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教育技术学的定义研究,深入到范畴、理论体系的构建、建模研究,并开展与国际同行的对话,这显然是我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深化发展、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本文深入剖析了美国"94定义"范畴模型的贡献和局限,提出用"学习"范畴取代"理论与实践"这一非专业范畴的核心与桥梁地位,并以中国文化和当代非线性科学为方法论指导,开发出包括两级范畴的教育技术学范畴复杂网络动态结构模型。这是本专业范畴体系建模研究的重要尝试,希望引起专业人士的重视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鉴于现存教育技术学定义 ,由于时代的发展等原因 ,出现不能概括当前研究领域或失之宽泛的问题 ,本文对国内教育技术学研究提出了一个解释性定义 ,并对其研究领域进行界定 ,给出了一个纲领性定义。据此 ,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当前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理论研究面临很多障碍,也存在许多迷茫,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教育技术学学科性质和理论体系认识不清晰。该文尝试提出一种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建构这种学科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下面的假设: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功能——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中资源阻隔、资源失衡、资源失范等问题,以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动态结构模型"作为特殊教育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从该模型的设计、开发、实施、管理与评价五个范畴提出了有别于普通教育资源的建设对策:基于特殊教育儿童的学习特点与信息无障碍理念设计资源;多学科合作与二次优化开发资源;围绕教学活动与多层次育能培训实施资源;以项目推进与构建远程教育服务体系管理资源;通过标准规范与主体适切性评价资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美国AECT新一届定义与术语委员会的人员构成和工作思路,反思了美国教育技术定义研究的历史,探讨了在与美国和世界同行的交流合作中,推动中国教育技术学定义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的思路和趋势。作者认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能否抓住机遇,更快地走向世界,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学术水平、实力和对未来教育发展的贡献。这仅靠少数个人和个别学校的实力和努力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必须创造一个让中国优秀学者能够深度参与、持续探索的学术舞台,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共同提升中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这需要逐步创造出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健康学术和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6.
文章阐述教育技术学的简洁定义与研究重心的转移。首先,从日本教育工学谈起,指出学科定义变迁以及坂元昂教授对教育工学的理解。其次,参考坂元昂教育工学理论模型图,归纳教育技术学理论模型——教育技术圆柱体,并概括学科简洁定义——教育技术学是支援学习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再次,说明简洁定义不提及"支援学习过程"的缘故。最后,从理论模型、简洁定义的角度,审视学科研究以促成研究重心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构成研究(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立足于作者主张的教育技术及其学科的广义定位 ,从“技术知识”的高度 ,理解教育技术及其学科 ,并对以此推演出的教育技术学自身三方面的知识构成及其相应的理论进行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技术学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能力素质指标体系已不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从人文素质、理论素质、应用素质、创新素质四方面重新构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灵活性的能力素质体系,培养大量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教育技术专门人才,为教育现代化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于诠释学的方法 ,将美国的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放在社会文本中作出解读和诠释 ,提出美国的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是美国从实现工业化社会之后 ,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期间开启的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也是在信息技术产品社会化导致教育空间极大扩展之后 ,对如何有效开发、探索这一新领域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向上要求的呼应。在对中、美作出比较之后提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目前需要做的是如何有效开发、利用业已扩展了的教育空间 ,为当前中国建设提供相适配的人力资源。学科属性是人文的 ,在方法上不囿于文科、理工科的限定 ,而是调动我们自身一切可以调用的知识资源去研究处置问题。我们把教育技术学定位为对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教育活动的再次审视和研究 ,是和教育学科中现有教育理论并行不悖的另类研究视点。因此 ,教育技术学关注的是全部教育行为 ,不是学科教学论的一个新演化的分支。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回顾、总结了"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军人物学术思想研究"的初衷、价值和阶段性成果,反思和评价了该项系列研究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在对美国教育技术学历史与逻辑的把握中,梳理了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领域产生发展的基本脉络,揭示了‘媒体派’和‘学习派’的双峰对峙与双重变奏是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内在矛盾和内在动力。文章阐述了借鉴美国同行经验的三点启示,提出从学术领军人物成长土壤的研究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探究两方面深化本项研究的思路,并强调开展个案研究要不断提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由"追随"到"平等对话",能否取得与发达国家教育技术学同行进行"平等对话"的资格,取决于中国教育技术领域发展的实力和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特别是基础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所达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讨论与批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文章介绍我国关于美国教育技术与传播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tions and Techniology,简称AECT)2005年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形成和讨论情况,提出了结合中国实际学习和研究AECT2004年教育技术定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AECT研究与界定教育技术领域的新进展,并从技术的基本存在形态、教育技术主要研究领域出发,着重分析了AECT教育技术新界定的技术性特征,最后强调了教育技术研究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3.
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首次加入了伦理道德内容,预示着教育技术道德观正引领教育技术研究迈向一个新领域.对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职业道德的重视与研究将对今后教育技术专业发展,教师培养,相关行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将产生重要影响.为对2005定义伦理道德部分有个整体认识,本文对阐释该定义的<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一书第11章"职业道德与教育技术"进行了全面解读.通过将AECT<职业道德准则>与其前身NEA<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进行比较研究,阐明了教育技术领域职业道德的特点,分析了2005定义中加入伦理道德内容的原因.最后阐述了AECT<职业道德准则>对中国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从AECT定义演变看教育技术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对教育技术的名称、领域、范畴、特征等基本问题认识的深入和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领域界定及其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变化和翻新.从1963年到1994年.AECT一共正式发布了四个教育技术的定义,再加上2004年一现身便引起国内众多教育技术学者关注的教育技术2005定义,一共是五个定义.本文试从对AECT的这五个教育技术定义的分析对比入手.对教育技术发展表现出的几个特点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章翻译了AECT2004'教育技术新定义,比较了1994'定义和2004'定义对教育技术目的的不同界定,谈了2004'定义教育技术目的对中国教育技术的四点启示,即应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作为教育技术的努力方向;应将增强效率作为教育技术的目标;应加强对绩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对中国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理论与实践、狭义与广义、要素与活动,并存在诸多争论和一些混乱的现象,但是这种混乱,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的误解或使用不当引起的,体现了一个学科初创阶段的典型特征。其实,每一种定义的提出都有其特定的角度、背景和适用场合。本研究依托分析教育哲学,从约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计划性定义出发理性地认识形形色色的教育技术的定义。这种开放而理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逃离狭隘的、就概念论概念的争执,使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待各种分歧,以一种更为成熟的胸襟和视野开创和迎接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作为AECT2011年会的参与者与组织者,首先对本届年会的主题内容,包括大会的主题报告、主席专场报告和主席论坛、分会的研讨交流、圆桌专题论坛和论文研讨等,做了全面而细致的回顾;然后在深入剖析会议主旨的基础上,根据亲身经历与体会,谈了对本届年会的感悟及本届年会折射出的教育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最后,全面论述了中国与会学者对该年会的认识、看法以及他们对中国大陆教育技术未来发展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
20.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数学的教学任务面临重大调整.高层次的教学任务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教师的自我概念重构以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新定位将是实现新目标和新任务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工作任务的学景式高职数学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