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 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的。但是,无论是7年多的记者生涯,还是7年多副总编辑的工作中,却常常有一种被新闻赶着走、被报纸赶着走的感觉。比如说,当记者时,确实常常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发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事物、有感人  相似文献   

2.
对一个人来说,魅力往往是和他的个性联系在一起的,对一篇新闻作品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题材需要大量地反复地报道,有许多重大事件、重要新闻,常常是众多新闻单位同时报道。怎样使同类报道有新意,如何在同一事件报道中胜人一筹,这就要看谁最能突出事物的特点,谁能写出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 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  相似文献   

4.
学点群众语言。这本是一句老话。但若干年来读报、看稿子,总觉得有重提的必要。我们有些记者或编辑,常常认为“新闻,新闻”,就要赶快记一记,匆匆写一写,“新”字第一,哪有闲功夫注意采访对象的语言,甚至到群众中去学习语言?而笔者认为,强调学点群众语言,不仅仅为了让我们的新闻作品写得更实际,更生动,更具有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更重要的是,这会更好地引导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真正从思想感情上深入人民群众的心灵,在新闻作品中让群众用自己的语言说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的新闻报道中,有一种现象颇耐人寻味。当社会生活涌现某一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时,众多新闻媒体往往一哄而上,“狂轰滥炸”,将其”炒”得沸沸扬扬。有人称之为“飞蛾效应”,将新闻媒体喻为争先恐后“扑火”的飞蛾。这些报道大多角度相似,观点相近,形成信息雷同。新闻报道贵在新。这里所讲的“新”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包含着报道内容和报道角度的与众不同。而要在同题新闻的竞争中做到有意义,就要在采访和写作中运用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指出:“办好报纸,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如何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达到毛主席这个要求呢?有些有经验的新闻工作者说,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能不能抓住事物的个性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具体事物的个性和党的方针政策结合起来,二者统一起来。如果单从方针政策出发,离开了具体事物的个性,有时就会由一般到一般;单从“引人入胜”出发,有时就会脱离方针政策,甚至走到资产阶级的新闻道路上去。解放军报一九六五年一月十四日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为什么有十五个人没举手?》。写的是某炮排  相似文献   

7.
编辑的辨术与编术杨勇编辑的辨术与编术是编辑工作的重要方法,善于辨,精于编,是编辑两大素质。善于辨术,精于甄别,是编辑具有慧眼能识“货”、良莠自分明的一种基本素质。同一事物,常常因为人们观察的角度和观察者不同其结果就会不同。同是庐山,就会得出“横看成岭...  相似文献   

8.
“与众不同,乃众所求。”新闻报道,不仅要求新闻事件要新,同时要求新闻报道的形式也要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享受同样的新闻资源时,要做到“与众不同”。《牡丹晚报》常常要求记者“要做菏泽最好的新闻”。如何做到“与众不同”,做到“最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运作过程中,在“策划”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9.
所谓“人才群体”,是指人才与人才之间的组合。新闻人才的群体效应,就是新闻单位为了发挥新闻媒介的特定功能,按照效能、系统、互补、协调、更新等原则,建立合理的人才群体结构,最大限度地调动新闻记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作品,出人才。同类相聚是事物存在运动的一种现象。考察一些人才聚集的新闻机构,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新闻人才群体中,都有一个或几个核心人物,他们才能出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形成了人才群体的中心。抗战时期的《大公报》最典型。报社经理兼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10.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每个人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而新闻摄影,又是一项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也应该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得不常常感叹,新闻照片为什么总是出现雷同、重复的东西?比如,在军事新闻摄影报道中,从老总到夜班值班主任,再到各版面编辑和图片编辑,  相似文献   

11.
刘玉松 《新闻世界》2010,(12):28-29
灾难性新闻固其具有重大性、突发性、灾难性、连续性、震憾性、刺激性等特点,往往会在一定时间内成为各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处理重大灾难性新闻,媒体的“个性特质”是决定其在这场新闻战中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笔者就近年合肥晚报编辑处理部分国内重大灾难事件报道的做法谈谈自己对如何在重大灾难新闻报道中打出个性牌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新闻写作是一手活儿。专业点的,靠它“混”饭吃;业余的因为从事着企业“宣传报道”这一行当,也就不甘“业余”,都在努力掌握这手活儿。这手活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不是看会的,而是干会的。 新闻写作看似是一手并不包含什么高深学问的活儿,也有人据这一特征说:新闻无“学”,尽管许多新闻精品让人读着长见识、长学问。新闻的学问概括起来主要有采访、构思、写作(编辑)等,似乎很有限,要想使作品里多些学问,就要仰仗作者自身的学问了。也别寄希望子学了新闻写作就思如泉涌、妙笔生花,它仅仅能帮助人们打开观察事物的另一扇窗…  相似文献   

13.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每个人对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而新闻摄影,又是一项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劳动,它所生产的“产品”,也应该是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不得不常常感叹,新闻照片为什么总是出现雷同、重复的东西?比如,在军事新闻摄影报道中,从老总到夜班值班主任,再到各版面编辑和图片编辑,都在感叹来稿中“围一圈人”、“举拳宣誓”、“黑板报前”、“敲锣打鼓”类的照片那么多,而且是那么惊人地相似。什么原因使得基层部队大量的新闻图片来稿都往这几条窄路上拥挤?  相似文献   

14.
新闻常常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一旦缺少时效性就会成为“旧闻”,毫无报道价值。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眼里,“旧闻”却往往是时效性新闻难得的事实背景、深度报道的由头。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还会被赋予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资源。信息的“再利用”,使得“旧闻”摇身一变,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5.
新闻常常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一旦缺少时效性就会成为“旧闻”,毫无报道价值。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眼里,“旧闻”却往往是时效性新闻难得的事实背景、深度报道的由头。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还会被赋予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资源。信息的“再利用”,使得“旧闻”摇身一变,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6.
报纸通常被称作“新闻纸”,见诸报端的新闻照片是新闻大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它首先应该具有新闻属性这个共性,其次才是具有摄影作品品格的个性。新闻照片不仅要求照片直接传递凝聚成静态的新闻,还要求配发的文字说明五W齐全,增加新闻的动态信息量。可是笔者读到的见报新闻照片,内中有不少文字说明常常五W不全。究其原因,或因照片投稿者缺乏这方面专业知识,或因匆忙疏漏,更主要的是编辑和审查签发者把关不严,认  相似文献   

17.
任何事物都具有不同于其它事物的质。同样,每个新闻事件也都具有区别于其它新闻事件的独特个性。如果我们在采访中注意捕捉新闻事件的突出特点,就能够写出质量较高的新闻,取得较为理想的宣传效果。如何捕捉新闻个性呢?我的体会是: 一,发掘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每个时期都发生着成千上万的事件,哪些可以和值得报道,就要看它们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影响意义,是否为广大群众所关心和迫切需要了解。1987年5月,我县工商局  相似文献   

18.
“新闻敏感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高度的新闻敏感是一个记者在政治上业务上成熟的标志。新闻界大多是从新闻学角度看新闻敏感,但我们在“新闻敏感”这一概念中,会觉得可以将“发现”、“判断”、“能力”这几个关键词归入心理学范畴。这说明“新闻敏感”这一概念带有新闻学和心理学交叉学科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报纸通常被称作“新闻纸”,见诸报端的新闻照片是新闻大家族中重要的一员,它首先应该具有新闻属性这个共性,其次才是具有摄影作品品格的个性。新闻照片不仅要求照片直接传递凝聚成静态的新闻,还要求配发的文字说明五 W 齐全,增加新闻的动态信息量。可是笔者读到的见报新闻照片,内中有不少文字说明常常五 W 不全。究其原因,或因照片投稿者缺乏这方面专业知识,或因匆忙疏漏,更主要的是编辑和审查签发者把关不严,认为新闻照片以照片传递新闻,文字说明无足轻重,马虎待之。  相似文献   

20.
广播新闻节目要想开播的好,编辑就要进行运用创造性思维并精心制作节目.编辑工作贯穿于广播新闻节目的整个过程,包括节目策划、内容构思、组织素材、加工、制作和传播的全过程.编辑就是广播新闻制作的指导者,具有核心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做好编辑工作,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论文对强化广播新闻编辑的“把关”意识进行了研究,要把好新闻质量“关”,把好新闻传播“关”,把好舆论导向“关”,认为如果新闻编辑能认真履行职责,严格把关,广播新闻质量和传播效果一定会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