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亩石榴园     
枣庄市有一个远近闻名的万亩石榴园,听那里的老人说,石榴种子是天上的石榴仙子撒下的。我有幸来到这有点神秘的地方参观。车刚一靠近连山峰上都长着石榴树的一座座大山,我便惊呆了!在这方圆百顷的地方,竟会长着如此多而密的石榴树。不管山上还是  相似文献   

2.
卖饼老汉     
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存留着一个身影,他让我终生难忘。虽然我说不出他的姓名,但他却像一盏航标灯照亮我前行的旅程。他,一位很普通的老人,因为经常在清江边后街胡同口卖饼,所以我们都习惯称他为卖饼老汉。那天上学,北风刮得正紧,排队买饼的人特别多,老汉更是忙得不可开  相似文献   

3.
在印度密苏里一个叫哈格利的荒野中,我第一次目睹了猎人活捉秃鹫的场面。当时,我们正扎营在干燥沙漠边缘的荒野上。那天,我驾着吉普车到沙漠深处探索,忽然看到一个印度老人在捕捉秃鹫。  相似文献   

4.
学会宽容     
一场战争,几乎全军覆没。年轻的指挥官和一个年老的炊事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沙漠作为逃亡路径。"请带上我吧,我可以在沙漠中辨认方向。"老人哀求道。指挥官心想:由于我的无能,几万个鲜活的生命葬身杀场,我有责任保护这最后一个士兵。  相似文献   

5.
在革命圣地井冈山下的江西泰和县老营盘林区,一位年逾古稀的无手老太经受了各种磨难,舍小家为大家,义务护林35年的感人事迹被广泛传颂着。这位老人用无私奉献的爱心,谱写了一曲人间真情。她,就是泰和县上圮乡西岗村村民张招凤。  相似文献   

6.
张老汉夫妻俩只生了一个儿子 ,家有五亩苹果园 ,每年收入万余元 ,小日子过得挺滋润。俗话说 ,“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老汉的儿子已是二十五岁的人了 ,还没有个对象 ,所以老汉唯一牵肠挂肚的就是儿子的婚事了。虽说如今兴的是自由恋爱 ,可是在农村要找个媳妇 ,还是免不了媒人从中穿针引线。前些时候倒有几个茬茬 ,可父子俩都觉得不称心。其实老汉也没有过高的要求 ,因为儿子长年在外打工 ,所以他唯一希望的是能娶上一个既孝敬老人、又善于管理果园的儿媳妇。好事多磨 ,喜从天降。一日邻村娃他三姨找上门来提亲 ,说她们村有一个刚从乡农校毕…  相似文献   

7.
一捆棍子     
有一位老汉,膝下有很多儿子,他们经常吵吵闹闹。老汉费尽心思想使他们能和睦相处,但事与愿违。老汉临死前把儿子们叫到跟前,让他们看一捆紧扎在一起的小棍子。“听我讲,”老人说“我想看看你们能否折断这捆棍子。”  相似文献   

8.
沙漠·树·路     
传说·神树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沙漠中央有这样一种树: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也曾怀疑那久远的尘封的记忆是否像老人脸上深深的沟壑般写满了神秘和虚幻。年少无知的我无法想象在这埋葬过无数英杰与传奇的沙海中,是怎样生长出这样有风骨的神树。在无边的沙漠中央,我只看  相似文献   

9.
那位老汉是卖小烧饼的,一脸的"麻子",就像他饼上的芝麻粒。虽然老汉长得丑,卖的饼却又香又脆,远近闻名。一次我去上英语课的时候,觉得肚子饿,便去找老汉买饼。老汉正在给别人装饼,我便先摸了两块往嘴里塞。老汉亲切地问我:"要多少?"我说:"一元钱的。"老汉一把拿了五块饼给我。我把钱包打开,付了五块钱。老汉找给我四块钱,我转身就走。刚走几步,觉得不对:饼是两角钱一块,我付了一元钱,怎么拿了七块饼?还  相似文献   

10.
在阿拉伯语里“撒哈拉”是褐色、荒漠的意思,这个词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了撒哈拉大沙漠的凄凉景象。在撒哈拉大沙漠的塔西里高原地区,曾发现过距今2-3万年前的冰川期到2000多年以前古人留在岩石上的几幅壁画。在一幅大约8000年以前的画上有长颈鹿、鸵鸟、羚羊等食草性动物。由此可见,当时的撒哈拉大沙漠曾经是一片众多动物赖以生存的绿洲。还有一幅大约6000-4000年以前的壁画,上面画着一个人放养着长犄角牛的情景,这又一次证明了撒哈拉大沙漠的确曾是一片可供放牧的大草原。此外,在另一幅大约2000年以前的画上发现了骆驼与战争的场面。从此以…  相似文献   

11.
沙漠·树·路     
传说·神树小时候听老人们说,沙漠中央有这样一种树: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也曾怀疑那久远的尘封的记忆是否像老人脸上深深的沟壑般写满了神秘和虚幻。年少无知的我无法想象在这埋葬过无数英杰与传奇的沙海中,是怎样生长出这样有风骨的神树。在无边的沙漠中央,我只看见带刺的仙人掌和不远处的白骨森森。然而直至近日,当我怀着朝圣的心情试图走近一个逝去半个多世纪的博大灵魂时,我才知道,就在这片沙漠之海的中央,至少曾经出现过它的身影……  相似文献   

12.
《驿路梨花》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悬念美的风采。当深山月夜 ,我们正为无处落脚而焦急不安之时 ,却意外地看到梨树林旁出现了一座笼罩着神秘色彩的小茅屋 :竹篾泥墙 ,房门反扣 ,白木门板上用炭黑写着“请进”两个字 ,然而“屋里漆黑 ,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这一设问 ,恰是读者的疑团 ,领起全文的第一个悬念就自然产生了。“我”和老余水足饭饱之后 ,怀着满意和愉悦的心情猜测主人也许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时 ,一个须眉花白 ,手提明火枪 ,肩扛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了。“我们”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 ,而老…  相似文献   

13.
(一) 小时候,我常倚在门框痴想 —沙漠那边是什么呢? 爸爸告诉我说:是绿洲。 哦,沙漠那边是绿洲吗? 于是,从那时起便有了一种向往, 向往沙漠尽头的绿洲。 可是有一天村里的叔叔真的去了戈壁, 回来时告诉我: 在沙漠的那边,依旧是沙漠, 沙漠那边的沙漠呀,怒吼着、咆哮着。 这给我的浪漫遐想重重的一击! 爸爸,那片绿洲呢? 一粒幼时飘来的种子, 在我的心中落地生根,牢牢安下了家。 不错,我曾一次次地失望与失败过。 当我来到那一片片引诱着我的沙漠, 我一次次信心十足地向前迈步, 因为我看到一片绿色朦胧在远方。 —那迷人的绿色…  相似文献   

14.
老人和魔鬼     
<正>一位老人在树林旁边平整出一块地,准备种豆子。一个魔鬼从这里路过,一把抓住他。魔鬼张着血盆大口,威胁着要吃掉老人。"大王,我在种庄稼。如果你放了我,等到秋后收获了粮食,我愿意分给你一半,到时候你就能吃上粮食了。"老人不慌不忙地对魔鬼说,一点儿都不害怕。魔鬼贪婪地看着老人的种子,问道:"等收获了粮食,咱们怎么分呢?"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立起     
我一直都被沙漠上的小虫对生命的追求感动着。每天,小虫们都早早地起来,打开家门,爬上沙漠。这时太阳还没有出来,沙漠里漆黑一片。小虫们排成长长的一列,个个竖着背壳,等待着那一重要时刻的到来。原来,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会有一阵微风拂过沙漠,这是小虫们获得一天生命之源的惟一机会。小虫们静静地倒立在沙漠上,渐渐地,它们的背壳上出现了一粒粒小小的水珠儿,水珠儿慢慢汇成一大滴,顺着背壳滑落下来,流到小虫们的嘴里。于是小虫们新的一天开始了。  相似文献   

16.
一诺千金     
张英 《天津教育》2004,(11):43-44
一天下班,我站在站台上等车,老远看见一位老人踏着一辆三轮车过来。老人满脸堆笑地问我:“姑娘,我车上的两位客人到前面就下车了,待会儿我过来,你坐我的车好吗?”看着头发花白的老人,我顿生同情之心,便答应了。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想到那老人,我没有上。又一班车过去了,我依旧没  相似文献   

17.
史峰 《家长》2014,(12):39-40
正要做好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在分分秒秒里给孩子上"好课",千万别上"坏课"。周六,我和妻子一起去菜市场,并且把儿子也带上,目的是让儿子接接地气,认认蔬菜,辨辨五谷。一位年近六十的老汉正守着一堆大白菜出售。妻子看大白菜质量不错,就蹲下来挑捡。老汉一看有人来买菜,赶紧招呼,并且翻出一棵新鲜结实的大白菜推荐给我们,说:"这棵菜最好,相信我。"说着,老汉把大白菜外边的一圈叶子给剥了去,剩下的跟"菜核"  相似文献   

18.
    
黎明,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势不可挡。工地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不知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挤我拥地向南跑去。但两尺多高的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就要退休的老汉。老汉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人们停住脚步,望着老汉。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列,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有人喊道:“这不是…  相似文献   

19.
看瓜奇遇     
插队学圃鞍山下,小驴提水浇菜瓜。满眼罩缘看不够,晓来畦边数新芽。这是当年我在插队时写的一首小诗。每当我想起它,就不禁想起在某国劳动时的情景和那次看瓜的奇遇。1968年,我和同学们响应“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到内蒙古凉城县鞍子山下一个偏远的小山村插队务农。大概是由于我老实肯干吧,夏锄之后,大田的农活暂告一段,队里管某国的姚老汉便点名让我去菜园帮忙。我们村的莱地就在鞍子山下,北面种十几亩白菜、萝卜等蔬菜,南面种了几亩西瓜。每天我跟姚老汉松土,整畦,播种,锄草,用一头小毛驴从井中提水浇地—…·虽说辛苦…  相似文献   

20.
在我住的地方,曾有位老人。老人丧夫多年,惟一的儿子在千里之外的地方工作。老人不识字,儿子来了信,便找我念,我念信时,老人弓着背坐在凳子上,垂头听着,一言不发。听完了信,老人又蹒跚着脚步,取出针线、布料,还有老花镜,老人开始做鞋了。我问老人要不要写封回信,老人总是摇头。信,接连不断地飞来,念信、做鞋的事也一直在进行着。鞋子已做了一大摞,可奇怪的是,她竟一双也未寄出过。我有些困惑,终于忍不住问了老人,现在还有谁穿这种老式鞋呀,老人的神情有些黯然。我无语,也有些脸红,我的箱底下不也压着一双母亲多年前寄来的“千层底”吗?又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