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白文本补白的意义。我喜欢把这一活动当成是演员"幕后"的再现,它什么时候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都应以努力服务文本为主旨。一、忌"枯燥乏味"集体备课《她是我的朋友》时,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  相似文献   

2.
<正>某一天,突然听到来自地球另一端的熟悉的问候,收到漂洋过海而来的一张明信片、一封邮件或是几张照片,都会让我备感幸福和欣慰。我想,这就是身为教师的一种特殊的幸福吧。教师节对于每一个从事教育行业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温暖的日子。还记得第23个教师节那一天——2007年9月10日,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为外国学生讲授汉语,从此开始了在"地球村"一样的多元文化圈里的教学之旅。小的时候一直梦想当老师,命运如此眷顾,机缘也如此  相似文献   

3.
正我是一位退休八年的小学语文教师,在一位校长的办公室里偶尔见到《人民教育》2013年第6期。封面上有一行十分醒目的标题:《关注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出于专业的缘故,我打开了这篇文章,原来是一篇"编者按"!我十分惊讶!为什么"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值得中国最权威的教育杂志,用洋洋洒洒5个版面一万余字来表示"关注"呢?那么"语文教学的文体意识"真的值得如此高  相似文献   

4.
<正>每一次教材的改编,都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一次洗礼,也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一次挑战。2012新版教材是我小学英语教学生涯中经历的第三版教材。新版教材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有了更明确的要求。下面,我就"读写板块"的解读和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一、研读《教师教学用书》,理解编者意图我仔细阅读了《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读写板块"的描述:读写板块通过配有图片的组句或文段提供了一个有一定意义的语篇综合性训练活动,包括阅读理解活动,在有意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白文本补白的意义。我喜欢把这一活动当成是演员幕后的再现,它什么时候进行,进行到什么程度,都应以努力服务文本为主旨。一、忌枯燥乏味集体备课《她是我的朋友》时,有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  相似文献   

6.
一见钟情1993年9月,我刚上班。校长是特级教师,他为教师们订阅了大量的教学期刊。我清楚地记得,仅语文类就有十几种,有《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等。在众多的"高挑个"中,唯有一本"小巧玲珑"。我打开一看,立即就被她给迷住了!《书香一缕》简短隽永、发人深思;《追忆黄金时光》专登名人的少年故事,他们堪为榜样;《芳林新叶》有新人作品、名师点评……每一个栏目都精彩。于是,我的枕边,除了新婚的妻子,还有她——《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相似文献   

7.
李倩 《安徽教育》2013,(3):35-35
<正>我听了许多公开课,收获很大,体会颇多。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同交流体会。一、用好《教师用书》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或多或少被《教师教学用书》所牵绊,跳不出其条条框框。殊不知,教学有法却无定法,如果说教学要遵循什么"法"的话,《课程标准》才是最基础的准则。《教师教学用书》内容相对统一,每一节讲什么、怎么讲,学什么、怎么学,学生有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以及作业布置及答案等等,都有统一要求。若以这样的统一步调来要求不同的学生,不仅"因材施教"无从谈起,"创新"更是  相似文献   

8.
栾海军 《科学课》2009,(6):39-39
《杯子变热了》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的一节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探究热传导的现象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按照课本顺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都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前几天听了一位教师的课,我发现本节课的“活动准备”这一环节值得商榷。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教师按照课本的顺序先让学生用手摸一个盛凉水的杯子,学生觉得很凉,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读到一篇好文章《"我就是一首诗"——现代诗教学手记》,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组的周春梅老师,发表在《名作欣赏》2013年第6期上.这是我期待已久的.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假如校园里没有诗》,对当下中国中小学教育中诗歌教育的缺失,感到忧虑.现在第一线教师发言了,而且一开口就呈现了如此成熟的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让我既惊喜又感动,并立刻产生一种冲动,要向更多的一线教师,向关心诗歌教育与诗歌命运的朋友,推荐这篇文章,以分享其中"浓得化不开"的诗性——不仅是诗歌本身的诗性,更是教育的诗性,我们自己生命中的诗性.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资源都非常丰富,时间已成为这个世界最为紧缺的资源,这就要求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合理地安排我们的时间,于是"效率"一词成为我们谈论的焦点,对于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  相似文献   

11.
声音     
<正>作为一名初中思品教师,我常常想,我到底能给予学生什么?是不断更新的知识,还是能应付考试的方法套路?这些似乎都太肤浅、太功利。我一直在探索,却不得其解。直到我遇到了《江苏教育》,她给了我答案。翻看《江苏教育》,每期"视点",都能给读者打开一个新视界;每期"课程与教学"都能给一线教师以深入思考;每期"教学一得"都那么务实  相似文献   

12.
<正>一、巧设悬念诱发学生求知欲有经验的教师都说好的课堂是从"头"开始的,这正是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历史课上尤其如此。每一节课都要从一开始就要吸引住学生,我认为设悬念的方法,尤为可取。如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以"新中国  相似文献   

13.
cc妹妹并不是随天魁星诞生的,应该说是从《CS》中演变出来,后来跟着我打遍《传奇》、《冒险岛》,最后来到了《倚天Ⅱ》。每个游戏都有许多的故事,快乐的,悲伤的,但是都让我有不枉游戏此“生”的感觉。天魁星的开区给了CC妹妹又一次生命,还是倚天菜乌的我挣扎着想在这个新服务器中出人头地。好吧,不要那么高的梦想,好歹混出点名气。  相似文献   

14.
我是 1 95 3年 2月参加工作的 ,很巧 ,《教学与研究》也是这一年创刊的。一晃儿 ,整整 5 0年过去了。记得在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中 ,《教学与研究》是教师进行教学必备的参考读物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那个时候 ,我一直订《教学与研究》 ,《教学与研究》上面的文章对我增长知识很有用。可惜 ,经过“文化大革命”都丢失了。由于“文化大革命”前我写文章较少 ,所以也没有与《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打过交道。上个世纪 80年代 ,我和《教学与研究》编辑部打交道比较多。一方面 ,我在《教学与研究》上发了几篇文章 ,和当…  相似文献   

15.
上午,窗外阴霾。淅淅沥沥下着小雨的时候,我正坐在温泉小学六年一班的教室里听一节语文课《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讲课的是一位50岁左右的老教师,温雅白净的面庞,见我们去了,慈祥的笑容里略带点羞涩。我微微有点讶异,二三十年的教龄,这把年纪的教师早该刀枪不入了,一直在一线做班主任,关起门来上课,任是谁来都该是熟视无睹的。而她,竟依然有如此纯净的微笑。悄悄问座位上的学生,老师的名字是什么,学生看了我一眼,轻声回答:"冯英。"  相似文献   

16.
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时,抓住文中很不起眼的一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教师问:“这部分有多余的话吗?如果是你,  相似文献   

17.
一位教师教学《草船借箭》时,抓住文中很不起眼的一句话:“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教师问:“这部分有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我有幸参加了2018年初中道德与法治"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活动。置身几十位教师的精彩课堂,我仿佛在戴望舒的《雨巷》中徜徉,在余华的《活着》中阵痛,在《论语》"有朋自远方来"的热情中"不亦乐乎"。我跟着他们想、跟着他们笑,细细体味,整整一天竟身不累、心不乏。尽管教学环节不同,执教风格迥异,但精彩课堂总有许多共性,即都具有鲜明的"四感"——画面感、意境感、愉悦感、生长感。精彩的课堂要有"画面感"课堂的画面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于知识理解产生的丰富想象和生动表征的一种学习状态,是  相似文献   

19.
一、作文教学"现榨果汁"模式引发"水味作文" 教育容易得健忘症.作文教学尤为如此. 现在比较流行的作文教学,都是当场活动,当场作文.阳光明媚的时候,带着孩子到树林里赤脚走一回,就回来写<踩影子>;苇海漾绿的时候,带学生去苇荡里折折小船、风车,就回来写<绿苇玩具>;下雪了,就让孩子们去玩雪,然后趁热打铁写<雪趣>;花生成熟了,师生们向农家借来钉耙挖花生,借来大锅煮花生,一回校就写<农家乐>……我们教师可能有这样一种意识,就是作文素材是我开发的,越新鲜越好,越超前越好,这才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特质和水平,更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压强》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的第一节,我在上完这节课之后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觉得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就本节课做如下反思。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前,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两位旅行者通过一片沼泽地时,一人不幸陷入沼泽地的泥坑中,他越是挣扎越下陷,急得大叫"救命"。一边叫他"千万不要挣扎",一边趴在地上慢慢爬过去,借助一根枯枝将他从泥坑中拖出。请问:(1)他陷入沼泽地为什么越挣扎越往下陷?(2)他的同伴为什么趴在地上爬过去救他?(3)由此你得到什么科学道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