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作孚是近代中国建设现代化事业的先行者之一.他创办的民生实业有限公司展露了经济现代化的无限生机,他开拓的现代北碚显现了乡村现代化的魅力前景,成功演绎了经济与教育在社会建设中的双重变奏.卢作孚在北碚成功进行的民众教育现代化建设实践,展现了"教育是民生之基"这一命题在乡村向市镇转型过程中的独特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20年代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卢作孚先生所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究其缘由,在于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教育建设为重点,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的建设方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机关改革与廉政建设。而且,抗战特殊的历史时期也给卢作孚领导的峡区建设提供了机遇。此外,卢作孚独特的人格魅力诸因素使得北碚完成了乡村现代化之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乡村建设道路。尤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保证了北碚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是整个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史上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赵亚龙  袁可 《学周刊C版》2014,(10):235-235
从20世纪20年代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卢作孚先生所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究其缘由,在于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交通建设为先行,以教育建设为重点,以乡村城市化为带动"的建设方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机关改革与廉政建设。而且,抗战特殊的历史时期也给卢作孚领导的峡区建设提供了机遇。此外,卢作孚独特的人格魅力诸因素使得北碚完成了乡村现代化之路,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乡村建设道路。尤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保证了北碚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是整个20世纪乡村建设运动史上的杰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起,中国大地上掀起一场规模大、时间长、波及面广、影响深远的乡村建设运动,至3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时,参加乡村建设运动的团体已达600余个,实验点已达1 000余处.与此同时,在中国西南一隅的嘉陵江小三峡地区——北碚,也正在开展着一场别树一帜的乡村建设运动,它的主持者是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北碚这座小城,正是在卢作孚先生的大力建设下,摆脱了人民生命财产无保障、工农业生产落后的局面,成为一座中外知名的美丽城市(当时联合国地图上中国仅有的三个城市之一),并为大后方抗战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卢作孚曾在“四川嘉陵江三峡的乡村运动”一文中详细阐明自己搞乡村建设与众不同的目标:既不是单纯地搞乡村教育,也不是搞乡村救济,而是为了“要赶快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以供中国“小至于乡村,大至于国家经营的参考”.近八十年前,身在偏僻闭塞的嘉陵江小三峡的峡防局长卢作孚已高瞻远瞩地提出如此先进的理念,是何等令人叹服.应该说,卢作孚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中提出“乡村现代化”并付诸实践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卢作孚、晏阳初乡村建设思想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实业家卢作孚、著名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是20世纪30年代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杰出代表。他们提出了建设“农村现代化”的共同目标,在怎样建设农村现代化的问题上,又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走出了不同的道路。卢作孚创造了实业兴乡的“北碚模式”,晏阳初则探索了教育兴农的“定县模式”。笔者通过对二者乡村建设思想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对我国当前农村现代化建设有益的经验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十分重视农村金融建设,这是他“国家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思想的体现,他倡办农村银行是为发农业,便利农民,他把健全金融喻为“人身血脉流畅”,他对农村金融建设的卓识远见和实践经验,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晏阳初、梁漱溟和卢作孚是我国乡村教育运动的杰出代表。乡村教育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乡村教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实施的一种具体形式。三位教育家在探索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专业设置、教育形式、教育目标等宝贵经验对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即知识分子广泛系统地组织农村职业教育,重视精神培养,围绕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设置专业。  相似文献   

8.
卢作孚先生是民国时期在西南地区乃至在全国均有较大影响的人物。近十年来,对他的研究又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在关于他的国家现代化思想、教育思想与实践、乡村建设与实践、民生公司的发展历程、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上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有些尚可深入之处。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道德建设及农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话题。守护传统乡村伦理精神,继承道德传统的伦理精华,是构建乡村社会及其农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向。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以儒家文明为基础的东亚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看,乡村道德建设及其农民教育的本质不是城市伦理的输入,而是乡村社会自身道德传统的回归与重建;而这也是乡村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与城市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乡村文化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考验,中国的乡村建设也徘徊在十字路口。乡村文化与乡村建设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对乡村文化的整合创新来建设现代化乡村,既能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发展,又能够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建设之路。这一切在今天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民国四川乡村建设运动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具有起步早、持续时间长,从一而终的特点;抗战后其他地区的乡建运动相继终止,而四川乡村建设运动却如火如荼,在全国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整个民国四川乡村建设运动汇聚了大量人才和学术团体,可谓人才荟萃;卢作孚领导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实验相比成就尤为卓著;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也正是从四川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党建必须摆在首位.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乡村治理的重要组织保障.厘清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党组织的内在逻辑关系,明确乡村党组织的角色定位后,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安阳县M村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对普通乡村党建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索普通乡村党组织的完善路径,希望有助于在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工程,实现乡村善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和关键所在。社会资本作为新的理论视角以其特有的网络性、增值性、互惠性特征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建设中发挥了铺垫乡村治理制度平台、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基础、降低乡村治理的治理成本等重要作用。分别从合情性建设-创新社会资本的载体投入、合理性建设-重视社会资本的塑造积累、合法性建设-将社会资本纳入法治轨道等方面积极培育和利用社会资本,从而为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乡村现代化一直是近代中国社会改造的重大内容。以梁漱石为代表的乡村现代化实践者认为中国现代化应走本土化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本土资源,“乡村建设”以及“乡村自治”和“乡村教育”等试验,都力图在传统乡村找到中国现代化的本土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改良推动乡村建设。其《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从乡村建设问题着手深入探讨了中国教育的功能、性质以及特殊性问题,以致形成了一整套有关乡村教育的理论,它不仅对中国教育理论的建设和当时乡村教育运动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有些观点和实践仍然可为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评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惠娟 《教育探索》2005,1(8):36-38
20世纪初,晏阳初积极倡导开启民智的乡村教育,并致力于教育本土化的积极探索。他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中心的“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的乡村教育模式,暗含着城市、乡村在教育现代化视野中的一体化思路和倾向:他的富有民本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国农村的教育改革和农村社会的发展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和实践逻辑决定了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取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政治制度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和城乡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这些核心议题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推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乡村自治与乡村振兴战略彼此促进、协同推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四治"新体系,提升乡村善治能力;构建和优化共同富裕治理机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治理社会资本等。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着主体协同能力不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不足等问题。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提升多元主体协同自治能力,加强法治建设,优化基础公共服务,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治理队伍。  相似文献   

20.
生态发展是焕发乡村活力的重要支撑点。基于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文献,对前沿热点和发展趋势进行可视化分析,有助于促进乡村生态发展更好地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近年来,乡村生态研究关键词呈现出“多点共现”的网状结构特点,前沿热点集中于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生态文明和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发展趋势则以绿色发展、生态振兴以及美丽乡村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