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电视节目编排艺术进行相关探讨,了解电视节目编排艺术的重要性与作用,并对现有的电视节目编排策略和艺术手法给予创新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电视媒体的迅猛发展,电视节目编排工作变的炙手可热,完善对电视节目编排的原则,明确编排手段势在必行。电视节目是一扇窗,观众可以透过这扇窗了解当下的热点和各地的风土人情。电视节目编排的好与坏也决定了观众的接受程度。本文通过分析对电视节目编排的原则和方法,进而探究电视节目编排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电视节目编排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将节目排列整合起来,而是依据节目频道的整个设计和对受众的接受心理的把控,对各类不同的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进行合理的、有主次的科学规划,从而使得播出达到最佳合理的效果。笔者将基于此客观现状,通过对电视节目编排的艺术和创新性的认识,论证了创新性在电视节目编排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视节目编排在电视媒体中的角色地位越来越突出,在电视节目生产、传播以及经营推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做好电视节目编排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上都是一个亟需思考和探索的命题.  相似文献   

5.
6.
7.
节目编排艺术之高下,直接关系到电视节目栏目化的成败。一套相同的节目,由于编排形式、内容、档次、技法等方面的差异,便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社会视听效果和社会反响。故对电视节目编排艺术不可不加以审慎考究。  相似文献   

8.
县级台注重电视节目编排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电视节目编排是提高电视收视率的一个快捷键。中外电视界的前辈们已经在他们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电视节目的高收视率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可看性。二是电视节目的编排艺术。县级台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利用电视节目的编排艺术却可在短时间内奏效。电视节目编排的主要任务就是让有限的电视节目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有效对准目标观众群,吸引尽可能多的观众,以强化自身的竞争力,取得最佳的播出效果和高收视率。它是电视编辑人员根据频道设置要求和本台节目的特色,将各类型的节目依时间顺序进行系统的排列和组合,并形成最终的节目播放流程表。  相似文献   

9.
崔航 《视听纵横》2007,(5):86-87
电视传媒既是一个影像空间概念,也是一个时间概念。因此,电视节目编排是一门影像空间的综合艺术,也是一门时间分割的独特艺术。充分研究观众的收视习惯,按照不同时间、不同人群的收视喜好,把节目安排在最合适的时机、时段播出,以期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这就是合理有效的编排。[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电视节目编排技巧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为琳 《视听界》2000,(3):27-27,38
当今,你在任何城市,只要打开电视机,都可随意地收看到十几乃至几十套的电视节目。观众在家中通过手中的遥控器可以不停地选择节目,这就引起各电视台的节目竞争。为适应这种竞争,各电视媒体都得考虑,将自己的有限节目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从而取得最佳的播出效果和最高的收视率。这就是电视节目的编排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细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创立电视新闻细节的全新概念,阐述其定义、特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湖北电视台在大型综艺晚会组织、策划、生产和创作上开拓创新 ,连获佳绩 ,获得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认可与好评。不久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为湖北电视台大型晚会创作举行了专门的研讨会 ,本刊从中撷取若干文字 ,编成本期“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视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得失偏差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电视传媒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从注重艺术到注重传媒的演变、从定性描述到量化指标的变迁、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研究的微妙进展、从对象研究到比较研究的拓宽、从媒体自身到社会文化研究的视野 ,都可以证明。但理论研究和实践偏差主要表现在传媒理论尽管在学习输入外来观念和实际应用上洋洋大观颇具规模 ,却似乎没有形成中国化的可操作切用的理论 ;传播概念的普适性和艺术传播实践的差距不小 ,电视艺术传播远不如新闻传播研究更为有力和深入 ;传播的公信力和批评精神确立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重庆电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 本文系作者在2008年3月29日在"中国传媒经济研究三十年(重庆)峰会"上的演讲(有删减).作为一个具有理论探索意识与实践创新意识的省级电视台,重庆电视十余年来的发展与进步是诸多省级电视台在市场中适应竞争与不断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国电视诞生五十周年之际,梳理重庆电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经验和成果,不但是重庆电视人的一种现实需要,而且是中国电视尤其是省级电视台未来发展的一个长远需求.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examined sexual content in American prime-time programs popular among the tween (9–14 years of age) audience on broadcast networks and programs aired on the most popular adolescent TV networks—an understudied area of media research. Consistent with past research, the majority of broadcast shows contained sexual talk and behaviors, as did adolescent show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shows regarding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sexual behaviors were presented in a given hour of TV programming. The amount of scene focus paid to sexual themes varied, but studio audiences were almost always heard positively reinforcing these messages. Th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with respect to social cognitive and cultivation theories.  相似文献   

16.
广电理论研究与实践既要实事求是,也要实事求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论述了“实事求是”及“实事求不”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并结合我国广电事业与产业发展的基本现实,阐述了上述两原则对广电理论研究及广电实践的指导意义。文章论述从广电改革、广电资源配置及广电宣传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18.
A content analysis of 584 prime-time programs examines messages about sex on Israeli television, comparing local and foreign shows. A 2-week composite sample from 7 commercial broadcast, cable, and satellite channels is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sexual content is highly prevalent, with a significantly higher frequency in foreign than local shows. Less than 20% of programs with sexual content address sexual health and risks; foreign shows again exceed local ones. Few differences emerge between local and foreign content in the contextual presentation of sex.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ory,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audience effects, policy, and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西方公共产品提供与生产理论,对电视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进行规范分析,提出了我国电视媒介体制改革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social television viewing by introducing the social engagement construct. Three categories of factors, television program related perceptions, social media characteristics, and audience attributes, were proposed to predict the social engagement experience. This investigation tested 10 audience motives for using social media to engage with television content. It was found that social engagement is a complex process driven by multiple factors, particularly, program-related variables such as affinity, involvement, and genre preferences, as well as individuals' innovativeness tra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