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论述了古代和现代审美意识与中国仕女形象的关系,并举例说明了几个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表现在绘画作品中的不同的审美现念。  相似文献   

2.
音乐的审美过程,离不开欣赏者和演绎者对音乐作品形象的感悟与提炼。审美意识是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拓展想象空间,在乐段中联系生活场景,从乐章中揭示音乐形象,让意象的音乐物象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3.
一般文艺理论对文学形象的把握一般依靠的是“知人论世”,但与文学形象密切相关的创作主体的创作意识及在作品中呈现的情象结构,却往往被忽略。创作主体与其创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之间会形成互相对应的形象体系,情象结构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文学形象体系,能为把握文学形象创造及内涵提供新的诠释角度和相对客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美学在它的整个历史发展中,人的审美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艺术的审美创作总是和人格美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重点是人,是伦理,而不是物,不是物理。当“西方艺术堕入自由主义和对事实的、对表面的奴隶性的忠实”的时候,中国艺术却始终注意于如何通过艺术表现出人的精神及其与世界宇宙之间的关系,流贯着充盈饱满的生命活力。人成为审美认识的重点,是同我国奴隶制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对人的认识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商周时期的家国同构的政体,就是建立在人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人成了保  相似文献   

5.
商周神话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各民族文化原的精神母体,从商周神话亦可以追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生的某些重要特点,(一)商周神话中始祖神话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很早具有的夫伦倾向,并影响到中国古代复古恋古、以古为是审美观念的形成。(二)商周神话的生命意识,寄需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生命美学精神。(三)商周神话人化程度低和叙述因素缺乏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规范着中国艺术审美的发展道路,影响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风格的形成。(四)从  相似文献   

6.
形象学是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这里的异国形象并不是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在形象学的框架中,很多中国古典名著都可以看做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呈现。《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反映出典型的中国形象。《论语》不但在中国有着重要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在西方,《论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同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传播。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语境的落差和译者决策的不同,译者对中国形象的创造会因为个人主观感情的渗入而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7.
胡健的《中国审美意识简史》从审美与历史融合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国审美意识的变迁,其美学思想与审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克服了中国美学史写作中的重美学思想史或重审美文化史的偏颇,使这部著作成为了一部有思想有个性的中国美学史。正因如此,这部《简史》才显得形神俱全,"简要"而不是"简略"。  相似文献   

8.
在“透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透视基本原理的剖析到透视作品构图中的视觉效果分析,使学生能够用透视的眼光看待对象,用透视的方法解决问题,用透视的观念认识事物,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社会生活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男性形象,大众对多样化男性形象的审美表露出多样化审美意识,但理论界对此种多样化审美现象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对现实文化现象的关注是美学发展的新方向,此种现象理应得到学术界关注.在此,笔者对当代男性形象多样化审美现象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肯定了研究的成果,并指出了不足之处,以期引起更深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图式是一种形式观念的延伸,不同的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追求与价值观念,反映到绘画艺术中则是不同的观察方法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同的图式观念。传统的中国绘画图式构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系统与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对这一图式观念的剖析,将有助于我们在新的角度上认识图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民间美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一般是指民族民间劳动者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自身欣赏和现实使用的需要,创造出来带有很大自发性、业余性和自娱性的造型艺术和实用美术.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这样一部着重描写男性英雄的力作中,作者也不乏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进行描绘,如潘金莲等。潘金莲形象的塑造充分体现出当时男权社会中普遍存在轻视女性、以封建伦理束缚女性的积弊。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实美和艺术美,有助于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助于拯救西方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4.
“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也肩负着美育的使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时充分挖掘这些美的因素,启迪学生进行审美体验,诱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来挖掘这些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一系列欧洲文学中的中国形象的分析,笔者提出“中国公主”是17、18世界欧洲“中国热”时期西方文学作品里特别是戏剧作品里一个重要的具有异国情调的中国形象,并进一步探讨了致使这一形象产生和终结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6.
审美活动虽然是人类最具有个性特点的精神活动,但民族共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中国地域辽阔,形成了南北文化差异和审美意识差异,然而,在进入文明社会之门时北方的强势文化更多地左右了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发展。中国人原初的审美意识通过概念的定型化和符号化以后,整合为重内心体味而轻形体视觉的审美思想,给予中国文学以十分深刻的影响,而春秋时期的审美道德化实际上是对中国人原初审美意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音乐审美中,我们常常感到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作用于人的听觉,靠的是乐音的运动来表达内容与情感,是“无形”的艺术;而绘画则是作用人的视觉,靠的是色彩、空间的具体造型来表达内容与情感,但缺少时间性,没有时间流动的活力。二者之间表面上似乎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质上音乐与美术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蒙古族题材绘画作品中长期占主体地位的男性形象被女性形象所替代.这些女性形象呈现出与其他时段其他民族所不一样的特征并且备受关注.本文就这一现象进行解析.文章将这个时期蒙古族题材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置放于两个环境中进行对比,发现这些“女性”呈现出较明显的男性化特征,同时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独特的具有文化反思气息的区域性文化面貌,给人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瑶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2):106-109
毛姆一生游历甚广,著作颇丰,他曾来中国游历并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中国形象。毛姆一方面试图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及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却始终无法摆脱欧洲人对中国根深蒂固的认识,社会原因与个人原因相交织导致了其笔下中国形象的复杂矛盾及变化。本文旨在从形象学的角度阐明毛姆笔下复杂矛盾且不断变化的中国形象,且分析这种形象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僧尼形象分成市侩僧、侠僧、邪僧、儒僧四种类型,并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揭示出中国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反佛教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