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古代湖南自然灾害救济的类型据赈款赈粮的来源及施赈主持者可分为朝赈、官赈和民赈。朝赈、官赈主要依靠国库或地方库藏,主要来源于人民交纳赋税,为弥补不足,历代还通过捐职、赎罪、用羡余和假馈纳等途径增加赈源。民赈由民间义绅自愿捐纳。历史会永远记住那些为赈灾救灾作出过贡献的人。  相似文献   

2.
1921年的辛酉大旱给民国前期湖南社会造成了极大伤害,同时也引起了湖南荒政的根本性变革.在赈济旱灾过程中,官赈力弱,影响甚微;义赈异军突起,成为荒政的主力,并全面推动湖南荒政由传统向近代嬗变.  相似文献   

3.
1921年的辛酉大旱给民国前期湖南社会造成了极大伤害,同时也引起了湖南荒政的根本性变革。在赈济旱灾过程中,官赈力弱,影响甚微;义赈异军突起,成为荒政的主力,并全面推动湖南荒政由传统向近代嬗变。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湖南官义两赈的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从官赈和义赈的相互关系入手,旨在探讨民国后期湖南赈务特点和荒政格局。  相似文献   

5.
光绪初年,“丁戊奇荒”发生.江南绅士募集巨款,跨境赴华北赈灾,是为晚清义赈.李金镛是这批绅士中的代表性人物.他先后在苏北、山东和直隶主持赈务,对晚清义赈的兴起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丁戊奇荒期间,江南士绅在华北开展了大规模的义赈活动,尤以河南为重点。他们通过刊印《河南奇荒铁泪图》,借助《申报》大力劝捐,为河南筹集赈银达40余万两。与此同时,数十名江南士绅亲赴豫北、豫西重灾区,采取自筹自办、随查随放等方式实施赈济,其赈济内容包括查放钱粮、收赎妇幼、周恤寒士、开办粥厂、掩埋尸骨、以工代赈、开办善堂、兴修水利、代置应差车马等。江南士绅在河南的义赈活动历时一年有余,赈济范围达27县,受赈灾民达80余万人,是近代义赈第一次大规模的实践。这次义赈不仅拯救了数十万河南灾民的性命,也引发了近代救荒格局的改变,义赈从此成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救荒方式。  相似文献   

7.
如何引导银行资金投向农村,解决农村金融困境?民国华洋义赈会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它充当着银行资金流向农村的桥梁,通过将银行资金与自有资金搭成贷放,注资农村合作社,形成"银行——义赈会——信用社——社员"的贷放模式,进一步发展为"银行——合作社——社员"的放款形式。华洋义赈会在"资金归农"中所做的开拓性工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资金匮乏,更为银行资金找到新的投资领域,并推动民国政府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陷入空前危机。华洋义赈会从改良民生目的出发.在河北进行试验。他们从信用合作社入手,通过与银行联合提供贷款,部分满足了小农对资金的渴求,抑制了高利贷盘剥。华洋义赈会在试点中所创造的经验和引发的教训,予国民政府和民国关注农村的民间团体以借鉴。  相似文献   

9.
经元善是近代著名的慈善事业家。他所倡行的义赈活动规模大、范围广、募款多,对近代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879—1880年直隶连续遭受水灾,他筹措巨款,设厂赈饥;并于1880年亲赴直隶赈灾,注重兴修水利,消除灾源,提出治河代赈说;通过赈直,经元善上连炙手可热的清朝权贵,如李鸿章等,把自己的事业从上海一隅扩展到了全国范围。1880年成为他人生和事业的重大转折点。  相似文献   

10.
施善昌是晚清最重要的慈善家之一。他领导全国性慈善救济活动长达十余年,付出了巨大的心力。其办理义赈,既继承传统又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晚年鼎力支持的西方红十字医院,开启了中国近代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1931年,长江曾发生全流域大洪水,造成中下游沿江多处溃决,给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破坏,给群众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在赈灾工作中,中外人士联合组成的近代中国最大的国际慈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华洋义赈会受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的委托,负责制订施赈方案,并主持长江中下游受灾地区的赈灾工作。华洋义赈会通过采取在灾区举办合作讲习会、组织互助社与合作社等措施,使赈灾工作获得相当的成功。通过开展一系列赈灾工作,华洋义赈会把农村信用合作制度引到了长江、淮河流域,对在受灾地区宣传合作思想,指导并推动合作事业发展,完善防灾重于救灾的理念,促使农民从传统的保守状态向符合近代文明要求的状态转变,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宣统元年甘肃大旱的社会应对,《申报》比其他文献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1)灾害持续三年,灾情严重;(2)官赈无力,宣告传统荒政在西北彻底衰落;(3)义赈不力,显示江南社会跨域救助受挫;(4)江南义绅、甘肃灾民和中央政府三方分别与甘肃政府之间的矛盾冲突贯穿了整个救灾过程。种种问题指向晚清甘肃政治生态的恶化,为后世灾害应对和社会治理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3.
宋代官方的救荒措施,可分为赈济、赈贷和赈粜。赈济主要是对大灾、特大灾年导致流离失所的流民和灾歉时城乡贫困户及鳏寡孤独病残人群的救助措施;赈贷一般多是在灾害发生后的恢复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是冬春青黄不接之际,受灾民众的生产和生活难以为继而需要救助;赈粜是通过平抑粮价达到救助灾民的一种方法,亦即常平法的基本职能,其对象主要是家中无粮食积蓄的下层民众。赈济、赈贷和赈粜的粮食来源,属中小灾的,一般由州级路级地方官府主持,从常平仓和义仓调拨粮食,或置场籴买。大灾、特大灾则主要由中央官府调集粮食和筹措资金。  相似文献   

14.
1924年,湖南发生大洪灾,社会各界掀起抗洪救援运动。湘籍寓沪书画家发起书画助赈展览会,筹集救灾资金,取得可观收益。1924—1926年湘赈书画展览会是近代书画助赈活动由初兴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近代新型的慈善方式,书画助赈展览会不仅有利于书画助赈资金的集中化、透明化,保证书画界慈善活动的有序化,而且将社会慈善活动、商业活动以及美术的普及与研究融为一体,推动慈善风尚的养成,取得多重社会效益,充盈中国慈善文化。  相似文献   

15.
从义赈的兴起看晚清统治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晚清统治危机的著作和文章很多,但从社会救济方式转变的角度来研究晚清统治危机的著述却不多.从义赈兴起的整个过程可以窥见晚清政权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晚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一览无余.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民间组织救灾问题涉及到中国近代灾荒史、中国近代慈善史和中国近代社团史等领域,对此进行专题梳理后认为,当前研究受“传统-现代”视阈影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具有“现代性”的民间组织如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个案研究上,而对传统社会组织、临灾所设民间组织及相关理论研究尚缺乏足够关注,这势必会影响对近代中国民间组织救灾问题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7.
粥赈研究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大体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无论是综合性研究还是区域性研究,其成果都可谓寥寥;20世纪90年代以后,粥赈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从综合性研究开始转向更为具体深入的区域性研究,从关注粥赈内部情形及成效逐渐转移到对粥赈外部影响因素的重视。但在研究对象的厘清与研究内容的广度及深度上仍须深入拓展,理论与方法方面亦须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8.
乾隆时期,直隶等18直省灾害频仍、严重。面对灾情,清高宗始终将灾赈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以实施,灾赈州县厅次达11 505个,为此耗费了国库岁入银、粮的13.4%和11.6%,创有清一代甚至中国古代史上历朝灾赈钱粮额之最。18世纪中期以来,有关乾隆朝的官方灾赈耗用钱粮额问题,引发社会关注。对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我们窥视乾隆帝对灾赈的重视程度,洞察其灾赈政策和行为的成败得失,也有助于后世从一个新的视角思考乾隆盛世兴衰之由。  相似文献   

19.
农赈作为一种赈灾方法被明确提出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一种与急赈、工赈并列的救灾方法,它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救灾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考察这一时期农赈的起源、发展及具体操作情况,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救济机制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析清代中期工赈工程项目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清朝中期政府为了获取工赈效益的最大化,在平时就对地方上需要兴修的工程区分轻重缓急,造册备案,一旦地方遭灾,就根据灾情选取合适的时间、地点,兴修以水利工程为主要项目类型的工程,实行工赈。这样,工赈实施起来及时、快捷、有序,政府和灾民都能从中得到实惠。这表明当时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但又不失灵活务实的工赈救荒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