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的得意弟子、"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对老师的思想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二千年后,随着文学和学科的繁荣与分化,人们逐渐忘却了做学问的真意,学问似乎成为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们在专门领域里专门进行的概念游戏,学问乃是游离于做人、做事之外专注文学、文字功夫的营  相似文献   

19.
“温故”和“知新”是相辅相承,不可或缺的。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日知其所亡(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这都是说巩固已掌握的旧知识,有助于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绘事后素"出自《论语·八佾》子夏与孔子论诗,后世对其有多种阐释。文章立足于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绘事后素"的本义,并结合孔子的诗教、礼教思想,分析其蕴含的中和美及其当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