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呼唤真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贺卡并写上诚挚的祝愿,送给自己敬爱的人。一位学生把贺卡送给老师,老师满脸笑容地说:“你的贺卡做得太好了。我一定珍藏这份礼物。”可是几天以后,这位学生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他送给老师的贺卡。这位学生气愤地说:“我再也不相信这个老师了。”这位教师丢弃的不仅仅是一张贺卡,同时还丢弃了作为教师的一份真诚。当教师丢弃了真诚,也就丢弃了学生的崇敬和热爱;当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老师,也就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的美好和诚信。这仅是个例,没有普遍性。但课堂上老师跟学生来假的并不少见:有的老师在课堂…  相似文献   

2.
我心中理想的课堂,首先应是和谐的课堂。宽松、和谐的课堂形成的关键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间沟通无障碍,感情交流就会变得很融洽,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展露无遗。只有在课堂中体现人性关怀,学生才会轻松愉快、活泼热情,发挥想象力,以最佳状态回到学习中来。我们经常听孩子说我最喜欢上什么什么课,我喜欢某某老师,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在主观上对某位老师的喜爱,以至爱屋及乌,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3.
某日,我去听一位老师借班试讲。课堂自始至终可谓精彩:重、难点突出,师生关系融洽,尤其贯穿整节课的奖励活动效果很好!当学生回答流利、精彩时,见解独特时,老师总是及时送上一份小奖品,如卡片、书签等,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了,课堂气氛一次次达到高潮。但就在要下课时,这位老师却说:“请小朋友把奖品还给老师。”小学生们很听话地将奖品交了上去。老师的这个意外举动让我产生了疑问。我带着疑问来到这位老师面前,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因为这一节课是试讲,奖品下次正式开课还要派用场……我一时愕然。奖品真要还给老师吗?刚才在课堂上学…  相似文献   

4.
一位中学生物老师在课堂上被一个学生的提问难住了.她记起这位学生的祖父是一所大学著名的生物学教授,于是说:"这个问题可以请教你的祖父,他一定知道."学生回家对祖父讲了,祖父没有说一句话,却提笔给孙儿的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中对孙儿所提的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说:"您是孩子的老师,问题还是由您在课堂上回答,不要公开我的信."这位生物老师读完信后,心中充满了敬重与感激,一辈子记住了这位教授的美德.  相似文献   

5.
一位中学的生物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提问难住了.她记起这位学生的祖父是一所大学著名的生物学教授,于是说:"这个问题可以请教你的祖父,他一定知道."学生回家对祖父讲了,祖父没有说一句话,却提笔给孙儿的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上对孙儿所提的问题作了详细解答,并说:"您是孩子的老师,问题还是由您在课堂上回答,不要公开我的信."这位生物老师读完信后,心中充满了敬重与感激,一辈子记住这位教授的美德.  相似文献   

6.
傅八一 《考试周刊》2011,(47):76-77
"亲其师,信其道",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更好的心情去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功课,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首先必须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喜欢你,只有喜欢你,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7.
有一次我听某老师的课,当他讲得正带劲时,突然有两个学生争吵起来。怎么回事?原来这位老师讲话时有个毛病,常常带上“怎么呢”的口头禅。他一上课,就有调皮的学生统计共有多少个“怎么呢”。这堂课,一个学生记了56个“怎么呢”,另一个学生却说57个,双方争执不下,竟在课堂上吵出声来。结果,弄得这位老师非常尴尬。  相似文献   

8.
一位教一年级语文的新老师最近很苦恼: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虽然在识字教学上花了很大的精力,第二课时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仍然很吃力,怎么办?于是,我走进了这位老师的课堂,跟她一起寻找原因。这位老师教的是《大熊猫》一课,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首先老师将所有的生字都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互相提醒哪些字的读音应该注意,开火车拼读;然后让学  相似文献   

9.
我教《数星星的孩子》时,有学生问:“老师,北斗星究竟是怎样绕着北极星转的呀?是正转还是反转?” 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内容较深,在课堂上恐怕一下子讲不清。于是我肯定这位学生“肯动  相似文献   

10.
“黄老师,你看看你们班的这个学生,课堂上我说一句,他说十句。句句比我大声,句句挑我话柄。简直不知是为什么!”这位老师的话音刚落,李杭(化名)就被推到了我的面前。夹杂着老师批评的话语,仍不时可以听到李杭大声地为自己辩护的声音……这已经是本周李杭第三次作为“被告”站在我的面前了。  相似文献   

11.
"蹲下来,你将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不禁想到了去年12月底我参加一个班级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时,在课堂上发生的那令人难忘的一幕。据了解,学期伊始,这位老师就给学生定下了目标,要求孩子们每周背诵《小学生读说背用》上的两首古诗,学期末将进行考核,优胜者将获得老师的奖励。一学期很快过去了,这其间,这位老师经常发短信叮  相似文献   

12.
我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上看到:大连一位教师赴美执教后发出这样的感慨:告诉中国的老师们,善待我们天使般的孩子吧,和中国课堂相比,在美国的课堂上课就像在天堂一样。这位教师在给她曾经执教过的学校同事的信中说,美国的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非常平等,绝不会因为哪个学生家里有钱而另眼相看,也不会因为学生学习不好而歧视他(她)。在美国老师看来,一个学生学习不好但有特长或是生活能力强,这个学生和其他学生是一样的。学生犯错误,他们认为这只是成长中的问题,儿童犯错误连上帝都会原谅。这位老师的感慨引人深思。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传统…  相似文献   

13.
文志平 《湖南教育》2002,(24):46-46
一位老师在教“可能性”这一课时,要学生抛硬币,并且告诉学生出现国徽面与数字面的机会各占一半。有个学生在课堂内一连抛了10次,出现国徽面有8次,数字面有2次。他就说:“老师,你讲的不对,我已经验证了。”这位老师微笑着说:“你今天回家继续抛,抛几千次,看看结果如何。”这位学生回家后,死劲地抛啊抛啊,一连抛了5000次,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我和几位同事参加了一次特级教师课堂观摩活动,一位特级教师执教后,说到:“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100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其意思不难理解,就是建议教师在课堂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打击。这位特级教师的话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  相似文献   

15.
曹建林 《广西教育》2012,(29):90-90
回想起张齐华老师的《认识分数》一课,最后的那一幕一直让我难以忘怀,8个小朋友平分蛋糕,学生很快联想到分数八分之一。这时又来了一个小朋友,其中1个小朋友将自己的一份掰开,一人一半。老师问:“想到哪些分数?”一位小朋友说:“二分之一。”老师追问:“是整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吗?”学生摇摇头说:“是八分之一的二分之一。”场下听课的老师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想,这掌声更多的是送给这位学生的。是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的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而精彩纷呈。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月9日,我聆听了安徽省特级教师滁州教研室胡晓燕老师执教的《最后的姿势》一课。这节既务实又充满着灵动与智慧的示范课让我这位乡村教师大开眼界。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唯有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心理放松,思维活跃,无话不说,才有可能碰擦出智慧的火花。课始,胡老师与学生轻松快乐且幽默的交谈,不仅一下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而且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听说有这样一件事:开学第一天,一位年轻教师到高三×班上课,在课堂上发现了两位女学生无意间的一次小声讲话。这位老师板着脸,不问青红皂白,把讲话的那个女生喊起来,严厉训斥,并赶出了教室。这位同学很委屈,她只是因身旁同学身体不适而询问了一句。但经过班主任老师的工作,该同学还是去找了这位老师承认错误。但这位老师不是说该生态度不诚恳,就是以没时间听检讨为借口而加以拒绝。经过“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多次努力,第6次学生才算获得了原谅。这  相似文献   

18.
一次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的行为所折服。那位老师要求学生用“尾巴”一词进行口头造句,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说各种动物的尾巴怎么样,老师面带微笑地给予肯定。突然,有一个学生说:“人是会长尾巴的。”他的话音刚落,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先是一愣,然后严肃地说“:大家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即使别人说错了,也不应该嘲笑!更何况这位同学说的并没有错,句子中还隐含着做人的道理。”生:老师,我刚才摸了摸自己的屁股,并没有尾巴,人是不会长尾巴的。(除了那个学生,其他学生再次笑了)师:请大家认真想一想,这位…  相似文献   

19.
一一位谭胜军老师制止在课堂上玩五子棋的学生却被学生动手,事后在学生没有诚意的道歉后,却突然地跪下了。事后他说,他是在以此震撼和唤醒学生。语文老师对我说:你要不要对这件事写些什么?我说:写一些吧,这件事很让我震惊。我也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我知道这世间黑暗肆虐,却并未想到光明也可以像这般地为自己蒙尘。这位本代表正义的谭老  相似文献   

20.
冯晓芸 《班主任》2013,(12):28-28
新学年伊始,我班来了一位让人头痛的学生——小业。他不但迟到早退,无故旷课,不交作业,而且还在课堂上大声说话,随意走动,甚至顶撞老师。这让科任老师都不愿踏进我的班级。对于这位“天王”级的学生,家长、老师、级长都与其谈过无数次,也严厉地批评过,可效果都不佳。怎样才能真正走进他的心灵,找到问题的根源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