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医院里的医生通常把大脑死亡作为危重病人死亡的依据,然而近日有些未来学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计算机技术发展到足够先进,并能把人脑的全部信息“下载”到一个超级计算机里时,“死亡”一词就将从人类的字典里消失。  相似文献   

2.
谈动词+“到”叶家旺现代汉语里,“动词+到”这一格式的句子很多.如,“等到半夜”、“跑到门口”、“火车一直开到北京”、“我走到公园里”等例句,有的教科书里把这类句子中的“到”与后边的部分合起来视为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补语,表示时间或处所....  相似文献   

3.
《丰碑》,一个感人的故事,课堂上,教师正围绕“胜利一定属于这支队伍”这句话带领学生走近长征,走近雪山,和将军,军需处长进行“生命的对话”。学生潜心会,被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  相似文献   

4.
《迷途笛音》这篇译文写的是“我”,一个6岁的小男孩到野外游玩时,在一个采石场里迷了路?一个被大家称为“乡巴佬”的人发现了,没有直接去把“我”领出来,而是坐在树桩上旁若无人地吹起了柳笛,让“我”循声找到正途.看到“我”出来了.“乡巴佬”若无其事地说:“你好,小家伙.看天气多美,你是出来散步的吧?”“我”怯生生地点点头,说要回家。  相似文献   

5.
《咬文嚼字》2012年第8期载《“跬步”的翻译》一文,文中一前一后两次引用“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一句,其中都把“至“错写成了“致”。  相似文献   

6.
蒋万利 《学语文》2008,(1):50-50
语文课堂上的“语文味”应从哪些方面去体现呢?首先,运用朗读读出“语文味”。读是对文本语言的触摸,在朗读中应该凸显“语文味”。可在我们很多的语文课堂里却听不见书声朗朗,即使有也是走过场。充当一种不得不经历的环节,我们还见到把语文课的朗读剥夺的现象。凡此种种是把语文课的“语文味”给大大抛弃了。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小时候曾在课桌上刻下一个“早”字,勉励自己不要迟到。不知从何时起,类似的“课桌文化”在校园里流行了起来。如果你有兴趣,不妨随我到班上走一圈,定能对它有所了解。[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周英 《四川教育》2004,(4):26-27
小学数学“9加几”的加法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起始课。教学这部分内容,过去是引导学生先将盒子外的2个球分成1和1,拿出1个球放进盒子里,把盒子里的球凑成10个,再与盒子外的1个球相加,得到有11个球的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用小棒代替球来分一分、摆一摆,具体感知“分”和“凑”的过程。最后根据学  相似文献   

9.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师很忌讳“讲”,甚至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自己教学的一个原则,尤其在执教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时,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  相似文献   

10.
他半路出家做教师却成了“作文名师”,他把“作文”当成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他就是曾经作文书里的那个“田老师”“作文教学特色学校”竹园小学的校长田荣俊,一位和作文形影不离的“作文校长”。[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柴可强 《教师》2011,(1):82-82
在语文教学里。由于对教与学的关系认识得不完整.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两者割裂开来。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与学成为一种知识的传授关系。反映到教学方法上,就表现为注入式的教学。“讲”和“教”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用不着讲”“用不着教”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讲究激趣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主张“拿来主义”的他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观点给我们数学教师的启示:数学课堂激趣也可多点“拿来主义”。即教师从各个方面“拿来”(收集)信息并进行筛选,吸收其中的有用材料,为数学课堂服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获得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习作训练课,写的是全班学生去寺庙游览的往事,而寺庙旁的一口水井,又差不多是每个学生都会写到的片断。其中对这口井中水的温度,在学生的习作中就有几种不同的讲法。有的说:“这口水井的水很奇怪,冒着热气,水是热的。”有的说:“我们从水井里提上来的水,是冰凉冰凉的,用它洗把脸很舒服。”而有的却说:“水井里的水,不冷也不热,正合适。”……  相似文献   

14.
笔者亲眼见到过因为教学参考书没有及时下发,有的教师没法“备课”而不能上课的现象;平日里,把“照抄照搬”教学参考当成是备课的人更是屡见不鲜,所以我们应该大力的倡导教师找回备课中的“自我”。  相似文献   

15.
我读了《现代语文》2003年第2期上发表的汤志鸿先生写的《“告之”与“告知”》,有些不同的看法,写在下面请汤先生和读者指正。“告之”在文言文里是由动词“告”和宾语“之”组成的动宾短语。“告之以善”是双宾语结构。“以善”是由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作“告”的直接宾语,“之”是间接宾语。“告之”这样的结构在白话文里很少用到。“告知”是现代汉语里的动补式合成词,意思是“把事情告诉某人,使他知道”。现代报刊上常常见到该用“告知”的地方误用了“告之”,汤文分析的两个例句就属于这种情况。汤文的第一例“把我们…  相似文献   

16.
裴然 《学子》2004,(4):41-43
我们把大学、中专校园里一些具有相同或相近情况的一些人归到一起,称之为“部落群”。这种“部落群”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可能同时跨越两个或多个“部落群”。呈现出交叉的情况。大学、中专校园“部落群”不外乎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7.
在成语辨析中,很多人把“网开一面”与“网开三面”完全对等了起来。把“开”都当作“打开”义。甚至某些辞书里的相关解释,也相互矛盾,请看:  相似文献   

18.
说“把”     
就“把”的词性,作用和意义谈了一些看法,认为把字句里的“把”是个介词,“把”表示“把”后面的宾语是动词的作用和影响的对象,把字句的“把”是一个语素,“把”可以用“使”去替换只是把字句与“使”字句表义相同的偶发现象。  相似文献   

19.
2月19日睛弟弟有三“贪”:贪睡、贪吃、贪玩。只要弟弟一“贪”,妈妈总是束手无策,急得汗珠直掉。贪睡篇:今天早上,阳光明媚。可弟弟却还在跟周公跨时空地畅谈着。妈妈使出了90分贝的高音:“快起床,太阳都晒到屁股了!”房间里仍旧一片寂静,这让妈妈非常生气,直接过去掀开被子,用力地把弟弟拖起来,就开始帮弟弟穿衣服。  相似文献   

20.
说“把”     
就“把”的词性、作用和意义谈了一些看法:认为把字句里的“把”是个介词,“把”表示“把”后面的宾语是动词的作用和影响的对象,把字句的“把”是一个语素,“把”可以用“使”去替换只是把字句与“使”字句表义相同的偶发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