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面人物报道或者典型人物报道其叙述特点是建立在叙述者已经把握了故事的道德判断的基础上,叙述者采取全知视角等叙述姿态,往往会干预受众在接受传播时的道德判断指向.英国学者马克·柯里曾说,“作者从来就不应该说教.即使是在有明显道德或哲理目的的故事中,也永远不应露骨地说教.”.①的确,正面典型人物报道往往由于这种道德价值的预设,以说教的姿态进行叙事,使得此类报道文本的真实感和可信性下降,甚至引起受众的反感.  相似文献   

2.
故事是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在叙述者干预和叙述视角的选择上,电视节目中的故事体现出了传递人生经验和传播价值观念的伦理倾向。从悬念的设置和"奇观化"的叙事来看,电视节目中的故事又是为了追求商业利益而存在。  相似文献   

3.
一 叙述主体又称为叙述者,是指叙事作品“陈述行为的主体”。叙述者讲述故事会用不同的方式,这些不同的方式在叙述学上被称为叙述声音,它是记者出现在通讯叙事文本中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何纯  张海寅 《新闻界》2006,(2):115-116,118
在叙事学中,叙事情境指的就是叙事角度,是由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不同关系构成,相当于是关于叙事视角的分析。小说家詹姆斯曾略带夸张地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万种方式。”每一种讲述方式都会在读者身上唤起独特的阅读反应和情感效果,因此如何讲述直接决定着这种效果能否得到实现。表现在文本上,叙事情境是叙事者为了获得某种阅读反应而采取某种讲述故事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文本语境。表现在受众方面,叙事情境表现为一种接受时的感受。如此而言,叙事视角固然是构成叙事情境的一大因素,然除此之外,对素材的处理、语言、风格以及叙事结构等都是构成指定叙事情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个体网络道德叙事是个人以道德为主题、以网络为载体而展开的叙事形式,它以争取道德认同为价值诉求,其叙事的文本可信度以及由叙事而导致的负面社会影响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6.
林翔 《新闻世界》2014,(8):28-29
电视节目包含了大量叙事元素,《我是歌手》以参赛者为中心,他们是故事的叙述者,围绕参赛者整台节目完成一次流畅的叙事。本文将电视娱乐节目看作叙事文本,从叙事学视角浅析《我是歌手》节目叙事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曹茹  张萌 《编辑之友》2023,(8):36-42
叙事修辞的观念、策略与技巧在关系、时空和效果三个维度为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指引。文章旨在借鉴小说修辞、新修辞学的理念,聚焦讲好中国故事,尝试廓清叙事修辞理论概念、基本观念、策略技巧。研究认为,叙事修辞的基本观念为道德性、交流性和感性。这就确立了叙事的社会性属性,超越了经典叙事学将叙事视为文本操作的局限。叙事修辞的主要修辞策略是视点的选择、距离的控制,展示与讲述是叙事修辞的核心技巧,这既关系到如何叙事,也涉及对受叙者、叙述者与受叙者关系的考量。叙事修辞理论着意于受众的主动性与能动反馈,这也是叙事修辞理论发展的题中之义。叙事修辞弥补了叙事说服理论提供叙事文本操作知识的不足,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效用。  相似文献   

8.
“视点决定投影方向的人物是谁和叙述者是谁这两个不同的问题。”①简单的说,即指叙事视角包括谁“说”(叙述的角度)和谁“看”(聚焦的角度)。“事件无论在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角’范围内描述出来,总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的角度.无论所涉及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虚构的事件。”②“任何一篇叙事作品,都必定有一定的叙事视角,因为当作者要展示二个叙事世界的时候,他不要能原封不动地把外在客观的世界照搬到纸面上,而必须创造性地运用叙事规范和叙事谋略来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9.
讲故事是表达展览主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包括了“故事”和“讲”两个含义:“故事”是叙事内容;“讲”是叙事方法,是对故事再创造的过程。讲好故事除了选择一个好的内容外,还需要设计好故事的结构,选择好讲故事的载体。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围绕实际案例从博物馆、科技馆展览的叙事结构、叙事载体两方面展开分析,探讨如何利用展览的空间特性植入故事、讲好故事。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本文聚焦数字时代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叙事体系建构,这既是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题中之义,也是“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迫切要求。在整合传统叙事和数字叙事前沿理论基础上,阐明数字时代对外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叙事体系建构的五个层次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1.
《山楂树之恋》以"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为背景,描述了静秋与老三的初恋故事,这个故事也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影片导演张艺谋在渲染这份“纯情”时.亦用一隐一明两条线索构建故事结构。叙事“隐线”是那棵会开红花的山楂树.而“明线”则是静秋与老三的初恋故事。  相似文献   

12.
故事化叙事者的叙事学分析任何叙事文本都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故事和故事叙述者。“所谓叙事,我们指的是所有具有以下两个特征的文学作品,即存在一个故事和一个故事叙述者。”这是叙事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最基本特征。戏剧文本有故事,但它缺的是故事叙述者;抒情诗有讲述人,但他讲述的不是故事而是主人公的情感。因此,在纪录片的故事化中,除了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还必须有一个讲故事的叙述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有两种摹仿的方式:纯叙事(di啨g啨sis):诗人以自己的名义讲话而不想使我们相信讲话的不是他。完美摹仿(mi m啨sis):他(诗人)…  相似文献   

13.
王强 《编辑之友》2022,(6):60-65
在叙事传播实践中,故事就像传染病一样扩散,二者的发生和运作机制十分相似。透过“病毒感染”这一隐喻,可以很好地探究叙事传播的现实表征与理论逻辑。情绪连带与认同是故事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叙事传播扎实地立足于人的身体与感性的基座上,凸显了叙事传播机制的身体性。伴随着巨大情感能量的叙事行为,满足了人类表达意义、建构自我认同、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增强社群团结的需要。故事在重述和流传过程中像病毒一样不断发生变异,叙事参与成为主体赋权的过程,个体以此获得意义表达、情感连带和叙事抗争的权力。  相似文献   

14.
孟超 《新闻世界》2010,(6):64-65
电视节目叙事化是当今中国电视业务的一大趋势。本文借助叙事学的有关理论分析《今日说法》的文本,探讨了叙述者、叙事时间、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等叙事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所谓叙述视角,即叙述事物出发点,或曰叙述事物的角度和方法。根据法国结构主义叙述学的解释,叙述视角指的是叙事作品从什么角度叙述故事,以及叙述角度如何随着人物的视角而发生变化。确定叙述视角的关键在于找到担当故事叙述者的最佳人选——谁最适合将这个故事告诉给别人,谁就来担当故事叙述者的角色。一、一般电视新闻采用的叙述视角电视新闻属于叙事作品,也存在一个从什么角度叙述“故事”,谁最适合充当“故事”叙述者的问题。通常情况下,电视新闻(包括电视专题片)的叙述视角有如下几种:(一)主体视角即由记者在摄像机前面用…  相似文献   

16.
杨晓雯  刘双跃 《传媒》2023,(10):90-93
“讲好中国故事”从提出至今,已逾十年,相关研究成果颇多。本文研究了文化生态学的整体性和多元性观点对“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生态隔阂的弥合作用,探索了其历史积淀性和动态性观点与“讲好中国故事”叙事路径的内在联系。在此理论基础上剖析中国故事的叙事要素生态位,并以文化生态学为理论视角,构筑中国故事的叙事文化生态系统。根据该系统模型,对本体叙事生态位和客体叙事生态位进行生态化构建,以此形成“讲好中国故事”的整体叙事形态:多元—动态形态,以此助力中国故事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7.
所谓"新闻叙事"就是"叙述新闻事件","叙事"包括两层含义:事件和叙述。新闻叙事是对现实中新近发生的有时间或因果关系的一个或一系列事件的再现。相对于文学叙事来说,新闻叙事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新闻叙事的"客观真实”性追求:新闻叙事的“事”应该是真实的而非杜撰或虚构的事件,因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赖以存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发展的媒介叙事兼具纪实性与时代性。其中,纸质媒介叙事是数字经济发展语境下媒介叙事的一种重要方式、载体,它讲述的“数字经济发展”故事对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引导社会认可和普遍接受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政府建设的新理念、新形态,全过程呈现数字经济建设和发展成果,昭示成功经验,形塑国家形象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文章从纸质媒介讲述了怎样的“数字经济发展”故事、如何讲述“数字经济发展”故事、这种创新实践的社会文化意义等三个层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数字媒介语境下中国叙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是数字叙事学,考察对象是国际传播语境中的文本实践,核心要义是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文本、新语言、新生态。中国叙事体系构建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在统一的切入维度:一是形态层,即“文体”意义上的叙事形式问题;二是语义层,即“语言”意义上的叙事语法问题;三是传播层,即“体系”意义上的叙事实践问题。“新文本”旨在从形式逻辑上回应故事出场的“文体”问题,具体包括视觉转向维度的符号呈现策略、情感转向维度的语义修辞策略以及游戏转向维度的情景创设策略;“新语言”主要从语法逻辑上回应故事表征的“结构”问题,具体包括图像叙事、情感叙事、互动叙事三种主要的叙事策略;“新生态”重点从实践逻辑回应故事之间的“互文”问题,具体包括嵌套、转换、协同三种常见的跨媒介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传播技术加速升级的背景下,以互文性和跨界叙事为理论基础、以虚实融合的深度合成视觉传达作品为载体的虚拟叙事应运而生。当前,虚拟叙事在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且表现出显著的共性特征:能融尽融、无所不跨、体验为先、深度沉浸,在顺势而为中不断突破虚构叙事与非虚构叙事的边界,极大地拓展了媒介融合的传播边界和中国故事的创意空间。虚拟叙事通过跨界叙事的虚实互文机理、“融”时空的虚实场景同构、虚拟叙事的故事维度延展,为中国故事的叙事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令中国故事叙事策略的选择更加自由多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