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古代散文作家中,明代归有光的作品十分引人注目,因为他敢于把生活琐事、常人之情引进到“载道”的古文中来。这类散文最见真情,故必尚本色。归有光自己曾对那种雕琢的文风表示不满:“近来颇好剪纸染彩之花,遂不知复有树上天生花也”(《与沈敬甫》)。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写对已亡亲人的琐碎回忆,却于平淡中极见真情。  相似文献   

3.
牛红梅 《学语文》2002,(3):55-55
《项脊轩志》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古文家归有光的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读之,如同一杯醇美的甘泉直沁肺腑,使人领略到散文艺术的美。  相似文献   

4.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语言特色具有质朴美,含蓄美,音乐美的特点。读着具有这样美感的文字,能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充分深入的把握语义,进入由语言创造的美的世界,能够深切感受到文章中的感情内容,深刻领会人物性格、场景和意境等形象的意蕴。  相似文献   

5.
归有光是明朝后期著名的古文家,其散文以神味见长,善于应用疏淡朴实的笔墨,描写身边的日常生活琐事,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王世祯称其“千载有公,继韩、欧阳”,有人赞誉他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项脊轩志》就充分体现了这种风格。这篇抒情散  相似文献   

6.
本文赏析了归有光散文代表作《项脊轩志》,即事抒情,真切感人,注重细节,刻绘生动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项脊轩志》正文与附记虽非一时之作,但历来人们都认为它们浑然一体,毫无割裂之感。本文认为其正文和附记在抒情手法上是有差异的,正文抒情强烈外露,而附记抒情含蓄内敛。  相似文献   

8.
9.
林承鸿 《学语文》2003,(2):15-15
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明人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奇葩。两文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感情真挚自然,“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王世贞语)。两文虽无一“泪”字,但读时却催人泪下,不忍卒读;两文也都无意于抒情,但却使人情动于中,荡气回肠。两文的共同点都是寓情于事,虽然比较含蓄,但通过具体事件的描叙可以使抽象的情感变得更加形象感人,让读者在作者絮絮不已的叙说中有种亲临其境之感。这是由于两文作者深晓行文之道,采用记片断、记细节的方法,而且选择了一些发生在日常生活中能体现亲人之情的平凡之事,这样的细节描写很有感染力,给人一种既熟悉又亲切的感觉。  相似文献   

10.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散文杰作,它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教述,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厚感情。它随事曲折、感情深厚、情致妙肖,具有一种浓郁的阴柔美。《项脊轩志》的阴柔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对亲人至深的情感,很难让读者不为之动容。然而个人觉得,学习本文,不能仅仅唏嘘于作者的悲情,而应着眼学习其中出色的写作艺术。一、生活处处皆素材学生抱怨作文难写,其中的最大原因就是无话可写。其实,真正会写文章的人会发现生活处处皆素材。  相似文献   

12.
《项脊轩志》的作者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时人称其为震川先生,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曾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讲学二十余年。嘉靖年间中进士,时年已花甲。曾任湖州、长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和长兴县)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明代后期的文坛上,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复古文风曾盛行一时。李、王之徒极力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其作品字摹句拟,古奥艰深。归有光则表示坚决  相似文献   

13.
一、写作时间《项脊轩志》作于哪一年呢?一般人对这个问题是不注意也不重视的。在我所接触到的各种古文选本与各种文学史著作中,对此一问题,都不曾涉及。当然,也曾有人谈及此一问题。王勉、曹明纲在所作的《归有光》评传中说:《项脊轩志》作于归有光三十岁的时候(见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四卷267页)。可惜,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
归有光(1506-1571年)的《项脊轩志》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常常被选入教材。这篇文章的正文写于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这一年作者才19岁;其补文部分,即——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益矣。  相似文献   

15.
沈迎懿 《考试周刊》2010,(29):31-33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篇目。文章写于明朝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时年作者19岁,补文部分作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其时作者31岁。一篇写家庭琐事的短文能四五百年传诵不衰,主要原因在于文章于细微处洋溢着真挚的亲情。  相似文献   

16.
陈宏宝 《学语文》2010,(2):17-17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写小事,抒大情,正是此类树叶中的奇葩。文苑中的标本。清人梅曾亮说:。此种文字,直接《史记》。韩、柳不能掩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韩俞主张。  相似文献   

17.
《项脊轩志》的文笔美吴天柱“文笔”之说,古已有之。“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但后人很少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它。文笔,固然是多义的,但它不像“韵味”“意象”等传统美学概念那样,有着深层的神秘性和表层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18.
一、文首的“喜”如何来衬“悲”?《项脊轩志》全文笼罩着浓重的悲情愁绪,而文首作者却以欢快的笔调写少年时的读书生活。这里写喜悦,无疑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下文的悲情。而“喜”是如何来衬“悲”的?对此问题的透彻理解是准确把握本文思路及情感的关键。为何而“喜”则又是理解以“喜”衬“悲”的突破口。少年归有光在“项脊轩”中刻苦静读,心境愉悦。对于其愉悦的原因,一些教师仅从文本表面出发,认为是经过修缮后的“项脊轩”的环境得以大大改变:庭内竹桂兰木播香,夜晚清风明月相伴;书斋光线明亮,卷帙盈架。当然,自然环境对一个人心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导入——师:古人常说人生四大喜事,指的是哪四大喜事啊?生: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师:四大喜排在最后的一个是金榜题名时,金榜题名后就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古代的读书人谁不向往啊?据此老师设计了一个谜语:衣锦还乡打一明代作家,他是谁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