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论译者的“隐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译者的“隐身”已成为译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它不仅涉及译者的翻译策略,与译者的地位问题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劳伦斯·韦努蒂对译者的“隐身”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译者“隐身”的根源及其对译者地位的影响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韦努蒂的有关论述加以批判性的分析,对于正确理解译者“隐身”的必然性、合理性与局限性,采取有效策略提高译者的地位,将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是当今美国翻译理论界的领军人物,是当今美国译学界最重要的翻译理论家。他以翻译理论家与译者的双重身份跻身于翻译研究领域,翻译实践广泛,学术视野宽广,可以称得上是著作译作等身的教授学者。从韦努蒂的翻译研究中,有一条中心线索贯穿始终:以"异化"翻译贯穿始终,并且在时空上不断"延异"变化,以矫正翻译思维的绝对化,激励人们出于一种共同的真正需要,去追寻并拥抱"差异",从而创造出新的更具活力的语言与文化,而参与这个创造过程就能充分实现了翻译的潜能。韦努蒂高举异化翻译大旗,以此将译者从隐身的后台推向显身的前台,将翻译研究从学术界的边缘推向中心。这表明由韦努蒂开创了翻译研究所产生的语言、文化以及社会变革。韦努蒂的翻译研究涉及语言文化、社会、伦理,他也以此成就了翻译研究派集大成者的辉煌地位。本文以"译者的隐身"为例,阐述了"异化翻译观"的形成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引出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并且提出了个人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文章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述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的提出和造成"译者隐身"的原因,其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论述译者的主体性问题及其我对译者主体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传统翻译观隐蔽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翻译理论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使译者主体性得到了极度张扬。但是,为了以防过犹不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将来应该是一种制约性的发挥,和谐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德国学者提出的目的论,使翻译过程中“人”的因素得到了关注。近十年来,胡庚申教授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为基础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更是强调了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将译者地位提到一个新高度。通过从译者角度梳理两套理论,发现二者对于“译者角色”“译者制约”以及“译者显形”这三方面的阐述各有优劣。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解构主义范式在翻译研究领域大行其道,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韦努蒂批判英语翻译中的归化策略,主张异化翻译;批评译者“隐身”,呼唤译者“现身”。这一解构策略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不容忽视,但同时也有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嵩  刘文飞 《考试周刊》2009,(42):39-40
本文从人类翻译活动的历史演化探讨了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地位变迁。概括而言,从最初的隐身和蒙蔽.发展到后来的彰显和显现。并认为译者“隐形”下的翻译实践是对译者身份的极大贬低,而译者的显形肯定了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对于翻译的深入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中的“译者中心”论极大地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由于在翻译过程中做到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所以不易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再思主体间性,作者提出以“生态对话”来概括翻译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生态对话”兼具“生态性”和“对话性”,是以译者为主导的各主体之间的对话交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译者作为作者、读者和创作者的特殊身份出发,探讨译者身份的变迁。回顾了西方传统翻译中译者的身份,指出译者在传统翻译中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韦努蒂的著作《译者的隐身》进一步指出传统译者处于"隐身"状态,译者需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译者也完成了从隐形到主体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传统翻译观的“忠实”与翻译研究学派提出的“重写”、“操纵”,都需要译者发挥其主体性.译者综合各种影响因素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或策略组合以产出满足译者意图的译本,整个过程是译者主体性得以发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74):21-22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作用不可忽视,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译学的影响下,译者一直处于"隐身"的地位。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当代翻译理论将译者从幕后推向了幕前。本文从阐释学的观点出发,探究其对译者地位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经济,文化交流的产物,是思想启蒙的媒介。对于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的看法问题,一直是随着人们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译者在各国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实在是功不可没的。20世纪以来,众多翻译新理论的提出,译者的地位问题变成了“叛徒”和赋予原著以新的生命的创造者。本文,就讲对译者地位的问题作一定的讨论,并探讨译者地位变化的本身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翻译主体的研究话题往往在讨论谁是翻译主体,目前有四种看法,即译者;原作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原作者、译者和读者[1]。几种看法之中都含译者在内,可见对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在以译者为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提出“译者的信念”这一说法来表述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实践中,译者的信念,即翻译者本人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态度以及对译者自己的认识等内在的坚信不移的看法和认识,影响译者选择译本、翻译宏观和微观策略、译文表现风格、手法等几乎一切方面的选择过程,它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和实践的内在支点和决策力量。本文作为一种初浅的讨论,仅作为笔者对译者作为主体的研究的一种主观性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作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架构核心,“译者中心”及译者行为是无法回避的论题。译者看似隐身于源语信息的传播过程,但并非全然是“局外人”,其思想早已内化于译文之中;其次,译文是译者与读者的互动场域,译者考虑到读者的思维习惯和信息传递的效果谨慎编写译本,读者阅读译文时,也必然会感受到来自译者的关照,这是一个双向影响的过程。共推“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选取罗希文,李照国《伤寒论》译本作为参照,意在紧扣译文线索,认识译者通过调整译文实现对原文本信息受者的“关怀”与“不周”,对比译者的翻译思路及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认识评价传播对象对于译文的适应性,以及影响译文质量的种种因素,期待对日后的中医英译实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奈达的翻译理论入手,以彭斯诗“ARedRedRose”的三个中译本为例肯定了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存在,并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时应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提出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忠实原文以及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的翻译事业在机遇与挑战中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翻译,同时也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有了新认识.译者地位在新世纪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已不再是从前那种地位低下的“仆人”“传声筒“背叛者”;在新世纪,译者被视为沟通中西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灵魂人物.作为构成翻译史不可或缺成分的译者,其地位在新时期的翻译史研究中以及翻译史编撰中得到了体现.本文从翻译史角度阐述译者地位的变化,希望更多人对译者给予更多关注,充分认识到译者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方法见仁见智。在翻译界内部基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归化一。一派主张“异化”.美国学者韦努蒂提出了“异化”翻译策略。他反对译者的。隐身”.倡导“异化”的翻译策略即“抵抗式翻译”以使译者“显身”,译作“显性”。他通过对西方翻译史的研究。批判了以往翻译中占主导地位的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倾向。并提出了解构主义的反对译文流畅的翻译策略。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突破了西方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的束缚,从西方批评理论、解构理论、后殖民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翻译,为西方翻译理论建构了新途径。但他的理论也有着本质的缺陷。后殖民主义思维下的理论基础缺失.翻译方法与文化霸权的联系有些牵强。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随着文化交流愈发频繁深入,原本长期处于“隐身状态”的译者地位逐渐得到了提高和重视。许多阐释学学者都认为应该以更加全面的视角来探讨翻译,以便更好地研究译者的主观性。本文通过分析经典电影《末代皇帝》在中国大陆官方公映的字幕汉译本,并基于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理论,深入探讨字幕翻译者在翻译影片时如何发挥译者主体性,以期为影视字幕的汉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在为翻译提供多元"他者"思维、促进翻译方法多元化的同时,也给众翻译者带来不小困惑。什么是翻译、翻译有无标准被一再提问,译者责任最终要归向何处再次被提上议程。译者责任是出发点,文学翻译者所处文化的伦理规范不可避免地对其翻译产生影响。以"翻译伦理"和"翻译的伦理"两条准绳衡量译作及翻译活动,可对译者责任进行伦理规范的重新定位和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研究少不了对风格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原文风格,即译者要充分传达出原作的风格,很少涉及到翻译家的风格研究。译者是翻译实践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但是在传统译论中,译者几乎处于隐身的状态,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和重视,对译者地位的研究尚不多见。以高健的汉译散文为例,从句式安排、词语选择、节奏处理及修辞运用等方面来探讨高健的散文翻译风格。旨在为研究高健散文译作提供新的视角,为散文汉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单宇鑫 《海外英语》2013,(5X):146-147
长期以来,翻译活动被视为分析——转换——重构的理性分析过程,该文介绍了道格拉斯·罗宾逊在《译者登场》一书中提出的崭新的翻译研究模式,即充满人文色彩的"翻译身体学"及"翻译对话性"。罗宾逊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应得到充分体现,译者的身体感受、已有文化背景、甚至接触源文本时的瞬间意识都会在目标文本中展现出来。此外,该文也陈述了在《译者登场》中值得我们深思、商榷的几个局限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