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你能否拒绝成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  相似文献   

2.
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博士在《儿童精神哲学》中充满激情地写道:"儿童不只是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他还诗意地鱼游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梦想、儿童的艺术、儿童的思想、儿童的全部生活,都是史诗,都是描绘生命历史、精神历史的诗篇。"儿童天性自由,钟情游戏,具有史诗一般的思想与行为。儿童正如一棵刚破土的嫩芽,需要空间,需要滋养,需要呵护,更需要一片适合其生长的沃土。  相似文献   

3.
哭是儿童经常出现的行为,爱哭被人们认为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幼稚、不成熟的表现。许多成人对孩子的哭无能为力,认为爱哭的孩子是不坚强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成人应该正确认识儿童的哭,正确对待儿童的哭,这关系到儿童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发展。哭是儿童正常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4.
交往、合群是人的心理需要,对儿童来说,这种需要尤为强烈。然而,有一些儿童孤僻不合群,喜欢独来独往,不愿和其它小朋友一起活动和游戏,也不主动和大家交往。  相似文献   

5.
看上去很美     
《小学生》2006,(1):14-14
人门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 是啊,我们需要的是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无比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在师生的日常交往中,师生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双方合作学习的基础,但这种信任关系往往由于无形而容易被教师忽略。当儿童对教师缺乏信任时,不仅会影响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而且也会给儿童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据此,通过对访谈文本的现象学分析,可以发现儿童不信任教师是一种免受教师恶意、不公平对待、成绩失败的自我保护机制。教师要正确理解儿童不信任行为背后的含义,适当满足儿童不信任行为背后的自我保护需要,引导儿童采用积极方式满足自身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支配需要是人际互动的一种基本需要,在学前儿童的同伴互动中也会出现双方地位不对等的现象,这种不对等的一个明显表现就是支配与服从行为的出现。在儿童同伴互动中,导致儿童支配行为产生的因素主要包括影响互动的核心要素(权利、资源和个性)、影响儿童支配行为的内部因素、影响儿童支配行为的外部因素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童话是儿童的需要。从来没有童话让孩子变成傻孩子、长大以后不食人间烟火、没有是非观。当幻想能够带给儿童快乐和梦想的时候,能激发想像力的时候,能给予向往和理想的时候,即使我们成年人不再需要,凭什么剥夺或者漠视儿童的需要呢?  相似文献   

9.
应敏 《今日教育》2006,(4):9-10
1994年在萨拉曼卡举行的特殊教育需要世界会议中提出了全纳教育,倡导“每个儿童都是特殊的,每个儿童都需要特殊教育。”所谓“全纳教育”就是教育要促进所有儿童的参与,不排斥任何人,其中包括特殊需要儿童,“全纳教育”关注的是所有儿童。  相似文献   

10.
儿童权利的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在其中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调查发现,家长对儿童权利的知晓度不高、意识不强,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关注不够,在儿童参与和儿童保护等方面也存在片面和消极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实践中需要加强儿童权利的宣传及实践应用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说: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为那是生涩的、不甜美的,人类需要渐渐长大的儿童,揣着童心的儿童样子的儿童,那才是长久的、健康的、醇美的。面对童年正在消逝的现实,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要想办法通过语文教学帮助我们的孩子挽留住并珍藏起他们的童年。  相似文献   

12.
三、儿童发展的动力—主观能动性儿童是如何发展的这一时期的看法与初期大不相同,心理学家。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对其发展至关重要.在皮亚杰看来,儿童是有独立的生命实体、独特的身心结构、不同的需要和兴趣的人,儿童“具有主动性”,儿童的主动性在内部动力和能动性与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的多层次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增强;儿童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儿童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顺应;儿童接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拒绝自己所不需要的东西。所以,’‘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习惯于把成人的需要径直地看作是儿童的需要,把成人的方式看作是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不考虑儿童的需要,不从儿童的视野出发,传统的德育课程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独白”的课程,是成人文化。新课程所营造的是一种儿童文化,“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由成人文化走向儿童文化,“童心”、“童趣”成为我们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文化底色。  相似文献   

14.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纪录片《幼儿园》反映出在幼儿园教育中,"听话的儿童"才是好儿童、儿童是知识的容器、儿童是幼稚无知的等不科学的儿童观还普遍存在,可见尊重儿童天性的儿童观需要回归。而拯救与回归的起点就是充分了解儿童,蹲下身子耐心倾听儿童,而不是想当然的以自身固有的观念去看待儿童。  相似文献   

15.
王娥 《学周刊C版》2011,(7):199-199
学前教育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础,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实施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得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同时也是未来的接班人。要想搞好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首先就得从儿童开始,从基础着手。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不仅仅儿童需要,成年人也需要,而且幼儿教师更需要。儿童文学就是一种素养,也是做人的素养。教师学习儿童文学,不只是为了指导儿童阅读,也不只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它是一种职业的素养,甚至也是做人的素养。这种素养既有利于教学,也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丰富情感世界。具有一定儿童文学素养的人,必定会影响到其教育观、儿童观。我们为了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应该认真地去阅读、钻研儿童文学,进一步去教育、培养儿童,让他们成人成才。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一个不容忽视且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班主任的作用至关重要。信息不对称、课程结构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是当前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薄弱环节,这就需要运用多媒介的手段、开展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建立学生互助形式,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韩影 《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0):132-134
普通幼儿园中特殊需要儿童数量正在逐步增加,但有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园比率较低,生存状态不佳。这是由于政府扶持力度不大、园所重视度不高、幼儿教师学前融合教育知识和技能缺乏以及园内外环境支持系统缺失等原因造成。各地应提高对学前有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事业的重视,加大职前、职后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力度,组建家、园、校、医为一体的专业团队,建立资源教室等支持系统,使有特殊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享有一样的受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18.
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能直接说明儿童游戏的发生及其本质特点。儿童游戏是由儿童生命历程的本性决定的,是儿童生活的必需。儿童游戏的发生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是儿童认识、发展、锻炼自身的天然需要,同时也是儿童为满足不断的身心“刺激-反应”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自发行为。儿童游戏的本质特点在于游戏是儿童在不可控制和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求自我控制感和一定程度的确定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9.
“儿童本位”是儿童文学翻译的生命,在文化图式不对应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儿童本位”,是儿童文学译者所遇到的重难点。该文结合新时代儿童的新特点,提出在文化图式不对应下,新时代儿童文学翻译应该注重适应儿童不同阶段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适应新时代社会文化背景,同时满足儿童“国际化”视野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需求
  儿童是学前教育的最大当事人,只有以儿童的视角看待问题,才能了解科学保教活动中儿童的需求。
  基本的人权。这种生命的权利在儿童身上最首要的体现是获得照料和保护的需要。每个儿童都有发展的权利,儿童的发展一日千里,身心不断成熟,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有相应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每个儿童都有学习的权利,儿童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获得相应的发展,他们有权利获得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有效学习的方法。儿童有游戏的权利,他们需要通过游戏来释放天性,体验成长的快乐。不给儿童提供游戏的时间、空间,不给儿童管理自己游戏的权利,就培养不了能够管理自己游戏的儿童。儿童有“承担责任”的权利(包括在自我服务、家庭生活、劳动等方面承担责任),儿童只有在不断获得承担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存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